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鯉聲劇團

鎖定
1953年春節在榜頭小學操場演出4天,正月初五赴縣城,以“羣聲劇團”團名在師範禮堂參加縣首屆戲劇會演,得到觀眾熱烈讚揚。劇團演職員由縣文教科組織學習“戲改”精神後,正式定名為“仙遊縣鯉聲劇團”。
中文名
鯉聲劇團
創建時間
1952年
恢復建制時間
1977年10月
當家花旦
王少媛

目錄

鯉聲劇團簡介

1952年底,縣文化館戲曲改進會通知鄭牡丹等4人召集民國後期倖存12個戲班部份老藝人組建劇團,集中在榜頭下明大磨村排戲。排練《逼上梁山》、《打登州》等劇目於春節前在大磨村演出,舞台、戲裝、道具保持傳統風格。1954年鯉聲劇團與仙遊縣實驗劇團合作,排演《琴挑》等劇目,參加省第二屆地方戲曲觀摩會演,《琴挑》獲演出獎。同年11月參加華東區戲曲演出大會,《琴挑》獲演出獎,林棟志、林元、傅起雲獲演員獎。1955年7月,陳仁鑑創作現代劇《大牛與小牛》、《三家林》參加省首屆現代戲匯演,獲劇本創作獎。
1959年底鯉聲劇團往九江、南昌、蘇州、杭州、南京、上海、湖南、湖北、濟南等地演出《團圓之後》等莆仙戲,同年10月,在北京參加國慶10週年獻禮演出,朱德、周恩來、陳毅、賀龍、羅瑞卿、彭真、張鼎丞、陸定一、郭沫若、茅盾、周揚、梅蘭芳、林默涵等國家領導人和藝術家觀看《團圓之後》,首都、上海等地報刊讚揚《團圓之後》是推陳出新的精品,著名劇作家田漢譽之為“列入世界悲劇之林,毫無愧色”。1960年《團圓之後》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舞台藝術片,還出版了戲曲連環畫。同年鯉聲劇團被國務院評為先進單位。
1961年鯉聲劇團排演大棚戲《目蓮救母》(此劇目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在福州八一禮堂作內部研究演出。1962年,鯉聲劇團赴省彙報演出《春草闖堂》、《嵩口司》,同時到南平、三明、漳州、廈門、泉州等地演出《春草闖堂》、《團圓之後》、《嵩口司》、《生死路》、《新春大吉》等。1964年柯如寬改編、林棟志導演《八一風暴》、《井崗山》、《霓虹燈下的哨兵》、《決戰千里》、《兵臨城下》等大型現代戲。“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劇團被撤銷。
1977年10月恢復鯉聲劇團建制,重新排演《春草闖堂》、《團圓之後》、《十五貫》、《楊門女將》、《四姐下凡》等劇,1979年2月鯉聲劇團赴京參加國慶30週年獻禮,演出陳仁鑑、江幼宋、柯如寬改編的《春草闖堂》,中央電視台、中央廣播電台向全國作實況轉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戲劇報》等報刊爭相報道讚揚,全國幾十個劇種,100多個劇團陸續移植上演。1980鯉聲劇團演員許秀鶯、陳啓星、王國金獲省戲曲會演一等獎,楊美麗、陳開陽、許素香獲二等獎。同年,鄭懷興編劇,林棟志、謝寶燊配曲的《遺珠記》參加省劇目調演獲劇本創作一等獎、導演獎、音樂設計獎;鄭金蒼、許秀鶯、陳啓星獲演員獎。1981年鄭懷興創作、朱石鳳導演的新編歷史劇《新亭淚》參加省劇目調演,獲劇本創作一等獎,導演、演出、音樂設計獎。劇本被文化部評為1980~1981年度全國優秀劇本。1983年王琦琛、王少媛獲省青年演員比賽優秀表演獎。1984年鄭懷興編劇、林棟志導演、謝寶燊等配曲的現代戲《鴨子醜小傳》參加省十六屆戲劇會演獲劇本一等獎,導演、演出獎,音樂設計和舞美設計獎,1986年該劇本被評為全國優秀劇本。同年,鯉聲劇團三度赴京演出鄭懷興創作的劇目《新亭淚》、《鴨子醜小傳》、《晉宮寒月》。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和中國戲劇文學會為此召開“鄭懷興創作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由一個劇團一個劇種,同時晉京展演一位作家的三部作品,併為之舉辦專題座談會,這在我國是個創舉。”1987年鯉聲劇團被列為省一類劇團,為全省11個重點劇團之一。同年鄭懷興編劇、朱石鳳導演、謝寶燊等編曲的現代戲《阿桂相親記》參加省十七屆戲劇會演,獲劇本二等獎,導演、音樂獎,舞台美術設計獎,陳啓星、楊美麗獲優秀演員獎。1990年鄭懷興編劇的新編歷史劇《要離與慶忌》參加省十八屆戲劇會演,獲劇本二等獎,王少媛、周如典獲優秀演員獎。1991年,內部排演《目蓮》選場,為國際南戲暨目蓮戲學術交流會展演,獲得專家好評。1992年5月鄭懷興編劇的現代戲《長街軼事》赴福州演出百場,獲省文化廳表彰。

鯉聲劇團當家花旦

被譽為福建省“莆仙戲第一旦”的王少媛,女,生於1964年10月,仙遊縣蓋尾鎮仙華村人,中共黨員,工青衣,兼工閨門、花旦,國家一級演員,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戲劇家協會理事。
她13歲考入仙遊鯉聲劇團,由於當時劇團正忙與排練晉京演出的《春草闖堂》劇目,將她暫寄託在莆田市藝校學習基本功。當〈〈春〉〉劇在京演出成功又順路在滬、杭巡迴演出歸來後,她才回劇團拜著名導演朱石鳳先生為師。同時也向莆仙戲名旦王國金、許秀鶯老師求教,初學武旦,後攻閨門。15歲正式被錄取成為劇團演員。 1984年,當時才有6年藝齡、剛滿19歲的她大膽扮演了著名劇作家鄭懷興的新作《晉宮寒月》中驪姬這個角色,一舉成名。驪姬的表演難度在於劇作者為角色塑造複雜多變的獨特性格,始終為情所困的內心世界,是集各方面矛盾於一身的衝突焦點,表演藝術需要在有限的空間綜合通過唱腔、説白、表情、動作來展現其內心微妙變化的歷程。然而,她卻迎難而上,憑藉自己良好的悟性和不懈的努力以及對人物塑造呈現為一種充溢靈氣的直覺式表演,終於淋漓盡致地扮演出一個敢愛敢恨、敢於追求理想、情感熾烈、性格複雜的女人。既生動地表演了玩弄權術、報仇泄憤的古代女性形象,又活靈活現展示出一個充滿歷史和帶有異域風情味且具有當代意義的人物。該劇1986年晉京演出,她的精彩的表演給首都觀眾和專家留下深刻印象,成為福建省戲劇界的一顆耀眼的新星。
她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舉重若輕,富於個性,獨具風格,具有很高的表演天賦。越複雜越困難越有挑戰性的角色,她的表演才能創造性越高。善於根據文學劇本所提供的特定情境,揣摩人物的情感特徵,做到讓人物活在自己心中。善於扣緊戲曲舞台表演的虛擬性、程式化等特徵,將深刻的角色情感體驗轉化為豐富生動的語言動作和形體動作。甜美圓潤婉轉的嗓音,舒捲自如,聲情並茂;咬字清晰,字如金石,有節有情;風姿綽約、俏麗嫵媚的表情扮相;細膩含蓄,熨貼天成的做功能對不同人物情感作不同層次的細膩表現,以及同一個人物的不同內心活動天衣無縫地準確焊接。對於古老的莆仙戲,她能夠有如此精湛的演藝技巧,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究其因:一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教,二是勇於探索,拓寬戲路。為了拓寬戲路,她不拘謹於一個行當,善於駕馭不同類型、不同行當的角色。紮實、全方位的基本功為她成功扮演了各類角色打下基礎。諸如她扮演的閨門旦角有飾演《淚美人》中的石弦嬌、《綵樓記》中的劉月娥,《魂斷鰲頭》中的陳玉娥等;青衣角色有《晉宮寒月》中的驪姬、《乾佑山天書》中的茜桃、《葉李娘》中的翁懿娘、《陳光壘》中的殷温嬌、《目連救母》中的劉四貞等;花旦角色有《戲巫記》中的阿秀、《春草闖堂》中的春草、《鳳冠夢》中的李月娥、《萬金小姐》中的武媚娘等;武旦角色有《楊門女將》中的穆桂英等,以及現代戲《長街軼事》中的女老闆,她塑造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隨着藝術實踐的磨練與生活閲歷的增長,她的表演藝術品位也不斷向高層次發展,扮演的角色不僅力求"形"似,而且着力於"神"似,這也正是她在藝術修養方面提高的體現。1992年,鯉聲劇團排演作家鄭懷興創作的喜劇《戲巫記》,全劇僅有戲班吹笙者阿梅和年輕巫婆阿秀兩個角色,劇團分配她扮演阿秀這個角色。為了演好這個時是寡婦阿秀、時是村姑、時是白無常、時是阿梅"亡妻"阿秋的多種人物個性的角色,她認真閲讀劇本,請劇作家分析角色,認識到阿秀雖是巫婆,但丈夫不肖又早死,身世令人同情,她年輕寡居,但並不希望遺世獨立、羽化登仙,而是裝神弄鬼、戲弄世人,為的是撫慰自己的心靈創傷。一旦被阿梅識破便陷入尷尬、滑稽的難堪境地。阿秀與阿梅,既戲謔於現實之中,又調情於鬼域世界,以假開始,以真結局;形假神真,似假卻真;假是形式,真是內容;真真假假,寓真於假。她還深入農村,偷偷觀察巫婆裝神弄鬼的表演,有機地吸取,注意把握分寸,不把阿秀這個角色演得象職業巫婆,而是讓她在想戲弄別人卻被人戲弄的過程中流露出真情來,以惹人生憐而不生厭惡。她一方面體驗這個角色的心理活動,一方面嚮導演朱石鳳先生求教,運用莆仙戲青衣、花旦的傳統表演藝術,創造了惹人喜愛的阿秀這個角色,獲得了成功。《戲巫記》曾在上海蔘加中國喜劇研討會暨展演,受到觀眾和專家的好評;在參加全國第十七屆"梅花獎"評選演出中,評委們個個拍案叫絕。這個戲下鄉演出已達300多場,深受觀眾歡迎。
1997年,鯉聲劇團排演省會演劇目《乾佑山天書》,分配她扮演寇準的侍妾茜桃。為了準確把握這個角色,她一接到劇本就着手瞭解歷史背景,在劇作家的幫助下,她明白了茜桃是一個女詩人,曾寫過"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止織女螢窗下,多少拋梭織得成"的膾炙人口的詩篇。茜桃出身社會底層,是深知民間疾苦又深明大義的才女,她對寇準既敬佩、關心,又為他的失節痛心;她看到寇準附和天書得惡果,不但敢於,而且善於規勸寇準迷途知返。第八場戲是全劇的高潮,重頭戲集中在茜桃向寇準敬的三碗酒上,呼喚寇準的人性復歸。在排練過程中,她多次與編劇、導演和音樂設計反覆研究、修改、加工,使劇本唱詞層次更加分明,唱腔設計更富有激情。她除了注意細膩的表演外,重點放在唱腔上,她不滿足自己天生的好歌喉,認真向音樂專家、名老藝人請教,把敬三碗酒的唱段唱得抑揚頓挫恰到好處,唱得更有莆仙戲韻味,把重頭戲演得激情滿懷、聲淚俱下、震撼人心。省會演評委會的專家一致認為,王少媛的唱腔是省第二十屆會演中的最佳唱腔。
鯉聲劇團於1998年10月初赴台交流演出《團圓之後》、《晉宮寒月》等劇目;又於12月四度進京參加福建古老劇種進京彙報演出活動,展演了《乾佑山天書》和《葉李娘》。她扮演了葉李娘、柳氏等主要角色,這些角色份量重,人物內心曲折複雜,為了演好這些角色,她除了向劇作家、導演求教外,在排練中十分投入,總是排得汗流浹背,特別是排《葉李娘》,全劇七場,她演的葉李娘演了六場戲,份量之重前所未有,"擊鼓"和"負枷"兩場戲的表演難度極高,而且都有大唱段,她不畏艱難,練得全身青一塊、紫一塊,連蹲下去都感到困難。她在表演蹀步、碎步、搖步、雀步、雲步等動作時,或疾步如飛,或款款而行,每一步都展現出莆仙戲藝術的精粹。工夫不負有心人,在北京展演和參加全國第十七屆"梅花獎"評選演出中,首都觀眾、專家和評委都予以高度評價,大家不僅同情葉李孃的悲慘遭遇,更欽佩她捨命演葉李娘。她的表演被專家譽為集莆仙戲旦角表演之大成,她把葉李娘演活了,葉李娘也把她推上了通往藝術高峯。
從1996年起,她就不斷總結自己從事戲曲表演藝術的心得體會,先後撰寫了《難演的戲》、《藝無止境,知難而上》等論文在《福建藝術》、《福建文化報》等報刊雜誌上發表。
1999年,她被任命為仙遊縣鯉聲劇團團長。任劇團領導以後,她更珍惜鯉聲劇團的聲譽,雖然擔子更重,但是她嚴謹的藝術作風並沒有改變,演出上始終堅持做到演主角、演配角一樣認真,領導看、羣眾看一個樣子。她從來不擺領導的架子,關心同志,樂為同志做好事,常為臨時患急病,或因車輛誤點未能如期參加演出的同志頂替角色。對剛從藝校畢業分配劇團工作的青年演員,她更是關心備至,經常與他們促膝談心,瞭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經常手把手地教他們演技,在她的帶領下,這些青年演員都安心劇團工作,在業務上也有所長進。
多年來,她辛勤的耕耘着,在繼承莆仙戲優秀傳統藝術上不斷創新。她的精湛演技贏得了廣大人民羣眾的讚賞,在各類會演評選中得到專家的好評。藝術生命如同春天般生機盎然,以一連串的榮譽為莆仙戲藝術爭光。先後榮獲了1983年福建省青年演員比賽優秀表演三等獎;1984年莆田市第一屆戲劇節優秀演員獎;1989年12月在福建省第二屆優秀中青年演員比賽中獲“金牌獎” ;1989年12月在福建省第二屆“水仙花”獎評選中,獲優秀戲曲唱腔獎;1990年在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中獲演員獎;1996年在福建省第二十屆戲劇會演中獲優秀演員獎;1999年福建省第二十一屆戲劇會演中獲最佳演員獎;1999年,她以精湛的演技榮獲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還多次被評為縣"三八紅旗手",縣先進工作者;1997年榮獲省勞動模範稱號;2001年當選"福建省十大傑出青年";2000年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還當選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九屆委員、省劇協理事、莆田市政協委員、市婦聯委員、市青年聯合會常委、市文聯委員等。
她面對榮譽並不自傲,二十年如一日,對藝術孜孜以求,從不懈怠。她表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因為她頭腦裏只有奉獻和追求。如今因為工作的需要,她調離了仙遊縣鯉聲劇團,在福建藝術學校莆田分校當校長。但她對莆仙戲藝術依然情有獨鍾,無怨無悔,願作春泥護花,傾盡畢生所學,全副心力投注在薪傳工作上,為莆仙戲事業培養後備人才,使莆仙戲藝術薪傳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