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鰤魚

鎖定
鰤魚又稱五條鰤, [7]  是鯵科鰤屬的一種温水性深海魚類 [8]  鰤魚體延長,呈紡錘形;頭吻部略尖;尾柄短小,兩側各有一小皮嵴;第一背鰭弱小,第二背鰭長;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但鰭基長約為第二背鰭的一半;尾鰭叉形;體背側暗青色,腹部銀白色,體側中央有一條不十分明顯的黃色縱帶,各鰭稍暗色。 [9] 
鰤魚分佈於中國的黃海中南部和東海北部;在西北太平洋堪察加半島南部,日本沿海,朝鮮半島中、南部沿海亦有分佈。 [9]  鰤魚為暖温性中上層游魚類,成魚適温範圍為19℃~29℃,最佳生長水温為24℃~29℃。 [10]  鰤魚自春季至夏季由南向北洄游,自秋季至冬季由北往南迴遊。 [8]  鰤魚主要以甲殼動物、鯖魚、烏賊、沙丁魚等為食。 [7]  鰤魚產卵期在東海區為2~3月,在日本的九州和四國島周圍海域為3~5月。鰤魚的壽命為7年。 [8] 
鰤魚含有豐富的DHA,不但能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積、預防或減輕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外,還對大腦細胞有着較為重要的作用。鰤魚素有“補腦神品”之譽。 [8] 
中文名
鰤魚
拉丁學名
Seriola quinqueradiata
別    名
章雄魚
平安魚
油甘魚
青甘鰺或青甘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鱸形目
鰺科
鰤屬
鰤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鱸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科
鰤亞科

鰤魚形態特徵

鰤魚是鰺形目鯵科的一種中型海魚,顯著特徵為黑色眼眶和貫穿頭尾的一條黃色縱帶。具有典型的“魚狀”體型,體形細長,橫向扁平。它的腹部有銀色鱗片,背部有藍綠色的鱗片。側線上無鱗片。上頜骨後背成角狀。胸鰭幾乎與腹鰭等長。臀鰭有2個棘刺;軟條17~20條。第1背鰭有5~6個棘刺,第2背鰭有1個棘刺,30~34個軟鰭。鰤魚的壽命為7歲,在野生鰤魚當中最大尺寸可達96釐米,體重達到13公斤。人工養殖鰤魚大最尺寸可達到150釐米和40公斤。

鰤魚近種區別


鰤魚
特徵
顯著特徵為黑色眼眶和貫穿頭尾的一條黃色縱帶。具有典型的“魚狀”體型,體形細長,橫向扁平。
體淡藍色,體側有明顯的5∼7條暗色垂直條紋。長約60釐米,尾鰭叉形,尾基兩側各有一縱稜脊,背、臀鰭前方各有少數小棘。
圖片
鰤魚 鰤魚
舟師魚 舟師魚

鰤魚棲息環境

鰤魚平時主要棲息於深海。鰤魚對鹽度的適應範圍為16‰~34‰,最宜範圍為20‰~25‰。鰤魚對高鹽度的適應能力較強,對低鹽度的適應能力較差,當鹽度低於16‰時,就會死亡。水温範圍在20攝氏度~30攝氏度時,魚生長很快,但水温低於15攝氏度時,則停止生長,當水温低於10攝氏度時,魚便會死亡。

鰤魚生活習性

鰤魚 鰤魚
鰤魚自春季至夏季由南向北洄游,自秋季至冬季由北往南迴遊。產卵期在東海區為2—3月,在日本的九州和四國島周圍海域為3—5月。卵浮性,直徑1.15—1.44毫米,剛孵出的仔魚全長3.5毫米,大量出現在水温19—21℃和氯度為1.91%—1.93%的水域中。仔魚一般隨着黑潮及其支流向北漂流,並集中在海洋鋒區,常附着在隨波逐流的海藻上。當鰤魚長至15釐米時,離開漂流的海藻,營自由游泳生活。4釐米以下的鰤魚主要攝食哲水蚤之類的橈足類甲殼動物,隨着生長,開始攝食幼魚和其他小魚類。長至15釐米,則以沙丁魚烏賊等為食。鰤魚的壽命為7歲,最大個體為96釐米,體重13公斤。 [5] 
鰤魚是一種迴游魚,兩歲以下只是短距離洄游,但在第三年成為成魚後,便開始長距離的洄游。魚羣在秋冬時候,從北海道南下產卵,共分成兩支隊伍,一支從太平洋沿岸南下,另一支沿着日本海沿岸往東海洄游。第二支所經過的日本海秋冬環境十分惡劣、經常波濤洶湧、電閃雷鳴,受到驚嚇的魚兒會吃下足夠食物,然後不再進食,潛至深海洄游。這一支鰤魚因常常與海浪搏鬥,肉質緊實,同時為了抵禦寒冷,魚身上積累了相當厚的脂肪。因此與第一路南下的鰤魚相比,第二路鰤魚的品質非常高,肉質異常甜美,脂膏豐腴,含油量非常大。在此時便被稱作“寒鰤魚” [4] 

鰤魚分佈範圍

南油釣獲的青甘魚,又名蕃薯仔 南油釣獲的青甘魚,又名蕃薯仔
鰤魚是鱸形目鯵科的一種中型海魚,它外觀最大的特點就是黑色眼影和身體上那條貫穿頭尾的黃色帶子。鰤魚肉質甜美,脂膏豐腴,口即能融化在舌尖之上,是日料裏的頂級食材。 [4] 
鰤魚分佈於日本海及台灣以南海域,生長適温為20℃—30℃,春、夏季自南向北洄游,秋、冬季由北往南洄游,鰤魚的網箱養殖最早起源於日本。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每年中秋節過後,海南漁民即開始捕撈野生鰤魚魚苗進行網箱培育,於次年4、5月份,待魚苗長成至12公分以上規格時銷往日本,年出口魚苗數量少則數百萬、多則上千萬尾。除海南外,我國廣東(湛江、汕尾/饒平)、福建(寧德)、山東(青島、威海)等地也有鰤魚魚苗或中魚輸日。 [3] 

鰤魚繁殖方式

鰤魚發情期

鰤魚是日本及鄰近地區的特有種。沿東海200米等高線產卵;幼魚向北遷移到北海道附近,覓食三到五年,鰤魚一般三齡性腺完全成熟;之後向南遷移產卵。

鰤魚產卵期

鰤魚為温水性魚類,成長需要幾年時間。不同地區產卵期不同,在東海區為2~3月,在日本的九州和四國島周圍海域為3~5月。卵浮性,直徑1.15~1.44毫米。這些魚通過產卵繁殖,雌性釋放卵子,雄性在體外受精。鰤魚的產卵策略為多產。

鰤魚發育期

每年的4月至6月,在太平洋和日本沿岸海域出現鰤魚魚苗,太平洋沿岸水域中的含苗密度高於日本海。鮞魚苗通常在漂流的海藻下方或周圍遊動,體長多數為30~70毫米。鰤魚苗生長速度較快,在日本九州北部海域,3月初採的魚苗體長10毫米左右,到3月底體長便達到20~30毫米,5月中旬體長可達到170毫米。剛孵出的仔魚全長3.5毫米,大量出現在水温19~21攝氏度和氯度為1.91%~1.93%的水域中。仔魚一般隨着黑潮及其支流向北漂流,並集中在海洋鋒區,常附着在隨波逐流的海藻上。當鰤魚長至15釐米時,離開漂流的海藻,營自由游泳生活。鰤魚苗的特性是,從體長50毫米長到150毫米時,會出現魚苗之間同類相殘現象。

鰤魚主要價值

鰤魚營養價值

鰤魚含有豐富的DHA,即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人腦營養必不可少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它除了能阻止膽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積、預防或減輕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的發生外,更重要的是DHA對大腦細胞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佔了人腦脂肪的10%,對腦神經傳導和突觸的生長髮育極為有利。實驗表明,DHA攝入充分,人腦中的DHA值升高,就能活化大腦神經細胞,改善大腦功能,提高判斷能力。毫無疑問,DHA具有十分顯著的健腦益智作用,是青少年增進智力、加強記憶、提高學習能力的必需營養品。鰤魚素有“補腦神品”之譽。而科學家研究表明,DHA在深海魚類及少數貝類中含量豐富,而其他食物如大豆、奶油、植物油、豬油、蔬菜及水果等幾乎不含有DHA或含量極低。因此從營養和健腦的角度來説,人們要想獲得足夠的DHA,最簡便有效的理想途徑就是多吃鰤魚。 [5] 

鰤魚經濟價值

鰤魚實全球公認的高端生食魚品,鰤魚肉質鮮美,是做生魚片的上等魚類,因此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中國海南省省萬寧和陵水海域是鰤魚幼魚的核心產區,自1986年中國海南省首次向日本出口鰤魚幼魚,已有30多年曆史。中國海南省萬寧已逐步將鰤魚產業打造成為捕撈培育、深海養殖、加工銷售等全鏈條式的國家級特色產業。

鰤魚保護現狀

鰤魚種羣現狀

在日本,鰤魚是最受歡迎和重要的魚類之一,1971年來其養殖產量一直是養殖魚類中最高的。由於需求增加和養殖技術改進,鰤魚養殖自1960年代以來呈現快速增長,1980年其產量和產值分別達到15萬噸和10億美元。從那時起,這些數字的增長已經放緩下降,養殖場數量也呈現下降趨勢。這是由於擴大生產導致環境水質惡化和魚價持續低迷。2003年,鰤魚養殖產量佔日本海水魚類養殖總產量的約57%。

鰤魚保護級別

2015年,鰤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物種瀕危紅色名錄》(IUCN)ver3.1,無危(LC)。

鰤魚保護措施

中國浙江2016年就為幼魚保護立法,實行禁捕,使得鰤魚幼魚得到了長效保護。日本為了避免過度捕撈螄魚天然苗種,導致自然苗種資源下降,對採集苗種實行許可證制度,這樣做有利於苗種資源的保護。

鰤魚人工養殖

鰤魚
鰤魚(7張)
鰤魚的主要養殖方式為海水網箱養殖,一般養殖1到2年即應該收穫,這時經濟效益最好。人工繁殖技術已解決。鰤魚的網箱養殖最早起源於日本。中國粵、閩、浙幾省沿海陸續進行鰤魚養殖。養殖週期為2年,5月將苗種放入網箱,養殖密度按每平方水體放養20公斤鰤魚為宜。隨着生長,網衣的網目必須增大,依次為1、1.5、1.7、2.5、4.3和6.0釐米。當海水密度因大雨等從1.025降至1.015時,生長會受影響。每天投餵餌料一次。為防投餌過量,每星期可停餌1—2天。隨着生長,每公斤體重需要的餌料量也隨之減少。主要病害為諾卡氏菌病假結核病鏈球菌病等。 [5] 
  • 魚苗採集和培育技術
每年的4月—6月,在太平洋和日本沿岸海域出現鰤魚苗,太平洋沿岸水域中的含苗密度高於日本海。鰤魚苗通常在漂流的海藻下方或周圍遊動,體長多數為30—70毫米。鰤魚苗生長速度較快,在日本九州北部海域,3月初採的魚苗體長10毫米左右,到3月底體長便達到20—30毫米,5月中旬體長可達到17。毫米。魚苗培育期間:必須根據其攝食習性,投餵適口的餌料:10毫米左右的小苗主要餌料是橈足類,稍大些可加喂少量的沙丁魚卵,當魚苗體長長到120毫米以上時,則需完全投餵肉食性的餌料,包括磷蝦、沙丁魚卵、毛領動物、步參科魚類魚苗以及其它魚類等。鰤魚苗的另一個特性是,從體長50毫米長到150毫米時,會出現魚苗之間同類相殘現象。 [6] 
從海里採捕到體長30毫米左右的魚苗,可先放養在水族箱裏進行培育。水族箱的容積一般是60x30x36釐米,每隻水族箱放養魚苗30尾左右,飼養17天,可以投餵橈足類、豐年蟲無節幼體、剁碎的玉筋魚及金槍魚肉等餌料。其中以橈足類為餌料的魚苗存活率較高,可以達到67%。 [6] 
  • 培育親魚和採卵孵苗技術
鰤魚一般三齡性腺完全成熟,其體長65—70釐米,體重5公斤以上。一尾成熟雌魚懷卵數50—150萬粒。每年的2—3月鰤魚開始產卵至6月止。日本自六十年代末開始進行人工培育締魚親魚及採卵孵化魚苗的試驗研究。從海區採捕成熟親魚後採用背部肌肉注射法,將催情劑注入親魚體內催產。注射48—72小時後卵趨於完全成熟,然後擠壓親魚卵巢採得成熟卵,再以幹法授精。將受精卵放在操網中用海水進行洗滌後再置於注滿海水的塑料或玻璃容器中孵化。這時正常的卵會漂浮在水體上層,而異常發育的卵則會下沉水底,需要用虹吸管及時除去。同時卵孵化期間需要不斷充氧,水温要控制在21—24℃,約52小時後卵開始孵化。魚苗孵出後3—4天便開始攝食。魚苗在育苗池中培育到6釐米以上即可置於網箱中培育魚種。 [6] 
  • 餌料
傳統鰤魚養殖大多以新鮮或冷凍小雜魚,如:沙丁魚、秋刀魚、玉筋魚等為餌料,隨着沙丁魚漁獲量的減少,養殖鰤魚的餌料出現不足。另外投餵生鮮餌料還容易導致魚病和水質惡化等問題,所以配合餌料的研製開發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 [2] 
鰤魚每天投餌1—2次,每週可停止投飼1—2次,隨着鰤魚的生長,每千克魚體重需要的飼料量也隨之減少,日投飼量與季節、水温有關。一般夏季水温高,飼料量增加,但當水温超過31℃時,投飼量需減少。冬季水温較低,故投飼量也要減少。 [2] 

鰤魚擴展閲讀

日文借用漢字「鰤」為魚名,有其特別含義。在中文中「師」有老的意思,《康熙字典》引用宋《集韻》指「鰤」是老魚。在日本則有「出世魚」的説法,日文「出世」有晉升之意,或類似中文種學徒學業期滿為「出師」,鰤魚就是從小魚歷經成長才晉升為「鰤」,成為出世魚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