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鮧魚

鎖定
鮧魚,中藥名。為鮎科動物鮎魚Silurus asotus (Linnaeus)的全體或肉。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其他各地均有分佈。具有滋陰補虛,健脾開胃,下乳,利尿之功效。常用於虛損羸弱,脾胃不健,消化不良,產後乳少,水腫,小便不利。
別    名



偃額白魚
鯷魚 展開
別名



偃額白魚
鯷魚
鯰魚
粘魚 收起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魚綱
鯰形目
鮎科
鮎屬
鮎魚
分佈區域
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其他各地均有分佈
中文學名
鮧魚
採收時間
常年均可
用    量
內服:煮食,250g
毒    性
無毒

鮧魚入藥部位

全體或肉。

鮧魚性味

味甘,性平。

鮧魚歸經

歸脾經。

鮧魚功效

滋陰補虛,健脾開胃,下乳,利尿。

鮧魚主治

虛損羸弱,脾胃不健,消化不良,產後乳少,水腫,小便不利。

鮧魚相關配伍

1、治久病體虛:鯰魚1條,黃精50g,黃芪50g。將後二味藥納入魚腹中,煮熟爛,食肉飲汁。(《中國動物藥》)
2、治浮腫:鯰魚1條,剖腹去雜,納大蒜頭30g,加水燉食。(《海洋藥物民間應用》)

鮧魚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250g。

鮧魚使用注意

1、《本草圖經》:“不可與牛肝合食,令人患風多噎。”
2、《紹興本草》:“食之過多,發痼疾。”
3、《寶慶本草折衷》:“忌鹿肉、牛肝、野雞、野豬。”
4、《飲食須知》:“同雉肉食,生癰癤;同鹿肉食,令筋甲縮。反荊芥。”
5、《本草省常》:“同牛肉食生惡瘡,同荊芥、犬肉食殺人,服何首烏者忌之。”

鮧魚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內臟,洗淨,鮮用。

鮧魚形態特徵

體長,頭部扁平,尾部側扁。口寬闊。口裂向上傾斜,下頜突出明顯。上下頜及犁骨上有許多絨狀細齒。須2對。眼小,蓋有透明薄膜,位置接近頭側,無鱗,皮膚富粘液腺,側線上有粘液孔1行。背鰭5,很小。臀鰭77-83,與尾鰭相連。幼小時背側部一般為黃綠色,隨着個體成長體色逐步加深變成黑褐色,額部為灰白色,各鰭灰黑色。

鮧魚生長環境

棲息於江河、湖泊和水庫,為中下層肉食性魚類,主要食一些小型魚類,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其他各地均有分佈。

鮧魚藥理作用

營養強壯及利尿作用。

鮧魚相關論述

《本草圖經》:“鮧魚,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浙多有之。大首方口,背青黑,無鱗,多涎。”

鮧魚附註

鯰魚的胸鰭棘及其外包皮膜構成毒器,被刺傷後即感劇痛,創口出血,一般不紅腫。故注意勿被刺傷,藥用時去除有毒部分。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3.    趙汝能.《甘肅中草藥資源志 下》:甘肅科技出版社,2007年
  • 4.    鄧明魯 等.《食療食材精品399》: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