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鮑里斯·特拉伊科夫斯基

鎖定
鮑里斯·特拉伊科夫斯基,前馬其頓共和國總統(1999——2004),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爭取馬其頓民族統一民主黨成員。因為飛機失事罹難。
中文名
鮑里斯·特拉伊科夫斯基
外文名
Борис Тра?ковски
國    籍
馬其頓共和國
民    族
馬其頓族
出生日期
1956年6月25日
逝世日期
2004年2月26日
畢業院校
馬其頓斯科普里大學法律系
職    業
政治家
出生地
馬其頓斯特魯米察市
信    仰
東正教
性    別

目錄

鮑里斯·特拉伊科夫斯基生平

鮑里斯·特拉伊科夫斯基 鮑里斯·特拉伊科夫斯基
特拉伊科夫斯基,1980年畢業於馬其頓斯科普里大學法律系。,後來在美國學習神學。1997年前曾任斯科普里“斯洛博達”建築公司法律部門負責人。1997─1998年任斯科普里基塞拉沃達市市長辦公室主任。 [1]  1998年底至1999年10月任外交部副部長。1999年8月27日被推舉為內革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同年12月10日當選為總統,12月15日宣誓就職,任期5年。
2002年4月25日-29日,應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邀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2004年2月26日他在率領馬其頓代表團前往波黑莫斯塔爾,參加當天開幕的波黑國際投資會議途中,不幸遭遇空難身亡。

鮑里斯·特拉伊科夫斯基評價

特拉伊科夫斯基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總統,在馬其頓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人們懷念他,因為他是馬其頓和平的重要締造者。
上個世紀90年代,馬其頓從前南斯拉夫獨立出來後,國內的馬其頓族和阿爾巴尼亞族之間衝突不斷。
2001年初,阿爾巴尼亞族非法武裝在馬其頓和科索沃邊境地區進行武裝挑釁,引發了馬其頓自脱離前南斯拉夫獨立10年來最嚴重的國內危機。特拉伊科夫斯基通過與阿爾巴尼亞族人舉行和平談判,簽訂了著名的奧赫裏德和平協議,從而結束了馬其頓國內長達半年的種族衝突。馬其頓的統一與完整得以維護,安全形勢逐步好轉,馬其頓人民重新過上了和平生活。在馬其頓國民的心目中,特拉伊科夫斯基是一個温和而中立的人,是他維持了馬其頓的和平與安寧。 [2] 

鮑里斯·特拉伊科夫斯基政績

出任總統後,特拉伊科夫斯基將馬其頓加入歐盟作為國家外交政策的當務之急。在他領導下,馬其頓在融入歐洲方面取得了公認的可喜進展。馬其頓已與歐盟簽訂了“穩定和聯繫協定”,承諾按照歐盟標準進行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等方面的改革。

鮑里斯·特拉伊科夫斯基對華關係

特拉伊科夫斯基生前主張對華友好,始終堅持一箇中國的立場,反對與台灣建交。由於台灣當局的破壞,馬其頓與台灣曾於1999年1月建立所謂的外交關係,迫使中國政府隨即中止與馬其頓的外交關係。當時特拉伊科夫斯基任馬其頓副外長,人微言輕,無法阻止這股逆流。1999年12月特拉伊科夫斯基當選馬其頓總統。他拒不接受台灣“大使”的“國書”並堅決主張立即恢復和發展對華友好關係。2001年6月馬其頓終於恢復與中國的外交關係。2002年4月特拉伊科夫斯基訪問中國,與中國領導人簽訂了增進兩國友好關係的聯合聲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