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鮑姑

鎖定
鮑姑(約公元309-363年),名潛光,中國古代四大(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女名醫之一。精通灸法,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
別    名
鮑潛光、潛光
所處時代
晉代
出生地
陳留郡(今開封陳留)
出生日期
約 309年
逝世日期
363年
主要成就
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
本    名
鮑姑
職    業
醫生
性    別

鮑姑人物簡介

鮑姑 鮑姑
鮑姑(309-363),小字潛光,陳留郡(今開封陳留)人。其父親鮑靚,字太玄,曾任南海太守。319年(東晉太興二年),鮑靚在越秀山南麓建越崗院(即今三元宮),供鮑姑居住修煉。與葛洪結為夫妻後,共同研究醫學和煉丹術,一起煉丹製藥,併到廣州一帶採集丹砂等20餘種藥物,作為原料。現南海西樵山附近的仙崗還存有他們早年煉丹的遺址。鮑姑一生行醫、採藥,足跡遍及廣州所轄南海郡番禺博羅等縣。醫德高尚,擅長灸法,尤精通艾灸法,善於醫治贅瘤與贅疣等病症,為百姓解除病痛,被尊稱為“女仙”、“鮑仙姑”。鮑姑的灸法經驗主要記載在葛洪的《肘後要急方》內。全書記有針灸方109條,其中灸方佔99條。該書較詳明的記述灸法的作用、療效、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豐富了中醫學的灸法內容。原存於廣州市三元宮的“鮑姑艾灸穴位圖”,對人體骨節經絡、五臟六腑均有詳細敍述,大致符合現代醫學原理,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363年(建元元年),鮑姑患急病辭世,一説在羅浮山玉鵝峯千丈巖採藥墜巖身亡。 [1] 

鮑姑典故

鮑姑 鮑姑
1、相傳為晉鮑靚女葛洪妻多行灸於南海。
2、相傳為晉鮑靚女,葛洪妻,多行灸於南海。唐裴鉶《傳奇·崔煒》:“[崔煒]又問曰:‘昔四女雲鮑姑,何人也?’[夫人]曰:‘鮑靚女,葛洪妻也。多行灸於南海。’煒方嘆駭昔日之嫗耳。”清丘逢甲鮑姑祠》詩:“滿目江山海氣陰,鮑姑祠畔客登臨。”亦稱“鮑家姑”。清陳維崧《法駕導引·曹南耕表弟禮斗甚虔詞以紀之》詞之二:“毛女弄琴紅捍撥,井公戲博紫樗蒱,閒話鮑家姑。”

鮑姑相關介紹

鮑姑出生

她出生於一個官宦兼道士之家,其父鮑靚是廣東南海太守。她以專治贅瘤和贅疣而聞名於時,以艾線灸人身之贅瘤,一灼即消,療效顯著。她長期與丈夫葛洪在廣州羅浮山煉丹行醫,嶺南人民尊稱她為“鮑仙姑”。

鮑姑家庭

父親鮑靚,亦名靜,晉代道教徒,字太玄, “稟性清慧,學通經史,修身養性,學兼內外,明天文河圖洛書。原籍東海人(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人)約生於公元260年。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鮑靚於蔣山遏真人陰長生授尸解術。多次奉命爭戰,升官至黃門侍郎南海郡太守,(當時廣東廣西兩省分為三個郡:南海郡、蒼梧郡、象郡)。帶他的獨生女潛光(世稱鮑姑)赴任。
鮑姑 鮑姑
其夫葛洪字稚川,江蘇句容人,生於公元 282年,是我國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科學家,曾從鄭隱學習,又拜鮑靚為師,學丹術,盡得其傳。元帝召為丞相掾,以功賜爵關內侯,又選送他做散騎常侍,他堅辭不就,長期隱居廣東羅浮山沖虛古觀,過着丹鼎兼綜醫術生活。生平著書立説頗豐富,約有五百三十卷,主要著作有《抱朴子》《肘後救卒方》等書。
鮑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和環境,耳濡目染,專功道學醫學,學有所成。

鮑姑成長

鮑姑的一生,幾乎都在廣東渡過,行醫、採藥,足跡廣闊,遍及南海縣番禺縣,廣州市,惠州市,惠陽縣,博羅縣,羅浮山一帶,經常出沒崇山峻嶺,溪澗河畔。《西華仙籙》一書説:萍花溪 “常有老姥採萍其間,莫測她所自來,問之,答曰:我叫鮑姑。”萍,據《玉篇》注:“大萍”即浮萍,有解熱,抗菌,抗瘧等作用,主治風濕,麻痹,腳氣,打撲損傷,目赤翳膜,口舌生瘡,吐血等。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婦女,能這樣跋山涉水,採藥行醫,以救萬民,實在令人欽佩。她足跡所到之處,皆有縣誌、府志及通史記載,這些地方誌書,都把她作為仙人,稱為鮑仙姑,她制的艾也稱“神艾”,其實她是一位不平凡的民間女醫師。 她醫術精良,擅長灸法。她是採用越秀山腳下漫山遍野生長的紅腳艾絨進行灸療治疾,因此,後人稱此艾為“鮑姑艾”。曾有詩讚頌:“越井崗頭雲作嶺,棗花簾子隔嶙峋。我來乞取三年艾,一灼應回萬古春。”

鮑姑傳説

一天,鮑姑在行醫採藥迴歸途中,見一位年輕姑娘在河邊照容,邊照邊淌淚。鮑姑上前一看,見她臉上長了許多黑褐色的贅瘤,十分難看。鄉親們因此都鄙視她,亦無法找到男人,故而顧影自泣。鮑姑問清緣由,即從藥囊中取出紅腳艾,搓成艾絨,用火點燃,輕輕地在姑娘臉上燻灼。不久,姑娘臉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點疤痕,變成了一個美貌的少女。她千恩萬謝,歡喜而去。

鮑姑主要影響

遺憾的是,鮑姑沒有留下什麼著作,後人認為,她的灸法經驗可能滲入到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該書有針灸醫方109條,其中灸方竟佔90餘條,並對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都有較全面的論述。
據分析,葛洪不擅長灸法,他的精力主要集中於煉丹和養生上。《肘後備急方》中收入如此豐富的灸方,可能與擅長灸法的鮑姑有密切的關係。
《太平廣記》一書,在《崔煒傳》中,還有這樣一段記載:鮑姑昇仙後,到唐貞元中節,在廣東番禹人陳設奇珍異寶於佛廟時,鮑姑化為一乞食老嫗,不慎打破人家酒甕,無錢賠償,正受到毆打,崔煒憐憫之,脱衣抵償,有一天,在路上又遇崔煒,鮑姑説:謝子為吾脱難,不至被毆,我善灸贅疣,今有越崗山艾少許奉給你,每遇贅疣,只一炷之,不獨愈苦,兼獲美豔,崔煒接受後數日,遇老僧贅於耳,煒出艾試灸之,果如鮑姑所説,後又由老僧介紹他下山治一位家財鉅萬的姓任富翁的贅疣,煒因出艾,一炙而愈。任翁告煒説:謝君痊我所苦,無以厚酬,有錢十萬奉先生。這段記載,把鮑姑的越崗山艾,當成神艾,反映鮑姑灸術名不虛傳,她制的越崗山艾,療效極好。去掉美麗神話來談,可能是崔煒間接地得到鮑姑再傳弟子的灸術。
鮑姑的灸術,不僅擅名一時,而且相傳了好幾代人,直至明清兩代,也還有人不怕艱辛乞取鮑姑艾。有鼎來初寫的一首詩可為證: “越井崗頭雲作鄰,棗花簾子隔嶙峋,乃翁白石空餐盡,夫婿丹砂不療貧,蹩躃莫酬古酒客,龍鍾誰濟宿瘤人。我來乞取三年艾,一灼應回萬古春”。注:乃翁白石空餐盡,據《羊城古鈔》記載:鮑靚“常行部入海,遇風而斷炊,飲取白石煮食以自濟”。
鮑姑死後,嶺南人民為了紀念她對醫學事業的重大貢獻,在廣州越秀山三元宮內修建了鮑姑祠,以志紀念。
參考資料
  • 1.    鮑姑  .惠州地情網[引用日期201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