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鮑參軍昭戎行

鎖定
《鮑參軍昭戎行》是南朝詩人江淹(444~505)所作的雜體詩。鮑照(鮑參軍)是永嘉年間傑出的詩人。該詩描寫了行軍的艱難情形,風格也較雄渾,是難得的佳作。
作品名稱
鮑參軍昭戎行
作    者
江淹
創作年代
南朝
作品體裁
雜體詩

鮑參軍昭戎行作品原文

鮑參軍昭戎行  
豪士枉尺璧,宵人重恩光。  
徇義非為利,執羈輕去鄉。  
孟冬郊祀月,殺氣起嚴霜。  
戎馬粟不暖,軍士冰為漿。  
晨上成皋坂,磧礫皆羊腸。  
雲陰籠白日,大谷晦蒼蒼。  
息徒税征駕,倚劍臨八荒。  
鷦鵬不能飛,玄武伏川梁。  
鎩翮由時至,感物聊自傷。  
豎儒守一經,未足識行藏。 [1] 

鮑參軍昭戎行作品鑑賞

鮑照是文學史上傑出的詩人,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為“元嘉三大家”。他出身寒門,仕途不如意,但作品中除了有對士族政治的不滿和抨擊外,也有及時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詩歌風格比較豪放俊逸。《文選》錄有多首鮑照的軍戎詩,可見這類題材的詩很能體現鮑照的風格,因此,江淹擬鮑照便從軍戎題材入手。
詩的前四句顯示出豪邁的氣概。“豪士”是豪放任俠之士,詩中豪士的思想行為體現了鮑照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尺璧”為直徑一尺的璧玉,以示其大而可貴,“宵人”即小人。首二句説豪士根本不愛財寶重禮,唯小人才看重禮遇恩寵,表現了對財利的輕視。第三、四兩句中,“徇”通“殉”,為某一目的而獻身之意,“羈”是馬籠頭。這兩句承上面兩句的意思,説明了豪士從軍征戰,甘願獻身是為義而非為利,重義輕利,故從軍上馬,不在乎遠離家鄉。詩的前四句語氣豪邁果斷,義無反顧,完全是壯士的情懷。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有“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觴”的詩句,反映了鮑照立功報國的雄心。擬作開首四句所體現的情懷和鮑照此詩中的報國豪情正相吻合。
從第五句起,詩歌的情調由開始時的意氣奮發一轉而為蒼涼雄渾。“孟冬”二句表明從軍征戰是在冬季,“孟冬”即冬季第一個月——農曆十月。“郊祀”是於郊外祭祀天地,“郊祀月”此處也指冬月。孟冬之月,寒氣肅殺,嚴霜頓起。“戎馬”以下四句具體描繪了在嚴寒中行軍征戰的艱苦。軍馬即使喂以粟米也不能取暖,更何況食草。士兵野外渴了也只能以冰代水。“成皋坂”是關名(故地在今河南滎陽縣西),為古代河南重要的關隘之一,這裏代指軍事要衝。“磧礫”,此處指山坡上的碎石。“羊腸”形容山上小路崎嶇曲折。接着,“雲陰”二句寫道,陰雲遮蔽了太陽,巨大的山谷昏暗不明。整個畫面沉鬱陰暗,但這兩句寫景從上至下,視野開闊,意境顯得闊大,故氣勢凝重渾厚,並不使人感到壓抑。天寒路險,人困馬乏,於是停下休息,“息徒”言讓眾人休息,“税”通“脱”,“税征駕”意即停車解駕。“倚劍”是拄着劍,“八荒”為八方邊遠之地。這幾句寫景敍述的詩句顯得蒼涼沉鬱,但境界不失雄渾闊大,尤其是“倚劍”句,氣勢恢宏,強烈地顯示出豪士志在四方的氣魄,行軍征戰儘管艱苦,但前面那種“執羈輕去鄉”的壯志並沒有改變,讀者於此仍可感受到豪士百折不撓的精神氣質。由此可見,“孟冬”以下諸句詩在體現自然條件嚴酷的同時,也襯出了豪士不畏艱險的品格,意境蒼涼開闊,沉鬱但不顯寒窘侷促,仍有激昂慷慨的氣概。
然而豪士在建立功業的過程中不會一帆風順,故難免會有失意傷感之時。“鷦鵬”以下四句即説明了這點。“鷦鵬”是狀似鳳凰的神鳥,據説象徵着種種美德。“玄武”為龜蛇合身的靈物,也指龜。“川梁”即河橋。鷦鵬不能飛翔,玄武伏於橋下,天氣之嚴寒於此可見。又鷦鵬、玄武均為神異之物,此處也象徵着有才幹、抱負的人,則嚴寒使其不能活動,無疑又隱含了險惡環境對人才的壓抑之意,於是,又引出了下面“鎩翮”二句。“鎩翮”原意是羽毛摧落,這裏承上面“鷦鵬”句,意即遭到摧殘。鷦鵬等因自然條件嚴酷而遭受摧殘,由物及人,聯想到政治環境的險惡也會使抱有雄心壯志的人受到打擊,無法旋展抱負、才幹,豪士心中也不由得產生了傷感之情,這種心情正是像鮑照那樣希望建功立業而又因地位低下終於難以如願的人所常有的,所以,“感物聊自傷”正是鮑照苦悶心情的反映。不過,鮑照雖然出身低微,仕途不如意,他的詩中對此也屢有怨言,但並沒有悽婉的哀嘆,更沒有就此傷感消沉下去,他的人生觀中積極入世的精神依然占主導地位,故其詩中仍不乏意氣凌厲之語。江淹對此把握較準,所以擬作的最後兩句沒有承上面“聊自傷”作更多的渲染,而是猛一轉折,使詩意又變得積極昂揚,呼應了開首。“豎儒”是對俗儒的鄙稱,“行藏”語出《論語》,是説出仕則行道,否則即退隱藏道以待時機。這兩句以輕蔑的口吻嘲笑那些俗儒只知終生通曉一經(儒家經典)而不懂行藏之理。整首詩開首豪邁奮發,最後依然充滿了積極濟世的精神,但經過中間蒼涼凝重的寫景狀物和抒情,豪士的情懷也就更有深沉之感而不顯浮誇,意藴也更豐富了。 [2] 

鮑參軍昭戎行評價

陳祚明曾説鮑照詩內容上“感歲華之奄謝,悼遭逢之岑寂,惟此二柄,布在諸篇”,這首擬作也基本上包含了這兩個內容。風格方面,清沈德潛説:“明遠(鮑照)能為抗壯之音,頗似孟德曹操)。”從這首擬作看也確實如此。擬作中寫行軍的艱難情形和曹操《苦寒行》頗為相似,風格也較雄渾。江淹這首擬作和《雜體詩》中有些作品不同,這首詩很少直接從鮑照詩中選取現存的詞語來模仿,而是通過把握鮑照的精神實質及其詩歌的意境風格來再現鮑照詩的風貌,這方面江淹做得很成功。 [2] 

鮑參軍昭戎行作者簡介

江淹(444~505)南朝文學家。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人。 [3]  6歲能詩,13歲喪父,家境貧寒,曾採薪養母。20歲左右教宋始安王劉子真讀“五經”,並一度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歷仕宋、齊、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坎坷的經歷反而造就了一位文學大家。中年以後,官運亨通,仕途的高峯卻導致了他創作上的低潮,到齊武帝后期,他就很少有傳世之作,故有“江郎才盡”之説。江淹既是南朝辭賦大家,與鮑照並稱;又是南朝駢文大家,是南朝駢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與鮑照、劉峻徐陵齊名。其詩作成就雖不及辭賦和駢文,但也不乏優秀之作,其特點是意趣深遠,在齊梁諸家中尤為突出。明人輯有《江文通集匯注》。 [4] 

鮑參軍昭戎行相關人物

鮑參軍,即“鮑照”。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東海(今山東郯城一帶)人。晚年任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後因劉子頊起兵謀反失敗,被亂兵所殺。長於樂府和七言歌行。其詩代表作是《擬行路難》、《蕪城賦》和《登大雷岸與妹書》等多部名篇。明人輯有《鮑參軍集》。 [5] 
參考資料
  • 1.    吳小如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953頁
  • 2.    吳小如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953-954頁
  • 3.    《安徽潛山江氏宗譜》(清)
  • 4.    江淹 南朝著名文學家  .河南旅遊資訊網
  • 5.    康震.詩國文苑:古代文學經典選讀(大學國學讀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