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鯊魚翅

(中藥)

鎖定
鯊魚翅,中藥名。為皺唇鯊科星鯊屬動物白斑星鯊Mustelus manazo Bleeker或其他鯊魚的鰭。我國分佈於黃海和東海。具有益氣,補虛,開胃之功效。常用於虛勞,胃虛,腹瀉。
中藥名稱
鯊魚翅
別    名
鮫魚翅、鮫鯊翅、沙魚翅、金絲菜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軟骨魚綱
真鯊目
皺唇鯊科
星鯊屬
白斑星鯊
分佈區域
白斑星鯊
用    量
適量

鯊魚翅入藥部位

鰭。

鯊魚翅性味

味甘,性平。

鯊魚翅歸經

歸腎、肺、胃經。

鯊魚翅功效

益氣,補虛,開胃。

鯊魚翅主治

用於虛勞,胃虛,腹瀉。

鯊魚翅相關配伍

1、治胃病:闊口真鯊魚鰭去皮煎水服,或將魚鰭煅灰沖服。
2、治小兒腹瀉:(扁頭哈那鯊)魚翅燒灰研末沖服。(1、2方出自《中國有毒魚類和藥用魚類》)

鯊魚翅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適量;或煅灰炭研末。

鯊魚翅採集加工

加工鯊魚肉時,取其鰭鮮用或曬乾。

鯊魚翅形態特徵

體細長,一般在1m以內。頭寬,吻稍厚,前端鈍。眼橢圓形,瞬褶平橫外露,眼後有小型噴水孔。鼻孔位於口至吻的1/3處,有鼻瓣。口呈三角形,距吻端遠,有唇褶,上唇褶寬扁而長,下唇褶狹而短。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鰓孔5個,前3個較寬,比眼徑較大。最後2個較狹,位於胸鰭上方。背鰭2個,第1背鰭約於體腔中部上方,上角圓鈍,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第2背鰭稍小,形狀相似。臀鰭小,起點約與第2背鰭基底中部相對。胸鰭中大,始於第5鰓孔下方,後緣斜直或微凹。腹鰭位於背鰭間隔前半部下方,內角較尖。尾鰭狹長,上葉直而略窄,下葉前部微突,中後部有一凹缺,後部三角形突出。背面和上側面灰褐色,沿側線及側線上方散佈着許多不規則的白色斑點;鰭褐色,邊緣較淡,下側面和腹面銀白色。

鯊魚翅生長環境

棲息於近海。以軟體動物、蝦、蟹及小魚為食。卵胎生,每產10餘仔。我國分佈於黃海和東海等水域。

鯊魚翅相關論述

《綱目拾遺》:“沙即鮫魚,種類甚多。皆可食。《綱目》鮫魚條集解下瀕湖注云:沙魚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主治下特載其肉、皮、膽之功用,翅獨略焉。今人習為常嗜之品,凡宴會餚饌,必設此物為珍享。其翅幹者成片,有大小,率以三為對,蓋脊翅一、划水翅二也。煮之折去硬骨,檢取軟刺色如金者,瀹以雞湯,佐饌味最美。漳泉有煮好剔取純軟刺,作成團,如胭脂餅狀,金色可愛,名沙刺片,更佳。”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