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鰓曳動物門

鎖定
是一類海洋底棲動物,鰓曳動物形體小或中等大小,體長多為12-15cm,個別種類可達39cm。現生代表如Priapulus(鰓曳蟲)。身體呈圓柱形,分化為吻、軀幹和尾部。吻能翻轉,生有25縱列的刺,軀幹表面有體環,但不分節。鰓曳動物分佈很廣,常在海洋軟質底營底棲生活,在潮間帶至8000m深處均有,多為穴居或巢居。
中文學名
鰓曳動物門
拉丁學名
Priapula
動物界
鰓曳動物門
分佈區域
大西洋沿馬薩諸塞州至格陵蘭、太平洋沿加利福尼亞至阿拉斯加一帶
代表物種
鰓曳蟲
類    別
海洋底棲動物

鰓曳動物門外形

鰓曳蟲 鰓曳蟲
鰓曳動物化石
鰓曳動物化石(5張)
形體小或中等,最大5毫米至20釐米不等。身體呈圓柱形,分化為吻、軀幹和尾部。吻能翻轉,生有25縱列的刺,軀幹表面有體環,但不分節。環肌成分離的環狀排列,使體表出現體環;縱肌在吻區成束排列,出現嵴狀;發達的肌肉,使它能在泥沙中鑽穴運動。主要取食多毛類、小的甲殼類,取食時咽翻出,用口及咽周圍的刺撕裂捕獲物。雌雄異體。分佈很廣,常在海洋軟質底質營底棲生活,多分佈在靠近兩極地區的冷海中,從淺海到深海都有,在泥沙中或管居生活。過去一直被列為假體腔動物,但自1961年發現它有體腔膜之後,人們才把它列為真體腔動物,而且獨立成一門,僅報導過10多種。根據電子顯微鏡觀察的研究結果發現,以前觀察到的具有細胞核結構的體腔膜其實有錯誤,這層膜是體壁肌肉分泌的非細胞結構的膜,而觀察到的細胞核也不是在這個膜的結構上,據此,鰓曳動物又被糾正屬於假體腔動物。已發現18個種。如鰓曳蟲Priapulus [1] 

鰓曳動物門體壁結構

體壁結構與環節動物相似,但表皮層隨生長而蜕皮。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體表的乳突或瘤。環肌成分離的環狀排列,使體表出現體環縱肌在吻區成束排列,出現嵴狀。發達的肌肉,使它能在泥沙中鑽穴運動。

鰓曳動物門體內結構

體內有發達的體腔,具有一層很薄的體腔膜,幷包圍內臟器官形成系膜(mesenteries),其中包含有變形細胞及含蚯蚓血紅蛋白血細胞。鰓曳動物為肉食性的,主要取食多毛類、小的甲殼類。取食時咽翻出,用口及咽周圍的刺撕裂捕獲物。咽的外圍有發達的肌肉以控制咽的伸縮。咽後為腸、直腸,最後以肛門開口在軀幹末端。在咽的前端有一神經環,後連一神經索,緊靠表皮細胞。吻與軀幹的乳突具感覺功能。其排泄器官與生殖器官緊密相聯,形成一對腎生殖器官(urogenital organ),位於腸的兩側。它的中央是一原腎管,有成堆的管細胞(solenocytes)連接到原腎管的一側,另一側為生殖腺。原腎管可排出代謝產物及生殖細胞,其末端為腎生殖孔(urogenital pore)。

鰓曳動物門生長繁殖

鰓曳動物都是雌雄異體,精子的釋放刺激雌性產卵,卵體外受精,經放射卵裂、孵化後成一小的後原腸胚。發育成幼蟲後軀幹部被角質層包圍形成一兜甲狀,相似於輪蟲。幼蟲期蜕皮多次變態成成蟲,成蟲也行蜕皮。這些特徵又相似於假體腔動物,故對其分類地位尚有爭論。也許對其胚胎學有進一步的瞭解後,才能得出肯定的結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