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鳥氨酸

鎖定
鳥氨酸是一種鹼性氨基酸,化學式C5H12N2O2。雖在蛋白質中不能找到,但存在於短桿菌酪肽短桿菌肽S等的抗菌性肽中,另外從深山紫堇根中發現了δ-N-乙酰鳥氨酸。是由精氨酸為鹼或精氨酸酶作用分解生成。
中文名
鳥氨酸
外文名
ornithine
化學式
C5H12N2O2
分子量
132.19
CAS登錄號
70-26-8
EINECS登錄號
200-731-7
水溶性
易溶於水和乙醇
應    用
食品工業和醫藥工業
RTECS編號
RM2980820

鳥氨酸鳥氨酸簡介

作為尿素循環的一部分與尿素生成相關,氨甲酰磷酸與鳥氨酸化合生成瓜氨酸和磷酸,瓜氨酸再轉化為精氨酸,精氨酸再裂解為尿素和鳥氨酸,其在代謝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生物體內與精氨酸、穀氨酸脯氨酸能相互轉變,可與α-酮酸乙醛酸進行氨基轉移,在鳥氨酸脱羥酶作用下脱羧而生成丁二胺,丁二胺能進一步合成至多胺。在鳥類中它與2分子的苯甲酸苯乙酸等結合成鳥尿酸的形式起解毒作用
BEILSTEIN參考號:1722298
參考:4-04-00-02644 (Beilstein Handbook Reference)
別名:鳥氨酸;2,5-二氨基戊酸;L-鳥氨酸;L-2,5-二氨基戊酸 ;L-氨基戊氨酸;L-鳥糞氨基酸;二氨戊酸;(S)-2,5-Diaminovaleric acid;ORNITHINE;L-ORNITHINE;2,5-diaminopentanoic acid;(2S)-2,5-Diaminopentanoic acid;5-Amino-L-norvaline;L-鳥糞氨基酸;L-氨基戊氨酸

鳥氨酸理化性質

分子式:C5H12N2O2
分子量:132.19
熔點:140℃(細微結晶。120℃軟化)
溶解性:易溶於水和乙醇,微溶於乙醚,其溶液呈鹼性。
易溶於水、乙醇,微溶於乙醚。通常作為試劑使用的是其單鹽,L-鳥氨酸單鹽易溶於水,不溶於甲醇、乙醇、乙醚。
鳥氨酸的合成 鳥氨酸的合成
性能與用途:在生物體內,鳥氨酸主要參與尿素循環 [1]  ,對於體內氨態氮的排出有重要作用。鳥氨酸在醫藥上除作為試劑與注射液外,通常與精氨酸一起用於配置恢復疲勞的發泡飲料。近年來,鳥氨酸在食品工業醫藥工業上的應用日益廣泛。

鳥氨酸化工產品

產品類別:化工 醫藥原料、中間體
性狀:純淨的鳥氨酸是白色固體,但是由於難以結晶,往往是漿狀物。一般使用鳥氨酸鹽酸
包裝與運輸:內用兩層聚乙烯塑料袋,外用紙板圓桶包裝。淨含量25kg。
貯存:貯存於乾燥、潔淨的陰涼處保質期兩年。

鳥氨酸藥品鳥氨酸

顯效:症狀消失,血清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基轉移酶(ALT)、凝血酶無活動度(VIA)、膽鹼酯酶(CUE)正常。有效:TBIL、ALT降至治療前50%以下,PTA、CHE升至治療前40%以上。無效:治療20d以上病情進行性加劇,甚至死亡。
對照組甘草酸二銨150~200mg/d靜脈滴注還原型谷胱甘肽一日1.2g靜脈注射,及維生素C 3.0g和肌苷一日0.4g靜滴。低蛋白血癥予以人血白蛋白或血漿靜脈滴注。治療組在上述的基礎上加用前列地爾(凱時)10μg一日2次、門冬氨酸鳥氨酸10~20g/d靜滴。兩組患者中,有感染者加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半合成青黴素。凝血功能障礙者予以維生素K110~30mg/d靜注。

鳥氨酸鳥氨酸循環

鳥氨酸循環(尿素循環)簡介
氨基酸在體內代謝時,產生的氨,經過鳥氨酸再合成尿素的過程稱為鳥氨酸循環(Ornithine cycle) ,又稱尿素循環(urea cycle)。當氨基酸代謝的最終產物——氨在體內濃度甚高時對細胞有劇毒,小部分氨可重新合成氨基酸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絕大部分氨則通過鳥氨酸循環合成尿素,隨尿排出,以解除氨的毒性作用。1932年,H.Krebs等用肝切片在體外實驗,發現在供能條件下,可由CO2和NH3縮合生成尿素。若加入精氨酸,鳥氨酸或瓜氨酸可加速此反應,且此三種氨基酸含量並不減少,提出了鳥氨酸循環學説
循環過程
整個過程發生在胞液和線粒體中。其中氨的來源主要是氨基酸代謝。待降解的氨基酸首先經過轉氨作用形成穀氨酸,穀氨酸轉運進入線粒體分解為氨氣二氧化碳和水,1分子穀氨酸分解產生2分子的ATP
循環第一步:氨和鳥氨酸消耗2分子ATP生成瓜氨酸,該步驟發生在線粒體基質中。隨後,瓜氨酸轉運至胞液中。循環第二步:瓜氨酸和天冬氨酸反應生成精氨琥珀酸。第三步:精氨琥珀酸分解生成延胡索酸和精氨酸。第四步:精氨酸和水生成尿素和鳥氨酸。生成的鳥氨酸可轉運至線粒體參與第一步反應。
循環第二步中的天冬氨酸也有一個小的循環。首先是氨基酸與α-酮戊二酸經過轉氨作用生成穀氨酸,隨後,穀氨酸與草酰乙酸反應生成天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生成的α-酮戊二酸可以參與穀氨酸的生成。
參考資料
  • 1.    王洪榮,季昀.氨基酸的生物活性及其營養調控功能的研究進展.北京:動物營養學報,2013:44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