鸟蛤为大型、深水埋栖的双壳贝类,足部肌肉发达,能时常用足从海底飞跃跳起运动,故名鸟蛤,俗称“鸟贝”。多为暖水性种类,黄渤海常见有两种:滑顶薄壳鸟蛤 和加州扁鸟蛤。生长速度很快,约1年即可长到壳长7厘米。 [1]
鸟贝的简介
播报编辑
滑顶薄壳鸟蛤自立微然栖息于潮间带至水深50余米的泥底内湾浅海,分布于我国黄海以北海域,为目前养钻煮船少殖种。贝壳近圆形,壳质薄脆,两壳极膨胀,放射肋细而平,约46~49条。雌雄同体,每年有春、秋两次产卵期,在北方为5~6月(水温 17℃~23℃)和10月(水温在22℃~18℃)。产卵量随个体大小而异,壳长60毫米可产卵60~80万粒。
鸟蛤发育经过D形幼虫、壳顶期幼虫等浮游生活阶段以后,在壳长220微米以上开始变态。初期稚贝附着在底质的砂粒等物体上,进而转入埋栖生活。鸟蛤的水管很短,因而埋栖深度较浅,大多生活在底质表层中。 [1]
养殖器材
播报编辑
采用塑料盆垂下式,塑料盆为一般的聚乙烯制品,直径48厘米、高16.5厘米,使用时在盆的上部边缘等距离系6根长约60厘米、直径4~6毫米的吊绳,再用一根直径6~8毫米的垂下绳联结即可。盆内装入粒径0.1~0.2毫米的细砂,砂层厚度约10厘米。放养时将壳长大于10毫米的鸟蛤苗放入盆内砂中,垂挂在筏架上。垂挂水层5~7米为宜。垂挂设施随海区特点而异,即潮间带附近用棚架式,水深的内湾用筏式,风浪大的外海用延绳式。 [2]
放养密度
播报编辑
一般壳长10毫米的,每盆可放养1500个;壳长20毫米的,每盆可放养400个;壳长30毫米的,每盆可放养200个。 [2]
管理
播报编辑
在垂挂时注意盆不要倾斜,还可在盆的上部盖一个中央留有开孔的特制盖子,以防砂子流失;为防止鸟蛤逃逸,可用挤塑网围在盆的上部。随着鸟蛤的生长、个体不断增大就会出现密度过大,造成生长停滞、贝壳畸形或鸟蛤从砂层中露出等现象,因此应及时疏散并调整养殖密度。鸟蛤在壳长50毫米以前生长迅速,在此阶段可疏散2次,以后再疏散1~2次即可。一般疏散后的密度,壳长40毫米的,每盆放养90个;壳长50毫米左右时,每盆放养30~40个;壳长60~70毫米时,每盆放养20个为宜。在上述放养密度的条件下,壳长10毫米的苗种经过1年即可达到壳长70毫米的商品规格。 [2]
营养价值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