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鯔山遺址

鎖定
鯔山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丈亭鎮西岙村南鯔山東麓三叉江橋東南,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3] 
鯔山遺址,發現於20世紀70年代末。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該遺址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瞭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對認識河姆渡文化的發展環節和推動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3] 
2013年5月,鯔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鯔山遺址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丈亭鎮西岙村南鯔山東麓三叉江橋東南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167-1-167

鯔山遺址歷史沿革

20世紀70年代末,河姆渡遺址發掘後,在姚江谷地開展的專項考古調查中發現鯔山遺址。 [2]  [3] 
鯔山遺址發掘現場 鯔山遺址發掘現場
1996年9~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組成聯合考古隊,再次對鯔山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約306平方米。 [2]  [3] 

鯔山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鯔山遺址位置圖 鯔山遺址位置圖
鯔山遺址南北範圍約100 米,東西約25 米,是姚江谷地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遺址。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 [3] 
地層堆積
第1層,耕土層,厚30~50釐米。
第2層,僅局部分佈,灰色土,夾較多紅燒土塊,厚20釐米。出土有夾砂紅陶繩紋鼎及飾米篩紋、方格紋的印紋硬陶片。該層下發現良褚文化小墓2座。
第3層,灰黃色土,夾雜紅燒塊,土質較硬,厚20~50釐米。此層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鼎、釜,外紅裏黑泥質紅陶豆,泥質灰陶罐等及斧、錛、鑿等石器。
第4層,灰褐色土,夾雜零星紅燒土,土質較疏鬆,厚20~25釐米。包含物與第3層基本相同。
第5層,土色灰黃,質較鬆軟,厚20~50釐米。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夾砂紅陶居多,泥質紅陶次之,有少量夾炭陶和泥質灰陶,器形包括釜、鼎、罐、豆、盉等。該層下發現H17等灰坑。
第6層,黃揭色土,含鐵錳結核硬塊,土質堅硬,厚20~40釐米。包含物較少,出土陶片中夾炭陶與夾砂陶數量相近,器形有釜、罐、缽、豆等,另有錛、鑿等磨製石器以及礪石和極少量的燧石質打製石器。
第7層,褐黃色土,含鐵錳結核硬塊,土質堅硬,厚15~60釐米。出土遺物多為陶器,以夾炭陶、夾砂陶為主,器形有釜、盆、缽、罐等,另有少量骨鏃、骨匕,燧石質打製石器數量也不少。
第8層,在坡下方堆積較厚,灰色砂土,土質疏鬆,厚10~40釐米。出土遺物較多,有陶器、石器、骨器、動植物遺存及木構建築廢棄後遺存的木板、木樁等構件。陶器以夾炭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泥質陶很少,器形主要有釜、罐、盆、盤、缽、支座等,其中釜的數量約佔全部陶器的75%。石器以石質打製石器居多。骨器中錐、鑿、鏃多見。動植物遺存包括豬、梅花鹿、黿、中華鱉、鯊魚等殘骸和橡子、馬棟果。該層下發現大片幹欄式木構建築遺存,以及大量的圓形、方形和圓形與方形組合的坑,其中大部分應是柱坑。此層下局部區域有青淤泥及較純淨的蘆葦有機質堆積。
第9層,灰黑色土,包含大量有機質,土質極為疏鬆,厚15~30釐米。此層出土遺物最為豐富,陶器以夾炭陶為主,器形包括釜、罐、盆、盤、缽、支座等;石器中燧石質打製石器的數量明顯多於磨製石器,還有大量打製石器產生的崩片;骨(牙)器有鳥形象牙圓雕匕、骨耜、骨鏃、骨鑿、骨錐、骨機刀、骨針等;木器有耜、筒、漿等;動植物遺存有野豬、鹿、貉、四不像遺骸和葫蘆、橡子、水稻稈葉等。該層應是8層下第二期於欄式建築營建、使用和廢棄時期的堆積。
第10層,灰色粘土,含有機質較少,厚15~40釐米。此層堆積自北向南傾斜明顯與第8層下第一期幹欄式建築相對應,出土遺物情況則與第9層大體相同。
第10層以下為青淤泥狀生土,自北而南逐漸加厚。 [2] 
遺蹟
鯔山遺址發現的遺蹟較為豐富,包括墓葬、灰坑、水井等尤其是第8層下發現的連片幹欄式木構建築遺存是1996年發掘的主要收穫。
灰坑,編號共84個,但大部分發現於第8層下。第8層下發現的這些圓形、方形或圓形方形組合的坑原本應是幹欄式建築的柱(樁)坑。H8,開口於第4層下。平面近長方形平底,長1.6米、寬0.9米、深0.7米。坑內出土釜、罐、匜等陶器。H17,開口於第5層下,直挖至生土中。上口呈圓形,直徑1.6米;下部近方形,長1米,寬0.9米,深1.88米。坑內堆積分兩層,上層堆積厚0.6米,土色灰黑;下層堆積厚1.28米,為黑色灰燼。坑內出土外紅裏黑泥質陶盉3件。此坑的形狀和深度類似於水井,但坑內堆積物主要是灰燼,沒有水井中常見的淤泥層,出土遺物又有可能作為酒器使用的垂囊盉和碎骨渣。由此分析,H17可能是一處祭祀坑。
幹欄式建築承重柱 幹欄式建築承重柱
幹欄式建築遺存,第8層下發現連片的於欄式建築遺存,主要包括樁、礎、撐木及相應的柱礎坑。根據柱礎坑相互間的疊壓打破關係,以及相應的樁礎的加工工藝特徵和材質大小,幹欄式建築遺存可區分為早晚關係清楚、技術特徵明確的前、後兩期共三個單元。第一期,打樁立柱式,該期幹欄式建築遺存集中發現於發掘區的西部,被挖坑埋柱式階段的建築疊壓打破,層位關係上屬於本遺址的最早階段,第10層堆積大體與其對應。此期建築的特點是均用僅加工樁尖的圓木樁直接打入淤泥軟土中,深度均在1米以上,未見樁坑,用材相對較小,樁徑在20釐米左右。在其北側(坡上方),圓樁較密,間隔20~30釐米,並架有橫板,大概是阻擋泥沙的設施。此期建築形式屬長排式房。第二期,挖坑埋柱式,該期建築遍佈整個發掘區,東部保存較好。用材較大,加工精緻,規模宏大。柱坑有幾種不同的做法,一種是深坑、淺坑組合,如8層下開口的H41為圓形深坑與方形淺組合相聯,圓坑直徑0.8米、深0.76米,長方形淺坑長0.6米、寬035米。這是一種特殊的柱坑,深坑中立柱作為幹欄式建築基礎的承重柱,柱木埋深1米左右,加工方正,邊長30~40釐米、長130釐米左右,柱底端平整,少見木礎;淺坑中放置撐木,一端頂住木柱,一端緊貼坑壁,撐木一般置於上坡一側,以固定柱子,同時撐木可能還是屋架木柱的礎,上下一體,較為穩固。另一種情況只有一個柱坑,相對較淺,柱礎有單一的木礎,也有木石混合礎。現場發現的情況表明這兩種柱礎形式分屬不同的建築單元,後一種年代相對晚一些。第三種柱礎未見明顯的柱坑,用板木交錯疊壘,最上面是厚不足1釐米的木片,位置在兩大方柱之間,應是支撐加固地龍時的臨時墊礎。 [2]  [4] 
年代
鯔山遺址年代相當於河姆渡遺址的第二、三文化層,即距今約5500~6400年,分佈面積約有數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為60釐米。 [2] 

鯔山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鯔山遺址出土陶器 鯔山遺址出土陶器
鯔山遺址的出土遺物按質地可分陶器石器、木器以及骨、角、牙器等類。 [2]  [3]  [4] 
陶器
鯔山遺址出土垂囊盉 鯔山遺址出土垂囊盉
陶器,第10、9、8層所出陶器以夾炭陶、夾砂灰黑陶為主,第8層的陶色明顯偏灰,器形以釜、罐、盆、盤、缽常見。第7、6層則以夾砂紅陶為主,外紅裏黑的泥質陶有一定比例。第5、4、3層以夾砂紅陶、泥質紅陶為主,釜仍是主要炊器,鼎也有一定的數量,盉造型豐富。繩紋始終是陶器的主要裝飾,第10、9、8層出土的盆、盤、缽類器的底部殘留紋,説明拍印繩紋是製陶的一個工序,目的是使陶胎密實。 [2]  [3]  [4] 
石器
鯔山遺址出土燧石器 鯔山遺址出土燧石器
打製石器數量多於磨製石器。磨製石器種類有斧、錛、鑿等,還有一種加工粗糙的砍砸器。打製石器出自第6~10層,以8、9層為多,共收集石製品385件。主要由燧石製成,可分為暗色和淺色兩類。前一類由於岩脈成因的暗灰色、暗棕色燧石節理、裂隙發育,較難打製成理想的石片並加工成器,這類原料的石製品佔總數的29%;後一類為淺灰白、淺紅、淺黃、淺棕色燧石,質密且均一,裂隙不發育,是製作石器的理想原料,佔總數的71%。經調查,製作石器的燧石,採自遺址北邊約36千米處的舒郎崗山。打製而成的石製品包括錘(砧)22件,石核69件,石片121件、斷片(塊)89件,刮削器77件,尖狀器3件,鑿形器和斧形器各2件,同時還收集到修理石器過程中產生的細小崩片1155件。這些石製品以小型器為主,少數為中型,絕大多數用燧石製成。多利用岩石的裂隙面作為枱面打片,錘擊法是主要的打片方法,砸擊法次之。器形種類以刮削器為主,其次是錘,尖狀器不典型,鑿形器和斧形器似是磨製石器的毛坯。 [2]  [3]  [4] 
木器
鯔山遺址出土木耜 鯔山遺址出土木耜
木器數量不少,器形有耜、筒、鏟、絞紗棍、錘、夯具、拖舟等,部分木器難以定名,功能不清楚。 [2]  [4] 
骨器、角器
鯔山遺址出土象牙鳥形匕 鯔山遺址出土象牙鳥形匕
骨、角器主要有骨鏃、骨鑿、骨錐、骨針,骨哨發現很少,骨耜僅3件。象牙製品僅見2件,一為鳥形圓雕匕,另一件碟形器已殘。 [2]  [4] 

鯔山遺址研究價值

鯔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的以燧石為原料打製而成的小石器,這是浙江地區有確切層位的首次發現,在河姆渡遺址、奉化名山後遺址、象山塔山遺址中僅發現個別或少量的打製石器,它不但確認了寧紹平原新石器時代打製石器的存在,而且也為河姆渡文化中骨角器的製作加工方法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這些發現,為考古專家深入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內涵,提高對河姆渡文化發展環節的認識,提供了大批新的寶貴資料。 [2] 

鯔山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鯔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鯔山遺址旅遊信息

鯔山遺址地理位置

鯔山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丈亭鎮西岙村南鯔山東麓三叉江橋東南。

鯔山遺址交通信息

公交:餘姚市,乘坐611路至西岙岔口站,步行593米至西岙村(鯔山遺址附近)。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