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鰲龍河

鎖定
鰲龍河,屬松花江一級支流,位於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昌邑區、船營區,河口地理位置東經126°25',北緯41°08',是永吉縣內最大的河流。鰲龍河橫卧在永吉縣境北部平原,河長97千米,流域面積1528平方千米,河源海拔314米,河口海拔174米,河口與河源相對高差140米。鰲龍河發源於一拉溪鄉境南部大頂子山西麓,由吳什哈泉子為源頭,向西北流入岔路河鎮境內之雙橋子,穿越吉長公路,在三家子鄉東南,土門子屯南500米處,由後房木溝、前房木溝、後火石溝和牛場溝匯流而成鰲龍河。 [1] 
據《永吉縣地名志》載:“鰲龍”為滿語,意“線麻”,含義指古時沿河兩岸農業發達,民眾多用麻織網捕魚。 [3] 
中文名
鰲龍河
所屬水系
松花江上游幹流段支流
地理位置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昌邑區、船營區
流經地區
永吉縣、昌邑區、船營區
發源地
一拉溪鄉境南部大頂子山西麓
主要支流
梁家溝、孫家溝、一拉溪河、查家溝、長橋子河、富家溝、劉家河、加工河、三官地河、大官地河、鴨通河、搜登河、大綏河、興隆溝、白廟子河、黑背河
河    長
97 km
流域面積
1528 km²
落    差
140 m

鰲龍河幹流概況

鰲龍河位於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昌邑區、船營區,河口地理位置東經126°25',北緯41°08',是永吉縣內最大的河流。鰲龍河橫卧在永吉縣境北部平原,伊舒槽地中段,河長97千米,流域面積1528平方千米。鰲龍河發源於一拉溪鄉境南部大頂子山西麓,由吳什哈泉子為源頭,向西北流入岔路河鎮境內之雙橋子,穿越吉長公路,在三家子鄉東南,土門子屯南500米處注入第二松花江,由後房木溝、前房木溝、後火石溝和牛場溝匯流而成鰲龍河。
在楊家大橋以上,河道較順直,河槽較穩定,沿岸多柳毛甸子。楊家大橋以下至樺皮廠,河流進入平原,為水稻產區。河道彎曲,有汊流,河槽寬15~20米,深5~8米,沿岸柳毛叢生,多草塘和水泡子。樺皮廠以下至河口,左岸近山,右岸為平原,河道彎曲,多汊河及牛軛湖,河槽寬50~70米,深4~8米,河底為泥沙。洪水期常受第二松花江水頂託。 [1]  [3] 

鰲龍河水文特徵

鰲龍河
鰲龍河(5張)
鰲龍河河道坡降0.4‰。該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00~700毫米,徑流深為150~200毫米,多年平均流量為3.21立方米/秒。據樺皮廠水文站實測,樺皮廠段歷年最大洪峯流量為309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0.0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4億立方米,中游特大洪水水面寬200米以上,水深4米以上,流速2米/秒以上,下游水面寬500米以上,水深4~5.5米,流速1.8米/秒。洪水時常見:中游水面寬80~100米,水深3.0~4米,流速1.8一1.5米/秒;下游水面寬100米以下,水深4米,流速1米/秒。平水時:中游水面寬30米,水深1.5米,流速1.8米/秒。枯水時:中下游水面寬10米,水深0.5米,流速0.05米/秒。其水量變化受季節控制,汛期水量大,河水經常出槽,成為永吉縣之重點澇區。枯水季節由於受上游各水庫控制,水量極少。 [3] 

鰲龍河支流概況

鰲龍河沿河接納梁家溝、孫家溝、一拉溪河、查家溝、長橋子河、富家溝、劉家河、加工河、三官地河、大官地河、鴨通河、搜登河、大綏河、興隆溝、白廟子河、黑背河及柳條溝等17條支流。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千米的有一拉溪河、加工河、鴨通河、搜登河、大綏河和黑背河。其主流沿槽地走向,從西南向東北流,幾經曲折後,於土城子鄉口欽屯從左側注入松花江。 [3] 

鰲龍河所屬水系

鰲龍河屬松花江一級支流。 [3]  松花江發源於中朝邊境的長白山天池。東經128°04′,北緯42°00′。流經吉林、黑龍江兩省,注入黑龍江,全長1972千米,流域面積54.7萬平方千米。較大支流有嫩江、整龍河、飲馬河、牡丹江、呼蘭河等,佔中國江河第六位,是吉林省主要河流。 [2] 

鰲龍河流域概況

鰲龍河地質地貌

地質
鰲龍河流域受地形地貌影響和控嗣,地勢低窪,沉積着巨厚的第四紀和第二紀地層,第四紀地層厚度為37~45米,第三紀地層厚度達千餘米,第四紀地表為黃褐色的粘土或亞粘土,滲透性能差,下部為鬆散岩層。西起三家子鄉的波狀平原台地,東至松花江河谷平原,長達60千米;南起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帶,北至九台縣境,寬度為30千米,略呈長方形槽形盆地,其傾斜與槽地走向一致,為東一北向。 [3] 
地貌
鰲龍河河源海拔314米,河口海拔174米,河口與河源相對高差140米。流域地貌排布為低山、丘陵、台地、河谷、平原。分佈比重:丘陵台地佔28%,低平地佔22%;槽底平地縱向坡降:上、中游為2‰~1‰、下游為0.5~0.33%。鰲龍河流域南側有海拔500~600米的磨盤山及其羣峯,北側有海拔400~500米的大黑山餘脈,汛期從伊舒槽地流入的水,泛流於此,因受阻和抬升,易形成集中暴雨區。從雙橋子屯以上為河源區,河谷平地寬0.5~2千米,河牀寬不足10米。雙橋子屯至楊家大橋為上游區,河牀較直,寬10~15米,河槽深2米左右。大荒地以下河谷處於伊舒槽地凹陷區,平緩開闊,平地寬2~4千米,河牀寬14~20米,深達2~3米,河道出現較大的彎曲擺動,經常改道,遺留泡沼和“牛軛湖",形成較寬的沼澤“塔頭句”和“柳茅通”。每遇洪水出槽,水面寬達1~2千米。楊家大添到樺皮廠為中游區,河段直線距離15千米,河道遇回曲折百餘處,在30千米流程內,留下“牛軛湖”和條形泡沼20餘處。河牀寬20~25米,深4~6米,洪水期水面寬達200~300米。楊家大橋及平原水庫一帶,洪水期泡沼、支叉連成一片,水面可達3千米,一片汪洋。樺皮廠至河口為下游區,河段直線距離23千米,在樺皮廠境內,河道蛇曲遷回頻繁,擺動幅度達2千米,由於受支流大綏河匯口處頂衝,幹流河槽走向趨近北側台地或一般階地邊緣。在兩家子鄉境內河道蛇曲明顯減弱。進入土城子鄉境,河道趨於穩定。下游河牀寬30~50米,個別河段可達60~70米,深4~8米。 [3] 

鰲龍河經濟文化

名稱來歷
據《永吉縣地名志》載:“鰲龍”為滿語,意“線麻”,含義指古時沿河兩岸農業發達,民眾多用麻織網捕魚。 [3] 
經濟
鰲龍河流域主要農作物為玉米、水稻、大豆等。 [3] 
遺址
據《永吉縣文物志》後楊記載,在樺皮廠鎮喬屯有遼金時代的村落遺址,在一拉溪鄉吳城子有遼金時代古城建築遺址,於兩家子鄉駱起屯亦有一處遼金時代古城建築遺址,而且都有大批出土文物。搜登站、一拉溪是清朝的交通驛站。足以證明,早在兒千年前就有人類生活在整龍河流域這塊肥沃的土地上。 [3] 
災害
自1953~1985年全縣出現了十三場大面積災害性暴雨,鰲龍河流域就有九次,發生機率為全縣最高值。1953年、1959、1973和1985年,暴雨中心在樺皮廠以西,鰲龍河中游15千米區段,一拉溪河、加工河、鴨通河和搜登河等四條較大支流之洪水,在幾小時之內相繼匯來,形成洪峯,1965年洪水在加工河河口處的流量達750立方米/秒,而樺皮廠鐵路橋過流能力僅有250立方米/秒,橋上與橋下水位高差達1.5米。這場洪水乾流淹地9333.33公頃,支流淹地,4000公頃,成災面積達9533.33公頃。洪水滯留7~10天之多。 [3] 

鰲龍河社會生活

鰲龍河流域跨永吉、九台、左家特區、吉林市郊區,共14個鄉鎮,134個自然屯,其中流經永吉縣、昌邑區、船營區的岔路河鎮、一拉溪、三家子、太平、河灣子、樺皮廠、兩家子、搜登站、大綏河、土城子等10個鄉鎮,62個自然屯,6281户,28464人。有耕地6517.07公頃,其中水田2097.8公頃,為永吉縣境最大的產糧區。該流域眾多水利工程的建築,不但發揮了巨大的防護作用,而且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吉(林)一長(春)公路(南、北兩線)均從此河通過,在幹流與支流上建有多處橋樑。長(春)一圖(們)鐵路於樺皮廠鎮北側跨越鰲龍河,並建有鐵路大橋。交通方便。 [3] 

鰲龍河水利概況

為了根治水患,鰲龍河流域沿岸羣眾採取了治理河道,築堤防洪,開溝排澇三項工程措施。在雙橋子至三家子河段與太平鄉小南嶺到土城子鄉的蔡屯段,裁彎取直,長達15千米,完成土方量10萬立方米。1960年各級水利部門經過實地勘察,提出了治理整龍河的“五庫一堤”總體規劃方案。先後在支流上修築了胖頭溝、碾子溝和大綏河三座以灌溉防洪為主,兼養魚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總控制面積228.2平方千米,總庫容471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820萬立米,灌溉面積4646.67公頃,養魚水面1400公頃,1956~1981年在支流上分別修建了暖泉子、二官、平原、迎風、小綏河、萬昌、靠山、白廟子、查家9座小Ⅰ型水庫,總控制面積118.26平方千米,調節水量1015.93萬立方米,總庫容205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233.8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846.67公頃,養魚水面155.67公頃,年產鮮魚6.6萬公斤。另外,流域內修建小Ⅰ型水庫23座,總控制面積27.1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92.33萬立方米,調節水量總計443.68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660公頃。還修建一類塘壩12個,二類塘壩20個,三類塘壩45個,有效灌溉面積74.87公頃。1963~1980年間沿河流域共建電灌站147處,總裝機容量為271台,5002.8千瓦,有效灌溉面積5646.6公頃。永吉縣人民政府還發動沿河羣眾修築防護堤壩86.82千米,其中主堤48.24千米,回水堤38.58千米,堤高1.5~2米不等,保護耕地面積155.67公頃。 [3] 
參考資料
  • 1.    吉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志.自然地理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06):第四章 地表水與地下水   第一節 河流
  • 2.    邢國志.吉林市山水地名志略[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0.07:218.
  • 3.    邢國志.吉林市山水地名志略[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0.07:35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