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鱈魚

(中藥)

鎖定
鱈魚,中藥名。為鱈科動物鱈魚Gadus macrocephalus(Tilesius)的肉。分佈於渤海、黃海及東海北部。具有活血止痛,通便之功效。常用於跌打骨折,外傷出血,便秘。
別    名

大頭魚
大頭腥
大口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魚綱
鱈形目
鱈科
鱈屬
鱈魚
分佈區域
渤海、黃海及東海北部
中文學名
鱈魚
採收時間
常年均可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適量。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

鱈魚入藥部位

肉。

鱈魚性味

味甘,性平。

鱈魚歸經

歸肝、腸經。

鱈魚功效

活血止痛,通便。

鱈魚主治

跌打骨折,外傷出血,便秘。

鱈魚相關配伍

1、治外傷出血、瘀血:鱈魚焙乾研粉,用水調糊,塗於患處。(《海味營養與藥用指南》)
2、治便秘:鱈魚煮食。(《海味營養與藥用指南》)

鱈魚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適量。外用:適量,研末,水調敷。

鱈魚使用注意

鱈魚與臘肉同食會在腸胃中合成致癌物亞硝酸。
痛風、尿酸過高患者忌食。
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鱈魚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或焙乾。

鱈魚形態特徵

不同類型的鱈魚 不同類型的鱈魚
體稍側扁,尾部向後逐漸狹小。體長一般為20-30cm,大者可達50-70cm。頭大,吻長,鈍尖。眼中大,上側位。口大,前位,上頜突出,上頜骨後延達瞳孔前緣下方;下頜略短,下頜前端下方有一觸鬚。兩頜與犁骨均具牙羣,牙圓錐形,外行牙較大。鰓孔寬大,鰓蓋膜與頰部相連。鰓蓋條6,鰓耙3+18。體被小圓鱗,側線前部高位,漸向下彎,成側中位。側線鱗150。背鰭3個,鰭條分別為13-15、16-20、15-21,第2背鰭基較其他兩背鰭基為長。臀鰭2個鰭條分別為17-22、16-20。分別與第2、3背鰭相對。胸鰭短。腹鰭喉位。尾鰭後緣略凹。體背灰褐色,具很多不規則棕色和黃色斑紋,各鰭灰色,腹面灰白色。

鱈魚生長環境

冷水性底棲魚類,以無脊椎動物及小型魚類為食。夏、秋季棲息於黃海冷水區,冬季迴游於水深50-80m的沿海泥底區越冬。於黃海生殖期1-2月,懷卵量34萬-83萬粒,沉性卵,徑0.98-1.05mm。我國分佈渤海、黃海及東海北部。

鱈魚藥理作用

1、抗炎、抗癌、增強免疫功能。
2、防治心血管病。
3、抑菌、降血糖。

鱈魚相關論述

《中國動物藥》:“活血,消腫止痛。治跌打骨折。”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趙國東.《糖尿病怎樣吃最健康》: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
  • 3.    《健康大講堂》編委會主編 .《新編養生家常菜大全》: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
  • 4.    姚海揚、彭波.《魚類藥用與美食製作》:金盾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