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鱸形目鯧科鯧屬魚類的統稱)

鎖定
鯧是鱸形目鯧科鯧屬魚類,俗稱鯧魚、白鯧、黑鯧等。 [2]  體側扁,呈卵圓形,背、腹緣弧形隆起;頭較小,側扁而高;吻短而圓鈍;背鰭及臀鰭前部長鰭條壓倒時不達尾鰭基;吻部突出於下頜;背鰭、臀鰭前部數鰭條延長呈鐮刀狀,且一基底;無腹鰭。體背部呈青灰色;腹部乳白色,並具銀色光澤;各鰭淺灰色。 [3] 
鯧是熱帶和亞熱帶的魚類,廣泛分佈在中國東南沿海。 [2]  一般棲息於近海中下層水深潮流緩慢的海區內,以甲殼類、小魚、水母、硅藻等為食。夏遊向內海產卵,有季節性洄游現象。 [4] 
鯧魚有多種食法,清蒸、紅燒皆可,既可鮮食,又可醃藏。將鮮魚曬乾後,切成塊,投入酒糟中,藏於壇內,即為名聞遐邇的“糟鯧魚”,秋後開壇取食,異香撲鼻,魚骨酥滑似無,是佐酒下飯之佳品。另外,鯧魚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其性平、淡,味甘,富含蛋白質及其他多種營養成分,具有益氣養血、柔筋利骨、養胃、充精的功效。對消化不良、脾虛泄瀉、貧血、筋骨痠痛、四肢麻木、體虛精弱、頭暈眼花、筋骨疼痛、足軟無力、心悸失眠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但其體內膽固醇含量較高,高血脂及冠心病患者宜少食用。 [5] 
中文名
拉丁學名
Pampus
動物界
鱸形目
鯧科

物種學史

鯧魚 鯧魚
《本草綱目》載:“昌,美也,以味名。或雲:魚遊於水,羣魚隨之,食其涎沫,有類於娼,故名。”鯧廣泛分佈於印度洋非洲東岸,東至中國、朝鮮和日本。中國沿海均產。產於中國的鯧魚銀鯧(P.argenteus)、灰鯧(P.cinereus)和中國鯧(P.chinensis)。
鱸形目(Perciformes)鯧科(Stromateidae)一些體薄而高且略呈卵圓形的銀白色魚類的統稱。分佈於暖帶和温帶海域。其特徵為口小、尾鰭叉形、背鰭1個。如同近緣的長鯧科(Centrolophidae)和雙鰭鯧科(Nomeidae)一樣,食管有獨特的具齒的側囊(某些分類系統,將長鯧科與雙鰭鯧科併入鯧科)。
某些鯧類,如金圓魚(Poronotus triacanthus),以幼魚能藏身於水母的觸手之間而聞名。金圓魚和幾種其他鯧類魚通常供食用。其中有大西洋產的光鯧(Peprilus alepidotus),一般長約20公分(8吋);太平洋似光鯧(Peprilus simillimus),產於加利福尼亞,銀色;及東方產的具黑斑的銀鯧(Pampus argenteus)。錦科(Pholidae)的錦,有時也叫butterfish。

形態特徵

背鰭具4~9鰭棘,33~49鰭條,有時最長鰭條可伸達尾柄。臀鰭具3~9鰭棘,有時最長鰭條可伸達尾鰭中部。胸鰭具20~23鰭條。無腹鰭。尾鰭分叉。體背部青灰色,腹部乳白色,具銀色光澤。

動物區別

鱸形目鯧科鯧屬魚類。
鯉形目鯉科鯿魚屬魚類。
近海中上層魚類,平時分散棲息於潮流緩慢,水深30~70米的水域。
成魚多棲居於水的中下層,尤其喜歡在河牀上有大岩石的流水中活動。
鯧
鯿 鯿

棲息環境

鯧魚為近海中上層魚類,平時分散棲息於潮流緩慢,水深30~70米的水域。早晨及黃昏時在水中上層活動,不甚活躍。
其中銀鯧產卵時,在中國浙江北部產卵場中適宜的水温為14~22℃,鹽度為26.0~31.0。中國福建閩東漁場、黃海呂四漁場的水温和鹽度與中國浙江北部產卵場有微小的差別。

生活習性

鯧為近海洄游性中上層魚類,平時分散棲息於潮流緩慢的海區,冬季(1~3月)在黃海南部和東海水深80~100餘米的弧形海溝內越冬,棲息水深一般不超過130米。越冬場有3處:一為濟州島鄰近水域,水温10~17℃,鹽度33~34.6,以銀鯧佔優勢;一為東海北部外海,水温11~18℃,鹽度33~34.6,也以銀鯧居多;一為温台外海,水温12~19℃,鹽度34~34.8,以灰鯧佔絕對優勢。銀鯧在早晨及黃昏時處於水的中上層,不甚活躍,喜在陰影中集羣,小潮時魚羣較集中。冬季棲息水層較低,晚上在清水中時常見銀鯧上浮水面傾側游泳,速度甚快。食性因不同海區而異。銀鯧成魚主要攝食水母、底棲動物和小魚;幼魚主食小魚、箭蟲、橈足類等。灰鯧成魚主要攝食水母、毛蝦、燐蝦、糠蝦、橈足類等浮游甲殼動物;幼魚主食箭蟲、小魚、中華哲鏢蚤、寬額假燐蝦等。中國鯧攝食浮游動物、小魚、蝦等。

分佈範圍

生產鯧的主要生產國有中國、印度、朝鮮、印度尼西亞、日本和馬來西亞等。由於鯧平時棲息比較分散,羣體小,不適於拖網集中捕撈,僅作為兼捕對象。中國捕撈鯧的專門漁具有江蘇的鯧魚流網,福建的鯧魚簾和打洋網,圍罾也有使用。定置網主要捕撈鯧的幼魚。鯧一般供鮮銷,也可製成罐頭。魚鱗可制發光材料

繁殖方式

  • 銀鯧產卵
喜選擇在港灣和海島間水流緩慢、沙灘水深10~20餘米的地方,或水深30米以內、河口附近的混濁水域。主要產卵場在海陽-乳山近海、海州灣、呂泗洋、舟山羣島近海、洞頭洋、閩東近海(包括嵛山,四礵列島及閩江口一帶)和廣東沿海。夏季產卵羣體在4~6月產卵,適温範圍為13.5~21.5℃,適鹽範圍為16~34‰;秋季羣體較小,9~10月產卵,適温範圍22~27℃。每年春季水温回升,各越冬場的魚羣向近海作產卵洄游:濟州島鄰近水域的越冬魚羣,除遊向朝鮮西南沿海產卵外,4月開始遊向大沙漁場游來,其中有的繼續北上至渤海產卵,有的向西北移動,5月中旬主羣分批進入海州灣南部近岸產卵。東海北部外海的越冬魚羣,一般自4月開始,隨暖流勢力增強向西-西北方向(舟山漁場、長江口漁場)移動,此後分別進入大戢洋和江蘇近海產卵。温台外海的越冬魚羣,於4~5月洄游至浙、閩近海諸產卵場產卵。向北不超過長江口,7月產卵基本結束。銀鯧在產卵期的雌、雄魚比例接近1:1,平時雌魚多於雄魚,為2:1;屬分批產卵類型。卵浮性,球形,淺黃色。懷卵量3.9~24萬粒,一般13~18萬粒。
  • 灰鯧的產卵場
位置與銀鯧大致相同。漁期一般開始於銀鯧汛的後期,歷時2.5個月至3個月之久,適温範圍18~28℃,最適水温22~26℃。4月,在温台外海越冬的灰鯧向浙閩近海洄游,4~5月浙江近海都有魚羣的蹤跡,部分繼續北上,抵達長江口以北近海;6月上、中旬隨着性腺的發育成熟,魚羣進入近岸產卵。6~7月另一部分魚羣進入閩東的四礵列島、嵛山南北和七星附近產卵。產卵後的魚羣作索餌洄游。秋季水温下降,魚羣往東南外海作越冬洄游。在東海北部外海和濟州島鄰近水域越冬的灰鯧魚羣的產卵洄游大致和銀鯧相同,自4月開始,隨暖流勢力增強向西北方向移動,在黃海南部產卵。灰鯧屬於分批產卵類型,卵浮性,球形。懷卵量6.2~65.5萬粒,平均22.5萬粒。中國鯧4~5月在廣東沿海繁殖,洄游情況和銀鯧相同。
銀鯧的生長速度在2齡前較快。一週齡魚體長可達120~140毫米,並出現性腺成熟個體,年間增長量第1年最大可達140毫米,第2年44.4毫米,第3年34毫米,逐年遞減。灰鯧年間增長量第1年可達138.5毫米,第2年為59毫米,第3年為45毫米,第3年大部分進入性成熟銀鯧和灰鯧一般體長為250~300毫米,大者可達400餘毫米,重2千克。中國鯧一般體長為130~140毫米,重130~160克。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鯧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10餘種氨基酸,是為人體提供優質蛋白質的理想食品,常食可強身健體。

經濟價值

鯧魚刺少且肉質鮮美,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是名貴食用經濟魚類。
銀鯧是中國重要的海洋捕撈魚種,東海區銀鯧年漁獲量維持在20萬噸左右,佔全國銀鯧年漁獲量的53%以上,其中浙江省漁獲量約佔東海區的50%。

養殖技術

一、池塘條件
鯧魚對池塘沒有特殊的要求,大多數能用來養魚的魚池都可以養殖鯧魚。若是混養池,則冬天清塘後,先放其它養殖魚類,到4月底至5月初再放養鯧魚。放養前池塘要清整消毒。適宜面積為3-5畝,水深為1.5-1.8米。
二、飼料投餵
淡水鯧魚由於食性雜、食量大,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為了使它快速生長,獲得高產高效,應投餵人工配合飼料為主,將豆粕、魚粉、四號麪粉及添加劑按一定的比例配製成顆粒料投餵。要想達到鯧魚快速生長、提早上市和售得好價的養殖目的,顆粒飼料的粗蛋白含量應達到30-35。因此,在飼料加工時應適當增加魚粉和豆粕的比例。投飼遵循“四定”原則。每天分上、下午兩次投餵。上午的投量佔40,下午佔60。5-7天調整一次投飼量。實際投量應視天氣、水温和吃食情況作適當調整。如遇到陰雨悶熱天氣,要適當減少投飼量。
三、增氧措施
鯧魚雖然耐低氧,但經常缺氧會影響它的正常攝食和生長。因此,在高密度精養的情況下,為保證它正常快速生長,池內仍需配置增氧機等增氧設備,且到了夏天要經常加註新水,以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成魚池中混養時,要注意不能使其它魚類出現浮頭。
四、病害防治
在以鯧魚為主的養殖中,魚種規格大,抗病能力強,很少發現有病害,幾乎不太要使用漁藥。而在成魚塘中套養鯧魚時,千萬要注意鯧魚的存在。平時防治魚病時要嚴禁使用敵百蟲藥物。 [1] 

擴展閲讀

歷史傳説

傳説中,銀鯧攪了鯊魚的“婚禮”,身體被揍的扁塌塌的,從此身體就成了扁平的樣子,但它呆頭呆腦、直來直去的脾氣始終未改掉。遇到漁網阻擋時,鯧魚只知道一味地直進,拼命朝網眼裏鑽,待到漁網圍攏時,它們就盡數“落網”了。難怪漁民們常説“鯧魚好退不退,不該進偏進”,“鯧魚直進”這句話至今還在漁區流傳着。

相關文化

中國明代醫學大師李時珍在其鉅作《本草綱目》中提道:“昌,美也,以味名。”
在中國古代三國時期,沈瑩在《臨海水土異物志》中描寫鯧魚:“鏡魚,如鏡形,體薄少肉。”
參考資料
  • 1.    我專家攻克鯧魚人工養殖難題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8-11-11]
  • 2.    吳煜煜著. 泉南海物記[M]. 2012,第165頁
  • 3.    王者剛主編. 珍稀魚類圖鑑[M]. 2017.第432頁
  • 4.    吳煜煜著. 泉南海物記[M]. 2012,第166頁
  • 5.    李土生著,土生説字 第2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08,第33-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