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西細菌戰

鎖定
侵華日軍曾在1943年發動魯西細菌戰。致使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無人區”。
1943年夏季,魯西地區大旱。當年8月,魯西地區迎來了大雨,十幾天的大雨,讓魯西境內的衞河、漳河、滏陽河、滹沱河等河流水位暴漲。就在這個時候,駐紮在臨清的日軍決堤放水,洪水淹沒了村莊和農田。令人費解的是,洪水所到之處,瘟疫橫行。霍亂,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得病的人上吐下瀉,幾個小時內就會不治而亡。許多村莊一夜之間就會死亡上百人,屍橫遍野。“早死有人埋、晚死無人抬”的悲慘景象在魯西地區上演。這就是日軍發動的代號為“昭和十八秋魯西作戰”的魯西細菌戰!
名    稱
魯西細菌戰
地    點
魯西地區
參戰方
日軍
發生時間
1943年

目錄

魯西細菌戰簡介

一手發動魯西細菌戰的罪魁禍首就是臭名昭著的岡村寧次、石井四郎,直接指揮者為細川忠康。日軍用飛機將霍亂菌撒向衞河流域,然後掘堤傳播。魯西細菌戰是日軍高層的核心機密,知情者並不多,日軍投降時,又極力銷贓滅跡,因此,這個驚天黑幕一直掩蓋了半個多世紀。

魯西細菌戰戰役影響

據日本軍方秘密統計,該霍亂瘟疫波及魯西地區24個縣,中國平民死亡42.7萬餘人,再加上其他地區的間接受害者,死亡同胞不計其數。
另據《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資料選編》記載:“魯西北……出現了大面積的災荒,冠縣、堂邑公路兩側、馬頰河兩岸約1500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了涉及莘縣、冠縣、聊城、堂邑4個縣10餘個區1000多個村莊的40萬人口死亡的‘無人區’。”
日軍實施慘無人道的魯西細菌戰,是見不得人的卑鄙行為,違背國際公約和人道主義。所以,在發動細菌戰之前,就制定了嚴密的保密制度。日軍規定,部隊一律稱代號,違者“嚴懲不貸”;細菌製造、作戰活動均打着衞生防疫的幌子,作戰計劃、命令和彙報統統使用“隱詞”、反語;對配合執行作戰的海陸空軍官兵也嚴加保密,除少數高層人員外,其餘官兵包括具體操作人員均不知自己所為。
1943年8月21日,石井四郎在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召開的會議上,曾經作了關於“華北防疫強化對策”的報告。石井四郎在報告中説,因北京、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發生了虎列拉(霍亂),應禁止在上述區域乘車、乘船,這些地區的果物蔬菜也禁止外運。崔維志認為,這份報告使用的是隱詞,發生虎列拉就是實施魯西細菌戰,禁止通行的區域即是實施魯西細菌戰可能蔓延的區域。
日軍戰敗後,銷燬殺人器具、罪證,攜帶相關資料率先潛回日本。1945年8月15日,具體實施魯西細菌戰的日軍第五十九師團在朝鮮向蘇聯紅軍投降。實施魯西細菌戰時任關東軍七三一部隊軍醫部部長的川島清在審判中,也交代了這一罪行。1953年至1955年,在我國關押的參與魯西細菌戰的一些日軍上層和具體實施者也陸續交代了發動魯西細菌戰的滔天罪行。
日軍戰俘林茂美交代説,“昭和十八秋魯西作戰”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和日軍細菌戰最高權威石井四郎親自指揮。實施作戰的是十二軍第五十九師團,由師團長細川忠康具體部署。林茂美還供述:“第五十九師團防疫給水班,於1943年8月至9月間,在山東省館陶、南館陶、臨清等地散佈過一次霍亂菌。當時散佈在衞河,再把河堤掘開,使水流入各地,以便迅速蔓延……細菌是我交給第四十四大隊軍醫中尉柿添忍,再派人散佈的。”
日軍戰俘菊池義邦也交代:“我作為第一一一大隊機關槍分隊長參加了此次行動,幫助日本帝國主義軍隊實施了最為野蠻的細菌戰,現承認這一罪行,並表示認罪。” [1] 
邱縣絕大部分村莊涉及霍亂病,如新井頭400户人家因病餓感染霍亂而死400人,儒林等3村10天內病死370人,有的户幾天內死絕,先死的還有人埋葬,後死者陳屍家裏、户外,任其腐爛,無人埋葬。據2007年2月邱縣抗戰課題組《抗戰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認真調查統計,全縣因霍亂死亡15201人。由於年代久遠,入户統計難免有遺漏,因此,實際死亡人數比統計數字還要大,有待進一步發現線索,查漏補缺,還原歷史真實。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