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隱公觀魚處

鎖定
魯隱公觀魚台,位於魚台縣張黃鎮武台村西。是春秋時期棠邑治所,為魚台縣著名的古蹟名勝之一。公元前718年(春秋隱公五年),魯隱公在武棠亭觀魚。
中文名
魯隱公觀魚處
地理位置
魚台縣武台鄉武棠亭村前
所處時代
春秋
保護級別
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隱公觀魚處基本狀況

魯隱公觀魚台位於魚台縣張黃鎮武台村西。是春秋時期棠邑治所。公元前718年(春秋隱公五年),魯隱公在武棠亭觀魚。現遺址面積1.2公頃,南北長125米,東西寬96米,高3米。土層為黑花土、灰土、黑淤土。出土文物有鬲足、鼎腿及粗、細繩紋陶器片等。北部斷崖處,曾出土商代石器;西北部頂至1.5米處,曾挖出石匣墓,墓中有漢代陶器和漢畫像石。1985年4月17日,公佈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6月20日被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觀魚台遺址現仍高出地表2~3米。明崇禎年間 (1628~1644年) 在此立一石碑,正面鐫刻“魯隱公觀魚處”6個大字。碑陰刻記則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完成。兩朝同樹一碑稀世少見。舊為魚台八景之一。 [1] 

魯隱公觀魚處歷史典故

據記載,魯隱公不聽大臣的勸阻,執意到棠地(棠邑,今魚台縣)觀魚。有位名叫臧僖伯的大臣絮絮叨叨一堆的大道理,魯隱公一句“吾將略地焉”——我是去巡視邊疆,“遂往”。按説,巡視邊疆不是多大點兒事。但《春秋》《左傳》等史籍中卻對此頗有微詞:非禮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打魚是賤業,身為諸侯不理國家大事,卻跑去看熱鬧,不是正事兒,“非禮也”。
事實上,在東周時期諸侯中,魯隱公算是一位有作為的國君。他在位期間,制定了靈活務實的內政外交政策,使得國家富足,人民安寧。攝政的第二年,隱公就在棠邑與今徐州一帶的戎人簽訂盟約,三年後復來此處觀魚,這些皆有據可查。隱公觀魚事件在後世古籍中多有議論,歷來貶多於褒。但史家的褒貶往往角度不一,受時代影響,各有各的見地。作為一名多有建樹,且不貪君位,卻被太子弟弟懷疑、蒙冤被殺的國君,當地人民寧願相信,魯隱公遠足觀魚是為了考察民情、與戎結好,而不認為他是耽於享樂、單純的“遊山玩水”。因為,對魯隱公觀魚之事的刻意貶低,應該是始於那位弒兄的魯桓公。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