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體民歌

鎖定
中國藏族民歌形式之一。包括藏族原有的流行在甘肅、青海、四川等省藏區的“魯”、“卓”,流行在甘肅、青海和四川阿壩各藏區的“拉伊”,流行在雲南藏區的“擦拉”和西藏地區的“郭爾諧”的部分民歌。魯體民歌一般每首皆有數段,以三段為典型結構。每段少則二、三句,多則十數句,以二至五句最常見。每句音節一般相等,最多見的是七、八音節句。每首歌的段與段之間,段中相對的句子之間在設意、用詞及節奏停頓上都有對仗的關係。一般情況下前數段是比興,最後一段點出本意。迴環排比,反覆詠歎,思想內容漸次深化,感情色彩愈益濃釅,給人以情意雋永、其味無窮的感受。
中文名
魯體民歌
主要流行
西康及藏北高原等地
形    式
4句或8句的最常見
實    質
民歌
魯體民歌
魯體民歌主要流行在原西康及藏北高原等地。4句或8句的最常見,多的每首可達20多句。其中,一般説來,每句音節相等,曲調緩慢。用詞及節奏方面都有對應的關係。另外,通常均採用前兩句比喻,後兩句直陳的手法,例外的情況也有。
這種格律的詩歌,在敦煌發現的古藏文史料中有不少記錄,9世紀就很流行。在藏族文學作品中,這種格律受到普遍重視和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