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鯉躍龍門

(成語典故)

鎖定
鯉躍龍門,又稱鯉魚跳龍門、魚躍龍門,是古代中國的一個民間傳説,發生在今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區。 [1-3] 
相傳由於黃河河水渾濁,一般魚類不能存活,只有耐污的魚生長十分良好,又由於其生長環境是黃色的泥水,所以黃河鯉魚身上長的是金黃色的鱗片。古人發現每年到了春季的時候,這些金色鯉魚會逆水而上,在龍門形成跳躍的羣體,但在瀑布以上,由於水流湍急,沒有任何魚類可以登上,所以古代人們想像這些金色的鯉魚跳過龍門以後就會變化成龍昇天而去。鯉躍龍門,用來比喻勠力拼搏,砥礪奮進,敢想敢幹,敢於築夢。 科舉制度推行後,魚躍龍門被用來比喻科舉中試,於是龍門在國人心裏就有了神聖的地位。 [4-5] 
“鯉魚跳龍門”的傳説流傳下來,也影響了日本等地,日本風俗在男孩節懸掛鯉魚旗,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像鯉魚一樣跳過龍門成龍。
中文名
鯉躍龍門
別    名
鯉魚跳龍門
定    義
古代中國的一個民間傳説
用    途
吉祥圖案
地理位置
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區
今山西龍門山所在地區

鯉躍龍門吉祥圖案

剪紙 剪紙
鑿門和鯉魚登龍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水經注》、《三秦記》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太平廣記》卷四六六“龍門”條引《三秦記》:“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而清張澍輯《三秦記》復雲:“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不上者魚,故云曝腮龍門。”後世民間傳説,遂謂為鯉魚跳龍門。
李白《贈崔侍御》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即用此典。人們還用“登龍門”來比喻因得到有力者的援引而致顯耀。在科舉時代,參加會試獲得進士功名的,也被稱作為“登龍門”。鯉魚跳龍門,既是這個優美傳説的形象表述,更寄託着祈盼飛躍高升、一朝交運的美好願望。尤其是那些指望子弟靠讀書應試博取功名前程的人家,都把它當作幸運來臨的象徵。

鯉躍龍門成語典故

俗説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宋·陸佃《埤雅·釋魚》)

鯉躍龍門歷史傳説

相傳,禹闢伊闕以後,水流湍急,遊息於孟津(今洛陽下轄縣)黃河中的鯉魚,順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3] 
從此,每逢暮春季節,就有無數金色鯉魚循著黃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門下,奮力跳躍,偶有一躍而過者,便化為蒼龍,騰飛九天之上。化龍飛昇的禹門叫「龍門」,「一躍龍門,身價百倍」意即如此。
傳裝中,常以龍頭魚身的鰲魚來表現「鯉躍龍門」的典故。本堵表現滾滾江浪中,鯉魚在龍門下吐津迫,而躍過龍門成龍的鰲魚,展翅欲飛沖天的模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