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鯪魚

(鯉形目鯉科鯪屬下的一種動物)

鎖定
鯪魚,[líng yú](學名:Cirrhinus molitorella),俗稱土鯪、鯪公,隸屬於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鯪屬。 [1]  體紡錘形,側扁。頭短,吻圓鈍,須2對。背鰭無硬刺;胸鰭尖短;尾鰭寬,叉形。胸鰭上方有深藍色帶閃光的菱形斑。 [2]  鯪魚為雜食性魚類,攝食池塘浮游動植物、有機碎屑、殘餌糞便等,在養殖中起到“清道夫”和增產增效作用。 [1]  生活在江河中底層,主食着生藻類。不耐寒,水温低於7℃,即亡。生殖季節4-9月,集中於江河中上游產卵。常見體重0.5kg左右,最大4kg以上。 [2] 
鯪魚主要產地在中國,在水温較高如珠三角、海南等地區較為常見,養殖成本低、產量大。鯪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鈣、鎂、硒等。 [3]  鯪魚是南方重要經濟魚類和池塘養殖對象之一。 [2]  該品種具有食性雜、產量高、飼料來源廣等特點,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4] 
概述圖引自 [5] 
中文名
[2] 
拉丁學名
Cirrhinus molitorell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鯉形目
鯉科
亞    科
野鯪亞科
鯪屬

鯪魚簡介

《鯪魚》伍嘉陵作品賞析 《鯪魚》伍嘉陵作品賞析
俗稱“土鯪魚”、“鯪公”、“雪䰾”等。淡水魚。是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魚類。鯪魚吻圓鈍,口向下,體形側扁而長,雖然外形有些像鯉魚,但其體長是體高的2.5-3倍,比鯉魚的體形細長些;鯪魚的額須十分粗短,與鯉魚的觸鬚有明顯的區別;體色青白,有光澤,腹部銀白,顏色較淡,鰭青灰色,但末端呈赫紅色。 [6] 
鯪魚資源分佈的北限地區在北緯25°左右。北緯25°以南的分佈區有海南島、珠江、閩江、瀾滄江及元江,其中以珠江西段為最多。鯪魚和非洲鯽魚一樣,水温低於7℃就死亡,低於14℃就不食,最喜在25-30℃的水温中生活,故除福建南部外,只分布在珠江水系、海南島、台灣、瀾滄江和元江一帶。 [6] 
鯪魚以植物為主要食料,常以下頜的角質邊緣在水底面塊等上面刮取着生藻類,包括硅藻、綠藻以及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殖質。鯪魚喜食豬糞、牛糞、雞鴨糞、米糠、麩、菜籽餅等。 [6] 
垂釣鯪魚的誘餌比較簡易方便,廣東、廣西、湖南一帶的農村垂釣者常用豬、羊、雞、鴨糞打窩子,效果極好,撒餌的方法是用糞鏟或糞勺挖取,準確地撒入釣點。在城市,人們常用青糠或菜籽餅打窩子,也有用餿飯菜打窩子的,效果都很好。釣餌以麪食為主,南方人垂釣多用麪粉、米粉、蠶豆粉或米飯粒、熟山芋丁、熟洋山芋丁等。鯪魚對流水很敏感,江河的回水灣是最佳釣位。流水水域採用輪竿投鈎釣,釣餌用蚯蚓、麪筋、粘飯糰等,效果也很好。 [6] 

鯪魚形態

鯪魚 鯪魚
鯪魚體梭形,側扁,腹部圓,無腹稜,背部在背鰭前方稍隆起。頭短,吻圓鈍,吻長略大於眼徑。眼側位,眼間寬。口下位,呈弧形,上下頜角質化,上頜之外有上唇和吻皮。 須2對,吻須較為粗壯,頜須短小。下頜外有下唇,唇的邊緣有多數乳頭狀突起,上唇邊緣呈細波形,唇後溝中斷。下嚥齒3行。鱗中等大,側線鱗 。背鰭條4,12-13,無硬刺,其起點至尾鰭基的距離大於至吻端的距離。臀鰭條3,5。尾鰭深分叉。體上部青灰色,腹部銀白,在體側胸鰭基部之後上方有8-9個鱗片的基部為黑色,聚在一起成為一個長菱形斑塊。幼魚尾鰭基部有一黑色斑點。 [7] 

鯪魚生物學特性

鯪魚棲息習性

鯪魚 鯪魚
鯪魚棲息於水温較高的水體內,對低温的耐力很差,水温不能低於7℃,冬季在河水深處越冬。為江河中生活的中下層魚類,偶亦進入靜水水體中。 [7]  鯪魚是暖水性魚類,在水温15℃至30℃時,食慾旺盛。當水温高於31℃時,食慾減退。而水温低於14℃時,就聚集在深水區不大活動。水温低於13℃時,停止攝食。低於7℃時,則不能生存。由於鯪魚的抗寒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池塘中越冬,通常要放在避風向陽的深水池,有時還需要增加防寒措施。 [8] 

鯪魚生殖習性

鯪魚
鯪魚(6張)
鯪魚生殖時期較長,一般4、5月開始,可以延至8、9月,以洪水期產卵為多。雌魚最小成熟個體為230毫米,2冬齡,雄魚最小成熟個體體長為220毫米,也是2冬齡魚。產卵場所多在河流的中、上游,以北江為最多,廣西梧州以上的西江支流亦有鯪魚的產卵場所。 [7]  年齡和生長 1齡魚體長為145毫米,體重為71克;2齡魚體長為234毫米,體重為258克;3齡魚體長為261毫米,體重為354克;4齡魚體長為292毫米,體重為499克。 [7] 

鯪魚食性

以植物為主要食料,常以其下頜的角質邊緣在水底岩石等物體上刮取食物。其中以藻類為主,如硅藻、綠藻等;同時亦食一些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植物。在腸道內常可見到許多泥沙和少數的枝角類、橈足類。 [7] 
鯪魚是雜食性,魚苗孵出4天后開始攝食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類和小型枝角類。孵出後10天,體長1.4釐米以上,除了吃浮游動物外,開始攝食浮游植物。以後,吃浮游植物越來越多,直到孵出後40天左右,體長4釐米以上時,便以吃浮游植物為主。同時,鯪魚喜歡舔刮水底泥土表面或岩石表面生長的藻類。此外,還吞食少量浮游動物和有機碎屑。在池塘養殖條件下,可攝食米糠、花生麩等飼料。 [8] 

鯪魚養殖

鯪魚是一種生長在水温較高的水域、不耐低温的鯉科動物,主要分佈於珠江流域及海南島等地,也可在其它地區經保温處理後進行人工養殖。 [9] 
鯪魚為底層魚類,對溶氧的要求不高,能適應較肥沃的水體。當水温在20℃至28℃時,溶氧量低於1毫克/升,還能正常攝食;溶氧量低至0.24毫克/升時還沒出現窒息。因此,它可高密度放養,一般可畝放1000尾左右。 [8] 
一、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5-8畝為宜,水深1.2-1.5米,池塘淤泥的20釐米左右,水質清新,無污染,注排水方便。 [10] 
二、清塘消毒
魚苗放養前3天需做好乾塘、曬池,然後用漂白粉2.5公斤/畝清塘消毒。 [10] 
三、水質管理
鯪魚 鯪魚
魚苗下塘後5-7天以清水為主,不能用肥水,水位控制的0.6-0.8米,5-7天后可適當施肥,一般雞糞顆粒5-7.5公斤、畝,全池均勻投放,池水透明度控制的30釐米左右,正常塘在7-10天內加水一次,水位控制的1.2-1.5米。 [10] 
四、夏花分塘
鯪魚苗首先是採用夏花發塘,時間為6月上旬到7月下旬,規格0.3釐米,畝放量為30-60萬尾,需經過15-20天培育分塘出池,2至3釐米,成活率為60-65%。然後根據養殖條件和鱖魚吃食量有計劃分養。 [10] 
五、魚苗分塘放養
養殖時間為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可分為三段。按我市養殖生產主要進行第一段6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發塘生產(一般按本市市場供需以第一次繁殖為主),放養規格為每公斤5000-7000 尾,鯪魚苗4-5萬尾/畝,出塘規格每公斤120-150尾,畝產300-320公斤。第二段8月上旬至9月上旬,放養規格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放養規格每公斤為1000-1200尾,鯪魚苗1萬尾/畝,出塘規格50-60尾,畝產160-180公斤。合理安排好每期茬口搭配,畝產可達500-600 公斤。 [10] 
六、投飼管理
魚苗下塘後發塘階段,以豆漿為主,菜餅為輔,潑漿時分兩次投餵,魚苗培育一週後,待魚苗上灘,在池灘腳上“種漿”,飼料要投足,使魚苗健康生長,一般每培育1萬苗需0.5黃豆。分塘後魚苗根據底質肥瘦用有機肥,一般每畝100-150公斤培育紅蟲作為開口料,後投餵菜餅。一般生產1公斤鯪魚需1.5公斤菜餅。 [10] 
七、病害防治
魚苗下池一個星期左右,主要預防“氣泡病”的發生,為此,要清水下塘並定期加註清水,養殖期間主要防治車輪蟲、斜管蟲,1畝1米水深用0.5pmm百蟲淨全池潑灑,隔日再用0.2公斤魚蛙爛皮止血靈全池潑灑,使鯪魚健康生長。 [10] 

鯪魚主要價值

鯪魚 鯪魚
鯪魚是一種生活在氣候温暖地帶的魚類,主要分佈在華南地區。在珠江流域,是江河捕撈和池塘養殖的主要對象之一,已有好幾百年的養殖歷史。 [8]  由於鯪魚有飼料來源廣、適應較肥水體環境、抗病力較強、羣體產量高等優點,因而成為南方池塘養魚的必養品種。鯪魚能吃掉水底的着生藻類和有機碎屑,故又稱為池塘的“清道夫”,肥水塘更是非養鯪魚不可。 [8] 
此魚因食料不同,故與其他魚類混養,是起了增產作用的。從前只是利用天然所產的魚苗進行飼養,西江所產的魚苗有70%是鯪魚苗,現在已能人工繁殖。此魚因不耐低温,所以除福建南部外,還未推廣至較北地區進行養殖。 [7]  鯪魚作為鱖魚、筍殼魚的優質餌料,需求量不斷增大,已成為熱門養殖品種之一。 [1] 

鯪魚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鯪魚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95 千卡
蛋白質 18.4 g
脂肪 2.1 g
膽固醇 86 mg
飽和脂肪酸 0.5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4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0.5 g
碳水化合物 0.7 g
40 mg
22 mg
176 mg
317 mg
31 mg
0.02 mg
0.9 mg
0.04 mg
0.83 mg
48.1 μg
維生素A 125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1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4 mg
煙酸(煙酰胺) 3 mg
維生素E 1.54 mg
展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