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鮜門街道

鎖定
鮜門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 [1]  位於海豐縣西部,北與赤石街道相接,西與小漠街道相鄰,東與梅隴鎮相連,南邊面向紅海灣,轄區面積34.5平方千米,海岸線23千米。2019年末,鮜門街道户籍人口共19067人。截至2022年10月,鮜門街道共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 [2-4]  [14] 
2017年,鮜門街道地區生產總值15.03億元,其中:工業生產總值4.2億元、農業生產總值3.8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8億元。 [3-4] 
中文名
鮜門街道
行政區劃代碼
441521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
地理位置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
面    積
34.5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鮜門社區
電話區號
0755(0660)
郵政編碼
51823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92 萬(2018年)
火車站
鮜門站
車牌代碼
粵B(N)

鮜門街道歷史沿革

鮜門位置 鮜門位置
清代屬楊安都石南約(後析出設鮜門約)。
民國時期先後屬四區和三區。
1950年,建政設鮜門鄉屬四區。
1953年,設鮜門區。
1957年,撤區建鮜門鄉。
1958年10月,成立鮜門人民公社。
1983年3月,撤社設區。
1987年1月,撤區建鎮。 [5] 
2019年10月10日,鮜門鎮撤鎮設街道。 [1] 

鮜門街道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10月,鮜門街道共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 [14] 
後門社區
紅泉村
紅源村
民生村
朝面山村
民新村
民安村
百安村

鮜門街道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鮜門街道位於海豐縣海豐縣城西南部的紅海灣畔,西北與赤石街道相接,西南與小漠街道相鄰,東北與梅隴鎮相連,南邊面向紅海灣,轄區面積34.5平方千米,海岸線23千米。 [3-4]  [6] 

鮜門街道人口

2019年末,鮜門街道户籍人口共19067人。 [2] 

鮜門街道經濟

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9034.7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211萬元,農業總產值24823.7萬元(漁業生產總值22052.2萬元)。漁業是鮜門的支柱產業,漁業生產總值約佔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76%,漁民主要集中在民生村和民安村兩個漁業村,全鎮共有大小漁船700多艘。鮜門的農業產區主要在紅泉和紅源兩個村,種植品種以水稻、番薯為主。 [6] 
鮜門一角 鮜門一角
2017年末,鮜門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3億,其中工業生產總值4.2億元,農業生產總值3.8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8億元。 [3-4] 

鮜門街道社會事業

鮜門街道教育事業

1988年全鎮小學6所,學生1487人,教師67人。鮜門中心小學於2002年被評為縣一級學校。鮜門中學是鎮裏唯一一所中學,1988 年時學校位於鮜門圩的西北邊巖公山下,因為修建高速公路,鮜門中學在民生村委菜園海邊擇址重建,1992-1993學年在旅社路租用供銷社廠房作為臨時校舍過渡,1993 年9月搬人海邊新校舍。2004年,全鎮有建制小學5所,小學教師103人,學生2312人。中學1所,中學生 [6] 
2020年,鮜門街道有1所中學鮜門中學。 [7] 

鮜門街道基礎設施

百安島 百安島
2016年, 鮜門街道推進國道G324線雙向6車道擴建工程,加快後港溪兩側道路改造工程立項申報,支持重點村道開工建設。改善農田水利設施,升級改造泗馬嶺灌區,新建塘尾路口至新鄉石牌橋的排洪溝,完成石排、百安、長坑等3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8] 

鮜門街道創文創衞

2016年下半年起,鮜門街道集中開展大型衞生整治行動12次,清理整頓集貿市場12次,取締無證廢品回收站11處,清理垃圾4776噸, 製作牆體宣傳廣"告、文明牆900平方米,懸掛路燈展板100幅。 [8] 

鮜門街道交通

鮜門街道設有廈深鐵路骺門站、深汕高速出入口,國道G324線貫穿全境。 [3-4] 

鮜門街道歷史文化

鮜門街道地名文化

鮜門 鮜門
鮜門因港口正中有一芒嶼島,左右兩側與百安山和新徑山之間有二條航道,狀似在港口設了兩套門户。又相傳這裏西南海面多產鮜刀魚,故名。 [5] 
百安在海豐縣城西南25公里。屬鮜門鎮。相傳村民由本縣梅隴鎮鴨頭村遷此,取意“百廢待興,萬事平安”得百安。 [9] 

鮜門街道地方方言

鮜門民間方言,有福老話、客家話、尖米話三種方言。福老話是鮜門街道的主要方言,主要分佈在鮜門圩內、圍內村、老汪村和百安村。操尖米話者其祖先部分於明清先後從東莞、惠陽等地移入,主要分佈在紅泉村、排角村、港尾村、新徑村、紅源村的埔嶺、新鄉村、泗馬嶺村、塘尾村等村落,尖米話與白話近似。説客家話的大多是公平水庫庫區和朝面山水庫區村民,分別於1963 年至1980年從公平黃羌移民而來,主要分佈在朝面山村、石排村、下寮村、連塘尾村、橋梓頭、黃甲坑。 [6]  [10] 

鮜門街道地方飲食

千層糕,據傳始於明初。廣式千層糕多以九層為尊,寓意年年豐足步步高。鮜門的千層糕非常有地方特色,不僅製作手藝還是食材選擇,都非常考究,糕有十餘層,融入客家人的“山味”和胥家人的“海味”,營養豐富,口感酥嫩。 [15] 

鮜門街道文物古蹟

鮜門街道名勝古蹟主要有三處:
一是“海門潮聲”,海豐八景之一;由於海濱多是巖岸岸邊多礁石,故潮汐湧來,拍擊巖岸與礁石,其潮聲雄亮偉渾,煞有氣勢,故有“海門潮聲”之稱。
二是“壯帝居”與宋存庵。“壯帝居”石刻與宋存庵位於鮜門鎮北面,一公里處的南山嶺半山腰上。俗傳宋景炎戊寅年三月(公元1278年),宋帝員兵敗南逃至骺門南山嶺半山腰岩石下宿蹕,當夜恰逢地震,地動山搖,宋帝咼在石壁上大書“壯帝居”三字。至明嘉靖十八年(1539 年),轄惠潮兩府之嶺東道爺莆見川雍蘭到此憑弔古蹟,在該處石璧上又題刻“壯帝居”三字,並以石刻為中心,修建一座兩進三間的庵宇,門額橫書“宋存”兩字,故稱宋存庵。原庵中塑立宋帝咼、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遺像。因年久失修,今只留殘巖斷壁。殘壁上尚存兩副對聯。
三是城仔炮台遺址。城仔炮台位於鮜門圩西面海灘邊,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道光十四年(1834年),紳士林光佩重修。炮台四周長119米,牆高4.5米。原設營房13間,海防火炮7門,這是為防倭寇、海匪搶掠而建的。炮台現狀:東南、西北二牆體較好,西南面臨海,海潮常年沖刷,牆體已倒塌。東北面部分營房,新中國成立前夕曾作國民黨鄉公所。1957年營房全部倒塌。 [6] 

鮜門街道風景名勝

鮜門街道壯帝居

深汕科技城 深汕科技城
壯帝居是國家二級文物古蹟,也稱“宋存庵”,位於鮜門鎮北面的南山嶺華山腰上,是為紀念宋末皇帝及忠臣文天祥、陸秀夫等抗元英雄而建的廟宇。 [11] 

鮜門街道巖公廟

巖公廟,又稱“巖公祠”。位於南山嶺的延伸山脈岩公山(今鮜門中學右側),為一間八角形的亭式祠,當地人稱為“巖公亭”。亭內奉祀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巖公等神位。人稱“四忠烈”。 [12] 

鮜門街道鮜門炮台遺址

鮜門炮台遺址位 於鮜門圩西面海邊。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為防倭寇洋匪搶掠而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 重修。周長119米,牆高4.5米,設營房13間,海防火炮7門。東南、西北面牆體現保存較好,西南面牆體已倒塌,東北面部分牆體和營房也已倒塌。 [13] 

鮜門街道鮜門青銅兵器出土點

鮜門青銅兵器出土點位於鮜門後澳海邊。1984 年8月,羣眾在挖貝殼時,於1米多深的貝殼層中發現10多具屍骨,在3具沒有頭骨的屍骸肋骨處,分別插着1件青銅兵器。計有短劍1件,殘長19.5釐米,寬4.5釐米;矛1件,通長13.5釐米,葉寬4.1釐米:錍1件,殘長8.2釐米,寬3釐米。3件青銅兵器屬於春秋時代,其中錍在廣東是首次發現。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