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道夫·施泰納

鎖定
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1861年2月27日-1925年3月30日),又譯斯坦納,是一位奧地利的哲學家、改革家、建築師和教育家,也是華德福教育的始創人。
中文名
魯道夫·施泰納
外文名
Rudolf Steiner
出生日期
1861年2月27日
逝世日期
1925年3月30日

魯道夫·施泰納人物經歷

魯道夫·施泰納出生於奧匈帝國克拉列維察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約翰·施泰納(Johann Steiner, 1829–1910)是鐵路公務員;母親名叫法蘭契絲卡·玻利爾(Franziska Steiner, 1834–1918)。妹妹李歐波蒂妮(Leopoldine, 1864–1927)是裁縫,與父母共住直到終老;弟弟古斯塔夫(Gustav, 1866–1941)甫出世便喪失聽覺。由於父親工作之故,全家須經常在下奧地利邦境內搬家。
施泰納就讀小學期間,便開始獨立自修,求取知識,尤其對幾何學感興趣。他自稱 16 歲那年已經閲讀德國大哲學家康德的之作品《純粹理性批判》。實用中學畢業後,施泰納獲得一筆獎學金足供資助他在維也納科技大學就讀四年(1879-1883)。大學期間,他攻讀中學數學與自然科學教育,同時到維也納大學旁聽哲學、文學和歷史相關的課程。由於獎學金的資助年限使得施泰納在1883年中斷學業。直到1891年他才在亨利希‧馮史坦(Heinrich von Stein)的指導下以論文《認知理論的基本問題》(Die Grundfrage der Erkenntnistheorie,後來增加此論文的內容後,由 Wahrheit und Wissenschaft 以《真理與學問》的書名出版)在羅斯托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21歲當學生的施泰納,大約1882年。
施泰納創立的人智學,帶有充滿靈智的世界觀,用人的本性、心靈感覺和獨立於感官的純思維與理論解釋生活,這種想法可溯及十九、二十世紀交替之際,歐洲人對神秘學的復興。這股神秘學運動可説滋養著施泰納,同時也讓施泰納的想法更具影響力。施泰納所開啓的“人智學”運動,影響所及不僅止於較為人知的(華德福教育),同時在藝術(優律思美(英語:Eurythmy)、人智學建築)、醫學(人智學醫學)和農業(生物動力農法/自然動力農法),甚至金融業都有痕跡。此外,施泰納潛心於科學,編輯了歌德的科學著作,並深受其影響。在“自由的哲學”(Die Philosophie der Freiheit,1894年)一書中轉而鑽研哲學;在他編輯的“文學期刊”中又探討文學。
1913年,在多納什城(Dornach)成立第一個哥德學園—一所文科學校。同時還在1919年創始華德福(Waldorf)學校運動,建立了許多為殘疾兒童、數學與科學研究、醫學、農業及為培養講演、音樂和戲劇方面人才的研究所。
施泰納到處講演、著述。作品有“歌德的世界觀”(Goethes Weltanschauung,1897年)、“神智學”(Theosophie,1904年)及自傳體的“我的生活道路”(Mein Lebensgang,1924年)。卒於瑞士多納什城。

魯道夫·施泰納個人作品

施泰納的作品共可分類為36冊、約6000份的演講稿與建築和藝術的文章。其中大部分的演講是速記員與聽眾共同寫成的,這些演講稿首先是由私人印行並刊登在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