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鰲是古代傳説中海里的大龜或大鱉)

鎖定
鰲是古代傳説中海里的大龜或大鱉。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又有傳説東海中有巨鰲馱着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淮南子·覽裏》。一種説法是龜頭鯉魚尾的魚龍;另一種説法是海里的大龜;還有一種説法是龍之九子的老大,相傳“龍生九子,鰲佔頭”,為龍頭,龜身,麒麟尾。
中文名
部    首

形態特徵

龜鱉目動物基本保留原始體型。背腹甲間有甲橋在體側連接,甲由真皮骨化的膜成骨板與上面蓋着表皮角化的盾片構成。盾片與骨板逐年增長,盾片上有生長線,而盾頂區與其鄰近的小片則常磨損脱落。背甲有上穹突,正中一行脊板(連脊椎骨)8枚,上蓋脊盾5枚,兩側各有一行肋板(連接肋骨)8對,上蓋肋盾通常4對,其外圍還有緣板11對和緣盾12對,鱉科無緣板或僅留痕跡。骨板、盾片的數目和大小不等,兩相粘合以加強龜殼的堅固性。腹甲平坦,包括骨板9枚(上、舌、下、劍腹板各1對,內腹板1枚),上覆盾片6對(喉、肱、胸、腹、股、肛盾各 1對)。鱉甲無角盾而以皮膜的鱉裙代替。稜皮龜無整塊背甲,而有許多細小多角形骨片排列成行、緊貼在表皮上,不與深層的骨板連接成大塊背甲,所以過去曾將其稱為元甲亞目,其他龜鱉則屬函甲亞目。
、頸、四肢都可縮入骨匣,免被掠食。四肢短粗,覆以角鱗,指、趾5枚,短小而有爪。海生種類四肢鰭狀如槳,指、趾較長,但爪數較少。尾短小。雄性尾較長,腹甲略為凹。交接器單枚。泄殖孔圓形或星裂。顱頂平滑無雕飾紋,齶緣平闊無齒,而覆以堅厚角鞘,前端狹窄成喙。喙尖有外鼻孔。頭側眼圓而微突,有眼瞼與瞬膜,鼓膜圓而平滑。頭頂後段覆以多角形細鱗;頭顱骨片連接牢固,無頂孔,顳部無窩,或有次生小窩孔;次生齶骨質完整;舌短闊柔軟,粘附口腔底,不能外伸。頸椎8枚,銜接靈活,無頸肋。

生活習性

雄性有交配器,卵生,水棲者產卵也在陸地上,並在陸地上發育。
胚胎髮育早期,肋骨位於骨板內。由於背腹甲發育迅速,肋骨併合在背甲裏隨同發育。後因肢常發育較晚,成體的肋骨落在肢帶外面,後段還有腹膜肋。
繁殖季節為5~10月,此期雄性的顏色特別鮮明。交配後產卵1至數次。體內受精。雌龜用後肢掘土成穴,在穴中產卵,然後覆以沙土,靠自然氣温孵化。卵的大小與數目因種而異(1~200枚不等)。卵有皮膜或鈣質外殼。孵化期隨氣温而有異,越冷時間越長。海產龜類能從數十里外返回原地交配產卵。

含義

1.古代傳説中海里的大龜或大鱉 [huge legendary turtle]
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淮南子·覽裏》
又如:鰲裏奪尊(做傑出人物中的佼佼者)
2.龍之九子之一 [1] 

神話

鼇魚,在遠古傳説中鼇魚負載大山或大地,鼇魚移動就會發生地震或滄海桑田,山川變遷。神話中天帝治下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遠的地方本有五座神山,但五座神山的根部並不相連,經常跟隨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動,沒有一刻穩定。神人和聖人們都討厭此事,便報告了天帝。"帝"(這稱號早在殷代已見文獻)唯恐神山流移到"西極",打破宇宙已有的平衡。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北海之神禹強驅使十五頭巨鰲分為五組,分別用頭頂住神山,六萬年一換,這樣五座神山才開始穩定下來不再流動,但是龍伯之國有個巨人,抬起腳幾步就到了這五座神山所在的地方,一鈎就釣上了六隻巨鰲,由於龍伯國巨人釣走了六鰲,致使"岱輿"、"員嶠"失去了負山的巨鼇,各自飄流到北極,沉入了汪洋大海,從此神山也只剩三座。《楚辭·天問》篇對此而問曰:“鰲戴山抃,何以安之”。《列仙傳》中亦有“巨靈之鰲,揹負蓬萊之山,而抃舞戲滄海之中”。 [2] 
參考資料
  • 1.    墨香齋編.中華諺語大全 雙色插圖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
  • 2.    程建著.深圳歷史文化叢書 深圳古詩拾遺: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