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鮑磊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鎖定
鮑磊,男,1982年3月生,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員。先後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2018年,2022年),“江蘇社科優青”(2019年)。現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為中國社會學會理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和歷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 社會理論、歷史社會學、文化社會學。 [1] 
中文名
鮑磊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82年3月
畢業院校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
職    稱
研究員
性    別

鮑磊基本信息

鮑磊,男,1982年3月生,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 社會理論、歷史社會學、文化社會學。

鮑磊作品

鮑磊著 作

《安得廣廈千萬間——共有產權的淮安模式》,獨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鮑磊參 著

《吳江人口三十年》,參著,中國人口出版社,2009年。

鮑磊論 文

傳記的用途:從傳記的社會學到傳記社會學(1/1),《江海學刊》2022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2年第12期轉載。
社區治理中的部門介入及影響:基於478項政策文件的分析(1/1),《學習與探索》2022年第3期。
社會學書寫的傳記式路徑(1/1),《學術界》2021年12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22年第6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22年第2期全文轉載。
當代社會的理論修辭(1/1),《山東社會科學》2021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21年第6期全文轉載。
文化進城:何以必要與何以可為(1/1),《藝術百家》2021年第2期;《新華文摘》2021年第15期全文轉載。
布爾迪厄論“傳記幻覺”:意義及其限度(1/1),《廣東社會科學》2020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0年第6期轉載。
個體化進程中生平模式的轉變及其制度化(1/1),《學海》2019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20年第3期全文轉載。
非人化:關鍵議題與理論解析(1/1),《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19年第8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20年第12期全文轉載。
男女關係:一項觀念的流變及其規訓(1/1),《當代中國研究期刊》2018年第1期。
“獲得感”及其概念周邊——兼論其政策意涵(1/1),《社科縱橫》2019年第7期。
風險:一種“集體構念”——基於道格拉斯文化觀的探討(1/1),《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6第9期全文轉載。
西方好社會理論新進展評析(1/1),《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2期。
平等的階段性特徵及當前我國促進社會平等的重點領域(2/2),載於《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第3期。
社會學傳記取向的反實證主義傳統(1/1),《前沿》2015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5年第8期全文轉載。
作為道德記錄的自傳——評戴安妮?比約克倫德《理解自我》(1/1), 載於《現代傳記研究》2015年冬季號。
綠色社會:中國的使命和擔當(1/1),《唯實》2015年第10期。
處於政治與慾望之間的身體(1/1),《二十一世紀(香港)》2014年第6期。
社會學的傳記取向:當代社會學進展的一種維度(1/1),《社會》2014年第5期。
當代日常生活的醫學化(1/1),《前沿》2010年第11期。
病理與處方:曼海姆論現代西方社會的重建(1/1),《理論月刊》,2010年第10期。
當前我國科技風險規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1/1),《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1期。
轉型期中國社會的風險意識及其培育研究(1/1),《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格柵/羣體”分析:瑪麗?道格拉斯的文化研究圖式(1/1),《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和諧社區標準化體系建設的理論探討(1/1),《前沿》2008年第11期。
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於江蘇五市(縣)的調查數據(2/2),《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人本主義視野下的健全社會(1/1),《博覽羣書》2008年第6期。
實在抑或建構——社會風險的認識論辨析(1/1),《學習與實踐》2008年第4期。
現代性反思中的風險(1/1),《社會科學評論》2007年第4期。
文化視野下的風險——道格拉斯的文化與風險思想探析(1/1),《學習與實踐》2006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07年第6期全文轉載。
不確定性的困擾與權威的喪失——風險社會中的專家困境(1/1),《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5期。
關係與信任的嵌合——人際行動研究的綜合框架(1/1),《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知識的不確定性與風險社會(1/1),《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6期。
極端現代主義的運作邏輯——讀《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1/1),《博覽羣書》2005年第5期。
多樣性、複雜性與自然化——讀《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1/1),《博覽羣書》2005年第9期。

鮑磊譯作

陳佩華(主編),《沃爾瑪在中國》(第2譯者),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西格蒙特·鮑曼,《來自液態現代世界的44封信》(獨譯),灕江出版社,2013年版。
威廉·朱利葉斯·威爾遜,《真正的窮人》(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S.N.艾森斯塔特,文化對話抑或現代性文化詮釋之間的對話——當代情景下的多元現代性,載於《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6期全文轉載。
安東尼·P·科恩,作為認同的文化:人類學家的見解,載於周憲主編《作為認同的文化:人類學家的見解》,中華書局,2008年11月版。
格哈特·普萊爾,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現代性範式,載於《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鮑磊科研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傳記社會學的歷史、理論與主要議題研究(項目編號:15CSH003),已結項。 [1] 
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的理念、機制與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5JD010),已結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