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輻鰭魚綱動物)

鎖定
鱖,是鱸形目鮨科鱖屬的中型魚類 [11] 鱖的體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圓;眼大,頭尖,口大而能伸縮,下頜突向前上方,前鰓蓋骨後緣有鋸齒狀突出;體側上部呈青黃色或橄褐色,有許多不規則暗棕色或黑色斑點和斑塊,腹部灰白;鱗圓形細小;背鰭發達,幾乎佔居整個背部;尾鰭截形 [12] 
鱖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在松花江鴨綠江等水域的上游均有分佈,棲息於靜水或緩流的水體中,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數量最多。鱖冬季不大活動,常在深水處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攝食;春季天氣轉暖時,則游到沿岸淺水區覓食;此時的雌雄魚白天有卧穴習性,夜間在水草叢中活動、覓食 [13] 鱖為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其他魚類或蝦類為食 [14] 鱖的繁殖季節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旬至7月上旬,可自然繁殖,一般在下雨天或微流水環境中產卵,受精卵隨水漂流孵化 [15] 
鱖在藥用價值方面,有補五臟、益脾胃、充氣胃、療虛損等功效 [16] 其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富含人體需要的八種氨基酸,是老人和小孩理想的保健食品 [17] 中國唐朝詩人張志和寫下的著名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讚美的就是鱖,而且鱖還是“三花五羅”中名貴的魚類之一 [18] 
中文名
拉丁學名
Siniperca chuatsi
別    名
鱖魚
桂魚
季花魚
花鯽魚
鰲花等
外文名
Aucha Perch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鱸形目
鮨科
鱖屬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亞    目
鱸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Basilewsky,1855

形態特徵

背鰭Ⅻ-13~15;臀鰭Ⅲ-9~11;胸鰭15~16;腹鰭Ⅰ-5。側線鱗120~140。鰓耙7~8。幽門盲囊142~420。 [2] 
體長為體高2.2~3.1倍,為頭長2.3~3.0倍。頭長為吻長3.2~3.7倍,為眼徑5.7~7.1倍,為眼間隔6.6~7.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0~~1.2倍。 [2] 
體高,側扁,眼後背部顯著隆起。頭中大。吻尖突,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略大於眼間隔。口大,端位,斜裂。口大而能伸縮 [12]  。具一輔上頜骨。上頜骨後端伸達或伸越眼後緣下方,下頜突出。兩頜、犁骨和齶骨均具絨毛狀齒羣,兩頜前部數齒擴大或犬齒。前鰓蓋骨後緣有細鋸齒,下角及下緣各具2小棘。鰓蓋後緣有2扁棘。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7。鰓耙棒狀,上有細齒。 [2] 
頭、體被小圓鱗,吻部和眼間無鱗。側線完全,伸達尾鰭基。背鰭連續,始於胸鰭基上方,鰭棘部為鰭條部基底長2.1~2.3倍。臀鰭始於背鰭最後鰭條下方。腹鰭胸位,始於胸鰭基下方。胸鰭和尾鰭圓形, [2]  或尾鰭截形 [12] 
體背側棕黃色,腹部圓 [12] 體側上部呈青黃色或橄褐色,有許多不規則暗棕色或黑色斑點和斑塊,鱗圓形細小 [12]  。腹面白色。體具許多不規則褐色斑塊和斑點。自吻端經眼至背鰭第至第三鰭棘基底有1條黑褐色斜紋,在第六至第八鰭棘下方有1條垂直寬紋。背側背鰭基底有4~5個斑塊。背鰭、臀鰭和尾鰭均具黑色點斑。胸鰭和腹鰭淺色。 [2]  背鰭發達,幾乎佔居整個背部 [12] 
雌雄鑑別:鱖的雌雄個體有較明顯的特徵,可常年加以鑑別。雌魚下頜前端呈圓弧形,超過上頜不多,在肛門後的白色圓柱狀生殖突上,有生殖和泄尿兩個孔;雄魚下頜前端呈尖角形,超過上頜許多,在肛門後的白色圓柱狀生殖器上,有一個呈圓形的泄殖孔 [3] 

近種區別


特徵
體高,側扁,眼後背部顯著隆起。頭中大。吻尖突,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略大於眼間隔。口大,端位,斜裂。口大而能伸縮
斑鱖與鱖的區別是從吻部經眼至背鰭前無1條褐色斜帶;頭背緣稍隆起,間鰓蓋骨下緣一般具細齒;鰓耙4(稀為5)。 [4] 
體高,側扁。頭大、吻尖。口端位,口裂大,上頜骨後延伸達眼下緣。下頜明顯超過上頜,口閉合時,下頜前端齒外露
圖片
鱖
斑鱖 斑鱖
大眼鱖 大眼鱖

棲息環境

鱖棲息於靜水或緩流的水體中,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數量最多 [13] 

生活習性

鱖屬於完全淡水生活的魚類,白天一般潛伏於水底,夜間四處活動覓食。不喜歡作長距離的徊遊和遷移,不喜羣居。生活的適宜水温15~32℃。但也有學者研究表明,10~25℃範圍內,隨着温度的升高,鱖魚的特定生長率隨温度的上升而增大,而在25~35℃之間則無明顯變化,達到水温35℃時,鱖魚的生長也未見明顯減慢,這與一般的魚類與水温關係的研究結果,即在一定的温度範圍內,魚類的攝食率和生長率隨水温的升高而增大,當水温超過最適水温時,魚類的攝食率和生長率反而會下降不相一致,這説明鱖魚的最適生長温度可能會更廣。 [3] 
鱖為肉食性魚類,性兇猛終生以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為食,仔幼魚階段即食其他魚苗,200毫米時主要捕食鰟鮍、似鱭等小型魚類和蝦類,也食蝌蚪和小蛙;250毫米以上時主要攝食鯉、鯽等魚類。 [4]  鱖冬季不大活動,常在深水處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攝食;春季天氣轉暖時,則游到沿岸淺水區覓食 [13] 

分佈範圍

鱖分佈於中國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在中國除青藏高原 [5-6] 東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在松花江、鴨綠江等水域的上游均有分佈 [13] 

繁殖方式

鱖的繁殖季節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旬至7月上旬,可自然繁殖,一般在下雨天或微流水環境中產卵,受精卵隨水漂流孵化 [15]  。中國長江流域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華南地區為每年4~8月份,黑龍江流域為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自然條件下,鱖魚產卵場通常在有一定流速的湖泊進水處和有風浪拍擊的岸灘,在雨後漲水的夜晚產卵活動最盛。鄱陽湖的鱖魚產卵場分佈在湖口與星子之間的沿岸區,產卵場水深1~2米,流速0.6~0.8米/秒,水底沙質,水温約23℃。產卵前,鱖魚親魚表現出集羣的特性,產卵時,性成熟的鱖魚成對地在水面遊動追逐,然後在水體下層分批產卵及排精。 [3] 
鱖通常雄魚1~2齡,雌魚2~3齡性成熟,成熟最小型雄魚為190毫米,160克,雌魚為200毫米,160克。鱖的懷卵量與年齡和個體大小有關,一般2~3齡的鱖魚懷卵量,固城湖5.3~32萬粒,洪澤湖5.6~62.1萬粒,洪湖2.8~21.4萬粒,黑龍江5.5~46.9萬粒。成熟雌鱖卵巢以Ⅲ期越冬,一直持續到4月份轉入Ⅳ期。梁子湖的鱖魚,各月平均成熟係數的週年變化是0.8~9.3,在4月和5月份裏,卵巢已發育到Ⅳ期或Ⅳ期末,此時成熟係數最高達12.5。6~7月份是鱖魚產卵盛期,成熟係數顯著下降,約為3.0左右。從8月到11月,鱖處在產卵後的育肥期,卵巢由Ⅵ~Ⅱ期發育到Ⅲ期,其成熟係數為0.9~4.3。黑龍江鱖產卵期間性腺發育的成熟係數,雌魚為3.23~11.2,平均5.58±1.93,產卵後的成熟係數為0.87~2.32,平均1.60;雄魚在產卵期的成熟係數為1.71~2.69,平均為2.12±0.38,繁殖後的成熟係數降為0.71。 [3] 
人工繁殖,要選擇好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親魚。因研究者的條件不一樣,選擇親魚的規格和年齡不盡相同,但一般要求雌魚2齡以上,體重1~3千克,雄魚2齡,體重0.75~2千克。用作人工催產的成熟雌魚腹部膨大,卵巢輪廓明顯,輕壓腹部鬆軟而富有彈性,腹中線下凹,生殖孔鬆弛,抬高尾部可見卵巢輪廓前移。用挖卵器緩慢插入生殖孔,挖出少許卵粒,用透明液浸泡2~3分鐘後,可清楚地看到白色的卵核。如有的卵核已偏位,則表明性腺發育到Ⅳ期中至Ⅳ期末,此時催產可獲得較高的催產率。成熟的雄魚,生殖孔周圍呈微紅色,輕壓腹部有較濃的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鱖魚受精卵呈淡黃色,圓球形,具弱粘性,直徑1.2~1.4毫米,屬端黃卵,卵內有一個直徑為0.43~0.55毫米的大油球,有的還有數個直徑約為0.1毫米的小油球。卵吸水後膨脹,卵周隙擴大,脹到最大時,卵徑可達1.7~2.3毫米。受精卵比重略大於水,在靜水狀態時下沉,流水中則呈漂浮狀態,卵膜透明,具彈性。 [3] 
鱖受精卵的卵裂方式與其它硬骨魚類相似,為盤狀卵裂,胚胎髮育過程可劃分6個階段。鄭閩泉等。在水温20~25.5℃的條件觀察了鱖魚胚胎髮育6個階段的主要生物學特徵。①受精卵。受精後40分鐘,卵內的原生質向動物極移動、集中,逐漸在卵黃表面形成隆起的胚盤。②卵裂階段。在受精後1小時,在胚盤頂部中央產生一裂痕並逐漸加深形成分裂溝,隨着分裂溝向兩側伸展,加深,把胚盤一分為二,形成大小相似的2個分裂球,進入2細胞期;受精後1小時20分鐘,在胚盤兩細胞中央又出現一條與第一條卵裂相垂直的分裂溝,形成4個大小相似的分裂球,進4細胞期;受精後1小時40分鐘,進行第三次卵裂,出現了位於第一次分裂溝兩側並與之平行的兩條分裂溝,將胚盤分裂為8個細胞,共兩排,每排4個,為8細胞期;受精後2小時,完成了第四次卵裂,出現兩條與第二次卵裂平行的分裂溝,分別將每排的4個細胞切割,結果形成16個細胞,呈方形排列;受精後2小時25分鐘,胚盤出現4條與第三次卵裂平行的分裂溝,完成了第五次卵裂,形成32個細胞,此時的細胞大小已不一致,排列也不整齊;受精後3小時55分鐘,隨着卵裂次數增加和卵裂速度加快,胚盤上細胞愈分愈小,呈多層不規劃排列,進入多細胞期。③囊胚期。受精後5小時5分鐘,由於卵裂不斷進行,分裂細胞變得更小,進入囊胚早期,這時許多分裂細胞在原胚盤處堆集成高帽狀突起的囊胚,其高度約為卵徑的1/4;受精後6小時45分鐘,細胞繼續分裂,其界線模糊不清,胚層向下方的植物極方向擴展,使胚層高度下降,僅為卵徑的1/6左右,呈扁平低帽狀覆蓋在卵黃上。④原腸胚階段。受精後8小時45分鐘,胚盤向植物極下包、擴展,當下包達卵徑1/4~1/3左右時,隱約可見胚環,進入原腸早期;受精後11小時,胚層不斷下包、內卷,當下包達卵徑的1/2~3/5時,胚環明顯,胚盾出現,為原腸中期;受精後12小時45分鐘,胚層下包達3/5~3/4,由於細胞內卷、集中、伸展的結果,使胚盾不斷延長而出現胚體的雛形,進入原腸晚期。⑤神經胚階段。受精後14小時30分鐘,胚層下包達卵徑的5/6左右,植物極的卵黃大部分被包圍,僅末端一小部分外露,形成卵黃栓,此時胚盾背部中央出現神經溝,胚盾的前端稍膨大,以後將形成卵泡。受精後15小時40分鐘,卵黃已被全部包圍,胚孔閉全,下包結束,胚體凸起在卵黃球表面,但體節尚未出現。⑥器官形成至孵化階段。受精後17小時10分鐘,在胚體中部附近出現1~2對體節;受精後18小時35分鐘,胚體頭部兩側出膨大的眼囊原基,體節數約4~5對;受精後20小時15分鐘,眼囊清晰可見,體節6~8對;受精後21小時45分鐘,尾芽出現,體節10~12對;受精後23小時50分鐘,眼囊內陷成眼杯,耳囊呈小泡狀,尾芽進一步突出,體節達4~17對;受精後26小時15分鐘,尾部伸長,與卵黃囊遊離,胚體中、後端偶爾出現微弱的肌肉伸縮,嗅囊具雛形,體節18~22對;受精後29小時45分鐘,在耳囊下方卵黃囊與頭部交匯處形成圍心腔,心臟開始微弱搏動,眼囊中出現晶體;受精後32小時30分鐘,尾部扭動次數增多,心率加快,腦部已經分化,整個胚胎可作間歇性地扭動,體節達25對左右;受精後35小時45分鐘,耳囊中有耳石形成,心跳加快,心率達100次/分鐘左右,可見血液流動;受精後38小時30分鐘,居維爾氏管增大,心率達150次/分鐘左右,胚體扭動頻繁;受精後43小時30分鐘,尾部進一步伸長,心率更快,身體血液循環明顯,胚體不斷扭動,開始進入孵化前期,此時胚體的眼、耳、嗅窩等感覺器官陸續形成;受精後48小時,胚體劇烈扭動,卵膜逐漸變薄,彈性減弱,仔魚陸續脱膜孵出,其中多數仔魚是通過強烈的翻滾、扭動,以頭部或身體前半部掙脱卵膜而孵出,也有少數個體是以尾部先破膜而出。 [3] 
鱖的出膜魚苗與其它魚苗一樣,要經過三個營養階段:①內源性營養階段(0~3日齡)。剛出膜的鱖魚苗全長3.9~4.0毫米,完全以卵黃為營養,這時期的魚苗具有胸鰭、臀鰭,鰭條開始分化,以臀鰭鰭條分化最為明顯;有上、下頜,且下頜長於上頜,並各有4對小齒。②混合營養階段(3~5日齡)。3日齡的鱖魚苗全長已達4.9~5.0毫米,口裂寬為0.55~0.71毫米,開始開口攝食,既以卵黃為營養,又開始攝取外界營養物質。在形態上,消化道長度佔魚苗體長的35~44%,並出現第一彎曲,且有明顯的分化,即食道較粗、管壁較厚,有較大的伸縮性,而腸道則較細長。③外源性營養階段(5日齡以後)。5日齡的鱖魚苗全長已達5.8~6.8毫米,口裂寬為0.77~0.90毫米,卵黃囊中的卵黃已消耗完畢,完全開口攝食,進入外源性營養階段。在形態上與成魚相似,具有完整的形態結構。但在7~8日齡以前,鱖魚苗的口裂寬小於1毫米,對餌料魚苗有很強的選擇性;而當鱖魚苗全長達7毫米以上後,口裂寬已超過1毫米,對餌料魚苗的選擇性降低,能攝食各種常見魚類的魚苗。 [3] 

養殖技術

  • 池塘要求
面積不宜過大或過小,過大餌料魚難以滿足,過小水質變化快,難以控制。
條件:選擇背風向陽,沙壤土底質,淤泥較少,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傾斜的池塘。面積(1.5~5)×畝為宜,池深2.0~2.5米,池四周圈挖深30~40釐米的淺溝,以便鱖魚的捕撈。池塘需經乾塘曝曬,放養前10~15天進水10釐米,每畝用生石灰100千克左右化水全池潑灑,並配置增氧機。
水質:水源充足,清新,無污染。溶解氧5毫克/L以上,pH值7~8,透明度30釐米以上。 [7] 
  • 餌料魚的培育
品種:從鱖的適口性和經濟角度考慮,餌料魚一般選擇鰱、鱅、鯪等品種。
放養密度及放養面積:餌料魚苗的放養密度為50~80萬尾/畝,餌料魚池面積為(5~10)×畝。
培育方法:魚苗放養後,不用立即投飼,待浮游動物數量減少,魚苗在池塘四周覓食時,開始投餵豆漿或其它飼料。培育後期應對餌料魚規格予以控制,將餌料魚長度控制在鱖魚體長的1/2~1/3之間,一般放養8~10釐米的鱖魚種,餌料魚應控制在3~4釐米。 [7] 
  • 鱖魚種放養
前期準備:放養前,先將池水排去一半再灌注新水,以後水位逐步增加到1.5米以上。
放養時間:一般在6月上旬、中旬投放,其品種宜選擇生長速度較快的翹嘴鱖。
放養密度及規格:每畝放規格為3.5~4.5釐米的鱖魚種800~1200尾。投放時連同塑料袋放入水中20分鐘左右緩苗處理,温差不超過1~2℃,然後將魚苗放入用池水配製的2%~3%食鹽水中浸浴10分鐘左右,具體時間視魚體反應而定,之後連魚帶水放入池中。 [7] 
  • 飼養管理
投飼:鱖攝食生長適宜水温18~30℃,最適水温23~28℃,在此範圍內隨着水温的升高其攝食量增加,生長速度加快。養殖期間,根據水温變化採取間隔投餵餌料魚的辦法,前期及後期每7~10天投餵1次,中期(7-9月高温階段)每5~7天投餌1次,每次投餌量為鱖總體重的8~10%,鱖與餌料魚的尾數之比為1:5~10。
水質管理:鱖喜清新水質,耐低氧能力較差,當水中溶解氧低於3毫克/L時表現為不適應,降至2.3毫克/L以下會出現浮頭,甚至死魚,因此,加強水質管理特別重要。在鱖放養前,先將池水排去一半,再注入新水,然後放入鱖苗。每7~10天加新水1次,每次加水量為30~40釐米,逐步加深池水至1.5米以上。7-9月高温季節,每3~5天更換1次池水,保持池水透明度30~40釐米,小於30釐米時,應更換池水1/4-1/3。保持循環水狀態更好,保證水中溶解氧在4~5毫克/升以上。6-9月,每隔10天左右潑灑1次生石灰,用量為15千克/畝,調節池水pH值7.0~8.5之間。養殖過程中,應根據天氣變化和水質情況,靈活掌握增氧機開機時間和次數,悶熱或有雷陣雨時及時開機增氧。同時,加強巡塘,發現鱖有吐出餌料魚現象,立即開機增氧和加註新水。 [7] 
  • 常見病防治
在運輸、捕撈過程中,須細心操作,避免擦傷魚體,感染疾病。對餌料魚要嚴格把關,不得投餵患病的餌料魚。餌料魚投餵前用食鹽等藥液藥浴。鱖常見病有細菌性爛鰓病、寄生蟲病等。
細菌性爛鰓病:採用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藥物兑水全池潑灑治療。
寄生蟲病:病原體主要有車輪蟲、斜管蟲、鐵錨蟲、指環蟲等,主要寄生於鱖體表、鰭部和鰓部。病魚體質清瘦,體色發黑,不肯進食,寄生部位組織紅腫發炎,繼而組織壞死。可用“速效滅蟲靈”等藥物治療,禁用敵百蟲治療。
出血病:該病常由餌料魚帶入。鱖吞食患細菌性疾病的餌料魚後,常出現體表發炎、充血,肝臟及腎臟帶菌,腹腔積水等症狀。採用內服和外用結合的方法治療,效果較好。內服用“出血立停”等藥物製成藥餌投餵,連用5天為一個療程。一般要求在傍晚投餵,因為鱖在傍晚捕食最多,餌料魚吞食藥餌後剛好被鱖魚吞食;外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藥物對水體、漁具等進行消毒。 [7] 

保護現狀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8]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20年 ver 3.1)——無危(LC)。 [10]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鱖肉質細嫩,味鮮美,刺少肉多,也深受現代消費者歡迎,是上等淡水食用魚類之一。 [4]  其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富含人體需要的八種氨基酸,是老人和小孩理想的保健食品 [17] 

藥用價值

鱖在藥用價值方面,有補五臟、益脾胃、充氣胃、療虛損等功效 [16] 

動物文化

2021年,寶應鱖魚成為揚州市地理標誌商標。 [9] 
中國唐朝詩人張志和寫下的著名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讚美的就是鱖,而且鱖還是“三花五羅”中名貴的魚類之一 [18]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17 千卡
蛋白質 19.9 g
脂肪 4.2 g
膽固醇 124 mg
飽和脂肪酸 0.9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7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1.2 g
69 mg
32 mg
217 mg
295 mg
63 mg
0.03 mg
1 mg
0.1 mg
1.07 mg
26.5 μg
維生素A 12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2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7 mg
煙酸(煙酰胺) 5.9 mg
維生素E 0.87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1855)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3]
  • 2.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第491頁
  • 3.    李明鋒.鱖魚生物學研究進展[J].現代漁業信息,2010,(第7期):16-21
  • 4.    莊平等編著,長江口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第125-126頁
  • 5.    李明德編著,天津魚類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09,第127頁
  • 6.    Siniperca chuatsi  .fao[引用日期2020-03-23]
  • 7.    謝美珍,習宏斌,鄒文崗.池塘高效養殖鱖技術[J].江西水產科技,2014,(第2期):34-35
  • 8.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948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0-03-28]
  • 9.    今年上半年,揚州市再添三件地理標誌商標  .中國江蘇網[引用日期2021-07-16]
  • 10.    Siniperca chuatsi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引用日期2022-08-16]
  • 11.    梁秩燊,易伯魯,餘志堂著,江河魚類早期發育圖志=A PHOTOGRAPHIC GUIDE TO EARLY DEVELOPMENT OF FISH IN RIVERS,廣東科技出版社,2019.12,第367頁
  • 12.    付志方主編,江山如此多嬌 自然河北 上下,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01,第611頁
  • 13.    孫晨旭,張君義,丁偉主編,長白山水生動物圖鑑,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12,第136頁
  • 14.    黎躍成編著,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第187頁
  • 15.    李土生著,土生説字 第24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08,第344頁
  • 16.    付志方主編,江山如此多嬌 自然河北 上下,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01,第611頁
  • 17.    李土生著,土生説字 第24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08,第344頁
  • 18.    付志方主編,江山如此多嬌 自然河北 上下,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01,第61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