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嘴花(Clinacanthus nutans (Burm. f.) Lindau),爵床科鳄嘴花属草本植物。茎圆柱状,干时黄色;叶纸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弯尾状渐尖,基部稍偏斜;花序被腺毛,花冠深红色被柔毛;雄蕊和雌蕊光滑无毛;蒴果未见;花期为春夏时节。本变种与正种的区别在于其花较大,长6厘米,体型也比较粗壮。 [4]
鳄嘴花原产于中国,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在马来半岛、爪哇、加里曼丹也有分布。常生于低海拔疏林中或灌丛内。 [4]鳄嘴花喜湿润气候,喜光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高。 [5]主要繁殖方式为扦插繁殖。 [6]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4]
据《广西植物名录》记载:鳄嘴花可“调经,祛瘀,消肿,止痛,治跌打骨折,贫血,黄疸,风湿”。 [7]其含有黄酮碳苷、羽扇豆醇、糖蛋白等物质,对抗癌有较高的功效。 [8]鳄嘴花的嫩茎叶和嫩梢可作为蔬菜食用,可炒,可凉拌,也可作汤菜,还可与猪骨等煲汤。 [6]其花红艳可爱,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可丛植或片植于路边、墙垣。 [5]
- 中文名
- 鳄嘴花 [4]
- 拉丁学名
- Clinacanthus nutans (Burm. f.) Lindau
- 别 名
- 忧遁草、柔刺草、青箭、沙巴蛇草、竹节王(黄)等
- 界
- 植物界
形态特征
播报编辑
鳄嘴花享牛抹霸定为高婚鸦凝体腿大草本、直立或有时攀援状。茎圆柱状、干时黄色、有细密的纵条纹燥捉钻、近无毛。叶纸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奔重店形,长5-11厘米,宽1-4厘米,顶端弯尾状渐尖,基部稍偏斜,近全缘,两面无毛;侧脉每边5或6条付嚷旋桨,干时两面稍凸起;叶柄长5-7毫米或过之。
生长环境
播报编辑
分布范围
播报编辑
鳄嘴花原产于中国,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在马来半岛、爪哇、加里曼丹也有分布。常生于低海拔疏林中或灌丛内。 [4]
主要变种
播报编辑
大花鳄嘴花(Clinacanthus nutans (Burm. f.) Lindau var. robinsoni R. Ben.)与正种的区别在于:花较大,长达6厘米,体型也比较粗壮。据R. Ben.在《H. Lecomte Fl. Gen. Indo-Chine 4: 764. 1935.》记载:分布于马六甲、爪哇、加里曼丹以及中国海南。但《中国植物智》编者未见到这种类型的标本。 [1] [10]
繁殖方法
播报编辑
鳄嘴花以扦插繁殖为主,在中国海南全年都可以进行扦插,但春季更容易生根,以春季育苗移栽为主。扦插时,应选择直径大于0.5厘米的生长健壮和新鲜的枝条(一般选用主枝或者靠近根部的枝条,不宜选太嫩的枝条),剪成长10-15厘米的枝条,每个枝条3-4芽,剪好放置阴凉处。用萘乙酸800倍液浸泡2分钟,倾斜插入准备好的沙土苗床,枝条插入2/3,苗床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苗床注意保湿,扦插当天浇透水,以后看天气掌握浇水量,晴天每天淋浇2-3次,阴天淋浇1-2次,直至发根,发根后,每天淋浇1次,用80%遮阳网覆盖,增强保湿促根效果。当苗高15-20厘米,6-7叶片,根系达10厘米长时,即可移栽。 [2]
栽培技术
播报编辑
- 整地
鳄嘴花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是喜欢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或红壤土。整地时,667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2000-2500千克,均匀撒施,充分翻土,深翻细耙,搅拌后起拢,平整畦面,使得土表层颗粒细小均匀,利于生根;畦面龟背形,以防积水。 [2]
- 定植
鳄嘴花一般双行植,株距20-30厘米,每667平方米植1700-2700株。定植后及时淋缓苗水。 [2]
- 管理
定植至植株封行前,是杂草易发期,应及时除草松土。缓苗后,及时浇透1次水,同时施壮苗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千克或有机肥料200千克,促进分枝及枝条生长。植株封行前,施第2次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堆肥1500千克,在畦中沟施,用土覆盖。以后每采收1次,应追施肥料1次,每667平方米施复合肥10千克。鳄嘴花采收嫩枝叶供食,为提高产量,应及时打顶,促发侧枝,一般植株高30-40厘米时,去除顶芽。 [2]
寒害:当冬季气温降到5℃以下,再加上盆土潮湿,易导致植株羽状嫩叶因寒害而倒伏,严重时会引起块茎腐烂,很难再恢复其生机。防治方法:无论是生产性栽培,还是家庭种养,越冬期间的棚室温度都应维持不低于10℃,并保持盆土稍呈干燥的状态。少量盆栽,在特别寒冷的日子里,可于夜晚套罩双层塑料袋,次日温度回升后再解去套袋。 [2]
灼伤:在炎热的夏季,或久雨初晴后的晴好天气,或长时间搁放于室内刚搬到室外进行恢复性养护的盆栽植株,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直晒,很容易造成其肥嫩叶片被灼伤,致使其叶片部分失绿泛白,或整个叶片被灼伤,坏死部分后期变褐发黑。防治方法:入夏后,及时将植株移放到半阴的环境中,春末夏初久雨初晴,应及时收听天气预报,及早给盆栽植株遮荫。 [2]
烂根:通常鳄嘴花烂根是由于低温寒冷和浇水过多造成,一旦出现烂根,可先将植株从花盆倒出,把腐烂的块茎和枝叶剪除,然后在伤口敷上木炭粉,露根放于温暖之处,待伤口干燥后埋入盆土中,停止浇水,直到春暖温度上升到20℃以上才恢复正常的浇水,但水量一定要少,仅维持盆土稍湿就可以了。 [2]
- 采收
当株高40-50厘米,即可以采收。采收时,用剪刀剪长约10厘米粗壮、柔嫩的嫩枝,或者用手采摘嫩叶。采收期第1年在5-11月,第2年以后4-11月,但采收高峰期在6-10月。一般第1年667平方米产量约为350千克,第2年以后约为500千克。在晴天的上午,在干净的场院晾晒,至叶子卷缩干为最佳,切勿淋雨,防止发霉;如果食用鲜叶,则不用晾晒,直接食用即可。 [2]
病虫防治
播报编辑
危害症状:此病多发生于叶片上,病斑呈近圆形,灰褐色至黄褐色,边缘颜色略深。该病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易发生。
防治方法:发现少量病叶,要及时摘除销毁,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的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每隔10天喷洒叶片1次,连续3-4次,防治效果较好。 [2]
危害症状:在通风不良、光线欠佳的环境中,鳄嘴花的叶片易遭介壳虫的刺吸危害。
防治方法:家庭少量种养,可用透明胶带粘去虫体,也可用湿布抹去活虫体。生产性栽培,可在其若虫孵化盛期,喷洒20%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杀虫效果好。 [2]
主要价值
播报编辑
药用价值
据《广西植物名录》记载:鳄嘴花可“调经,祛瘀,消肿,止痛,治跌打骨折,贫血,黄疸,风湿”。 [7]其含有黄酮碳苷、羽扇豆醇、糖蛋白等物质,对抗癌有较高的功效。 [8]
食用价值
鳄嘴花的嫩茎叶和嫩梢可作为蔬菜食用,可炒,可凉拌,也可作汤菜,还可与猪骨等煲汤。 [6]
观赏价值
保护现状
播报编辑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