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鮦,漢語三級字 [2]  讀作tóng,古書上説的一種螃蟹。也指魚名,即“鱧魚” 。
中文名
拼    音
tó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QGMK
倉    頡
NMBMR
釋    義
古書上説的一種螃蟹
部外筆畫
6
繁體部首
繁體總筆畫
17
筆順編號
35251211251251
四角號碼
27120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9C96
注    音
ㄊㄨㄥˊ

基本字義

● 鮦
(鮦)
◎ 〔~蟹〕古書上説的一種螃蟹。
◎ 鱧魚。
English
◎ snakefish
魚名。即“鱧魚” [murrel]
鱧,亦名鮦魚,俗名鳥魚。——徐珂《清稗類鈔》
鮦蟹 [copper crab]
沂州海中有蟹,大者徑尺,殼橫有兩錐,俗呼鮦蟹。——清·桂馥《札樸》
鮦城:在安徽省臨泉縣境內(“鮦”這個字是“鮦城”專用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亥集中】【魚字部】鮦 ·康熙筆畫:17 ·部外筆畫:6
《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同。《説文》魚名。一曰𩽵也。《爾雅·釋魚》鰹大鮦,小者鮵。《疏》卽鱧也。其大者名鰹,小者名鮵。《類篇》或作𩻡。
《唐韻》《正韻》直隴切《集韻》《韻會》柱勇切,𠀤重上聲。
《集韻》傳容切,重平聲。義𠀤同。
《廣韻》直柳切《集韻》《正韻》丈九切,𠀤音紂。鮦陽,縣名。《前漢·地理志》汝南郡鮦陽縣《注》應劭曰:在鮦水之陽。○按《正字通》引《漢書》孟康注:鮦音紂紅反。《左傳·襄四年》注:鮦陽縣南,鮦音紂。《後漢書》:隂興子慶封鮦陽侯。注:鮦音紂。孫愐東韻收鮦,直蒙、直柳二切。此皆地理注之音紂紅反,譌失其下紅反二字也。戴侗定為徒紅、篆蛹二切,《韻會補》定音冢,則又緣紂紅改為上聲也。據此,《説文》直隴切,《六書略》音胄,《正韻》收入有韻,𠀤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