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鯉魚燈舞

鎖定
鯉魚燈舞,亦稱“五鯉跳龍門”,是吉安縣固江鎮的一種古老的民間燈綵和舞蹈藝術。 鯉魚燈是一種表演性的民間燈綵舞蹈。由一隻威武雄壯的鰲魚作頭,一隻活潑調皮的青蝦為尾,五隻金絲鯉、四隻(或十隻)紅鯉居中,共十一隻(或十七隻)燈組成。 [6] 
鯉魚燈舞起源於古老而美麗的“龍女化鯉”神話故事,體現了人魚和諧共存的美好意願。表演時融入了“鯉魚跳龍門”等傳説典故,為人民羣眾所樂於接受。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 [5] 
中文名
鯉魚燈舞
外文名
Carp lantern dance
別    名
五鯉跳龍門
實    質
花鳥魚蟲一類
觀    點
把鯉魚祝為吉祥
非遺級別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非遺類別
傳統舞蹈類

鯉魚燈舞簡介

鯉魚燈是一種表演性的民間燈綵舞蹈。由一隻威武雄壯的鰲魚作頭,一隻活潑調皮的青蝦為尾,五隻金絲鯉、四隻(或十隻)紅鯉居中,共十一隻(或十七隻)燈組成。每人一燈,共由十一(或十七)人共同表演。燈形美觀,裝飾豔麗,眼、腹、尾部往往裝置有燈珠,尤其適合於夜間表演。表演時,統一着裝,一般穿漢民族的傳統對襟服裝,扎頭巾、綁腿、繫腰帶等。夜間表演多穿深色服,以隱沒身形,突出魚燈。魚燈於每年元宵節期間,一般在村場院、街道、碼頭以及各户廳堂等地演出。主要表演花節有十六個,分屬環環緊扣、流暢連貫、一氣呵成的魚羣出遊、穿花戲耍、爭跳龍門和歡慶勝利四個不同章節。伴奏音樂採用民間吹打樂,以大鑼、小鑼、大鼓、小堂鼓、嗩吶等樂器伴奏,常演奏《大武隊》《雙如意》《風入松》《得勝令》《急急高》等套曲中的段子。音樂根據舞蹈情節和動作而變化,一個花節更換一個曲牌。 [5] 
在上個世紀50年代,它曾參加全國民間舞蹈匯演,獲得一等獎,並進入懷仁堂向中央領導作彙報演出。

鯉魚燈舞地方特色

鯉魚燈舞大足萬古鎮鯉魚燈舞

大足萬古鎮鯉魚燈舞作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清朝,從興起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魚燈寄託了人們“年年有餘”、“鯉魚跳龍門”等美好願望。
舞蹈分六小節:一、鯉魚出草、相會;二、遊戲;三、衝浪;四、交尾;五、跳龍門;六、長遊。整個舞蹈抒情優美,充滿着歡樂、愉快的氣氛與樂觀主義的精神,表現了春光明媚、碧波盪漾、魚羣歡躍的勝景。
現在,鯉魚燈舞表演的人數已隨場地的大小而調整人數,最多可以100多條鯉魚同時表演,表演者多為年輕學生。

鯉魚燈舞客家鯉魚燈

客家鯉魚燈舞
客家鯉魚燈舞屬花鳥魚蟲一類的抒情民間舞蹈。它寄物寓言,藉助舞蹈藝術形象思維的比興手法,通過擬人化的舞蹈動作和語言,反映人們的思想、感情、願望和理想。同時,人們還把鯉魚祝為吉祥、幸福的象徵。在傳統的春節、元宵節活動中,人們用舞鯉來迎新歲、賀新春、鬧元宵,對新的一年、新的歲月寄於美好的期望。鯉魚燈舞代表作廣東省大埔鯉魚燈歌舞的代表作是《鯉跳龍門》。
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羣鯉嬉春”、“比比交尾”和“鯉跳龍門”。“羣鯉嬉春”美於形,金鱗翩翩嬉水中;“比比交尾”富於表情,親情融融,以情感人;“鯉跳龍門”富於想象,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1] 

鯉魚燈舞傳説

鯉魚燈又名叫“五鯉跳龍門”,是從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發展而來的舞蹈。相傳夏禹治平洪水後,各地民眾熱烈慶祝,五尾色彩繽紛的金鯉魚代表水族前來參加慶賀。鯉魚舞多由兒童扮演。五鯉的雄鯉魚稍大些,青色,其餘四尾雌鯉是紅色。鯉魚骨架用竹片紮成,裹以綢布,首尾都能擺動,可以手持表演,鯉魚模型內裝電池燈,組成五尾鯉魚燈。另設禹門(或稱龍門),用廣東漢樂《百家春》、《得勝會》等八音鑼鼓吹伴奏進行表演。
[2] 

鯉魚燈舞榮譽

新中國成立60週年華誕參加遊行
新中國成立60週年華誕,國慶節當天,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盛大的花車巡遊活動,重慶花車從今年4月便開始設計和製造,按照要求,每台花車可以自行安排演員進行當地特色舞蹈表演。經過有關部門和專家們認真挑選,最終確定大足鯉魚燈舞代表我市參加花車遊行。
6條“鯉魚”象徵60年華誕
“選定鯉魚燈,其實有給祖國獻禮的含義,”負責此次花車巡遊演出的重慶藝術學校副校長吳曉蘭介紹,重慶花車的主題為“三峽放歌”,展示重慶三峽移民的整體形象,車上共有25名青年演員,年紀最大的僅26歲。
在正式遊行時,12個少先隊員將分別站立花車車頭兩側,同時敬少先隊隊禮,展現重慶這座年輕直轄市的青春面貌。另外13位演員則會在花車後部平台上表演鯉魚燈舞。屆時將有六條長2.6米的鯉魚燈同時亮相,紅色、黃色、藍色各兩條,“6條就是代表祖國60歲的生日”,而魚的形象也意味着“年年有餘”,象徵三峽移民們過上了幸福生活。
國慶在天安門廣場連演7天
除了參加國慶當天花車巡遊的表演之外,鯉魚燈舞還將於10月2日~8日,在天安門廣場展示的花車上繼續表演7天。據悉,大足萬古鎮鯉魚燈舞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起源於清朝,從興起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上個世紀50年代,它曾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舞蹈匯演,獲得一等獎,並進入懷仁堂向中央領導作彙報演出。
周樹人老人今年92歲了,是我市確定的鯉魚燈舞傳承人。在父輩教育下,他從十幾歲就開始耍鯉魚燈。為了把鯉魚舞得活靈活現,他經常去河邊觀察鯉魚的生活習性,看魚兒如何戲水、覓食、翻身、漂江、上水、卷草等。最終他發明了新的鯉魚燈:用篾條扎“鯉魚”的魚頭、魚身和魚尾,在覆蓋上彩色綢布,表演時“鯉魚”不但逼真而且靈活,舞動起來就真像條條鯉魚在溪水裏暢遊,煞是惹人喜愛。 [3] 

鯉魚燈舞傳承意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吉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鯉魚燈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燈舞(鯉魚燈舞)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吉安縣文化館(吉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