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鮋科

(鮋形目下的一科)

鎖定
鮋科是温帶、熱帶近沿岸的肉食性魚類,喜歡棲息在岩礁或珊瑚礁之間。它們的頭大,有突起的棘或稜;口也不小,牙齒鋭利;體表覆蓋着小至中型的櫛鱗或圓鱗。胸鰭很發達,在每一個鰭的硬棘基底都有毒腺。體色更是變化多端,各種不規則的斑點花紋遍及頭部及體側,是分類時的重要依據。軸紋蓑鮋則是本科魚類中常見於岩礁或珊瑚礁之間的種類,常單獨或兩三尾魚一起出現。晚上出來覓食,以甲殼類為主。
外文名
Scorpaenidae
中文學名
鮋科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魚綱
鮋形目
亞    目
鮋亞目
學    科
生命科學
種    類
全世界共有56屬388種,台灣現有29屬55種
生    態
底棲,卵生或卵胎生,肉食 [1] 

目錄

鮋科種類特性

獅子魚的胸鰭特別大,有些種類展開來,甚至就像火雞展尾一般可觀,因此又有“火雞魚”的別稱。根據研究,獅子魚靠近獵物時,會利用此大片胸鰭遮住身體和尾鰭,然後緩慢運動,使獵物察覺不出獅子魚已逐漸迫近。另有人發現獅子魚利用胸鰭的下緣在藻牀上掃過,推斷可能是為了將棲身其中的甲殼類趕出來,以便大啖一番。
“石頭魚”或“石頭公” ,是除了獅子魚以外,體型與形態都長得像石頭的鮋科魚類之通稱。當它們棲息在岩礁或碎礁海牀上時,會模仿四周的環境顏色,一動也不動,許多種類在粗糙斑駁的體表上延長着許多須瓣,看起來和礁石殊無二致,使得掠食者與被掠食者都難以辨識。由於石頭魚的偽裝功夫一流,自信十足,因此潛水者即使用手去觸碰,它也頂多懶懶地遊開,然後在不遠處再度停棲不動。身體側扁的三棘高身鮋全身顏色還會隨環境變成白、綠、褐、紫紅等各種顏色,當它橫躺在海底時,就彷彿隱形似的,不易被發現。
毒鮋亞科的腫瘤毒鮋(又稱為玫瑰毒鮋),身上雖然沒有像其他石頭魚般的鬚鬚瓣瓣,但皮膚上有許多瘤狀突起,是刺毒魚類中毒性最強的種類之一。它的皮很厚,但因肉質鮮美,所以還是常常被捕捉到海鮮餐廳中以滿足老饕的口腹之慾。腫瘤毒鮋的體色和周遭環境相似,不容易被發覺,平時躲在隱蔽處,伺機獵食小魚。毒鮋和其他鮋科魚類主要不同處在於:其胸鰭沒有遊離的鰭條,體表皮膚則有毒腺。潛水者常不小心誤觸而中毒,所以要特別注意。

鮋科獅子魚

獅子魚可説是長得最“囂張”的魚了,它那色彩斑斕、張牙舞爪的模樣,活像京劇裏揹着大旗的花臉武生,神氣極了!其實,獅子魚就是鮋形目鮋科中蓑鮋亞科魚類的通稱。
獅子魚的防身之道:雖然獅子魚全身的硬棘都具有毒腺,少有其他魚類敢接近,不過腹部卻是它們的罩門,所以獅子魚在礁區移動時,絕對不敢把腹部離開礁石片刻,而當行進至洞穴上方時,還會做出頭向下、肚子向上的奇怪姿勢呢!
魔鬼蓑鮋頭上發達的硬棘與皮瓣,有防身作用 [1] 
參考資料
  • 1.    張素萍. 中國動物志[M]. 科學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