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畫(魯派內畫)

鎖定
內畫(魯派內畫),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魯派內畫的聚集地是淄博博山,其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是由山東博山籍的內畫藝術師畢榮九從北京帶入。魯派內畫的特色是能夠利用瓷器上用的釉彩在鼻煙壺的內壁上作畫,然後烘燒形成內畫鼻煙壺的瓷釉畫,即使盛水畫面也毫不受損。魯派內畫的代表作品有《百子圖》《百壽圖》等,其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構圖飽滿、層次分明、人物生動傳神、動物栩栩如生、工藝技法具有特色。 [1] 
2014年11月11日,內畫(魯派內畫)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15。 [2] 
中文名
內畫(魯派內畫)
申報地區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遺產級別
國家級
批准時間
2014年
遺產編號
Ⅶ-15

內畫(魯派內畫)歷史淵源

魯派內畫技藝最初由北京傳入。清光緒年間,博山協順莊的王鳳誥在去北京做生意,得知京城藝人周樂元熟稔內畫技藝,便多次拜會周樂元,希望可以窺知內畫藝術的技法。有一次,王風誥看到了繪製內畫的鈎形竹筆,瞭解到了內畫的奧妙。於是,他返回博山閉門學藝,反覆摸索內畫繪製技藝,逐步掌握了內畫的一些初步技法,但由於自身不善繪畫,所以他並沒有在內畫藝術上有大的建樹。清代光緒十六年(1890年),博山畫師畢榮九從王鳳誥那裏學得內畫技藝,他和當地的孫坦普、薛向都等畫師經過細心鑽研,反覆琢磨,終於熟練地掌握了內畫技術。畫師們結合博山地方藝術尤其是陶瓷藝術的特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由此奠定了魯派內畫(博山內畫)藝術的基礎。
在發展的過程中,博山內畫幾經起落。從清末到抗戰前,魯派內畫經歷了其發展的第一個興盛時期。抗戰時期,藝人四散,內畫藝術一度中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博山當地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下,老藝人張文堂、薛京萬重整舊業,魯派內畫迎來第二個興盛時期。“文化大革命”期間,內畫工藝被嚴重政治標籤化,藝術性受到損害,市場也比較蕭條。改革開放後,內畫獲得較快發展,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李克昌、張廣慶、孫即傑、文向君等內畫大師的引領下,魯派內畫進入第三個興盛期。 [3] 

內畫(魯派內畫)文化特徵

魯派內畫作為傳統的地方工藝,其傳統性的藝術特色與精髓概括下來主要體現在“釉”“融”“貴”“滿”“妙”五個字上。“釉”是指內畫所用的顏料為瓷器上所用的釉彩,利用釉彩在內畫壺的壺壁上作畫,經過高温烤花固定,克服了內畫遇水褪色的弱點,使內畫產品更易於收藏和使用;“融”是指魯派內畫鼻煙壺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身,把博山琉璃的工藝技法與國畫、油畫等藝術手法融於一體,在構圖時還要考慮與壺坯輪廓、材質、色彩等的關係,合理地將內畫與內書安置於其中;“貴”是指色料名貴,種類繁多。博山地區盛產琉璃,種類多樣,各種色料多達數百種,其中不乏名貴品種,比如映青(水晶料着色的藍色琉璃)、金紅(以赤金為着色料的琉璃)、鋪絲(用琉璃料抽絲排成平面)、琺琅、雞肝石等,用這些色料製成的內畫鼻煙壺比較精美,並且體現出魯派內畫藝術的獨特性;“滿”是指畫面構圖飽滿,線條流暢。1958年,薛京萬發明了內畫毛筆,使內畫的線條更加靈活、纖細,增強了內畫藝術的表現能力,這也是內畫題材轉變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內畫毛筆得到普及後,魯派內畫開始轉為繪製場面更加宏大的作品,將眾多人物集中於一壺之內,如李克昌的《洛陽興殿圖》、文向君的《百美圖》、孫即傑的《百子圖》等,畫面人物刻畫細微,動物栩栩如生;“妙”是指作者“寓情於景”,將自己的真實情感和對傳統文化的體悟與現代的審美情趣相結合,抒發於作品當中,賦予作品深沉渾厚、雋永含蓄的神韻意境。 [4]  [3] 

內畫(魯派內畫)製作工序

魯派內畫的製作主要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選料,必須選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質,經過磨製或熔鍊吹制而成。其次是制胎,用鑽石粉磨具先在壺口中心打豎眼,再向四周逐步擴展,直至內壁勻細適度為止。最後是壺內書畫,根據壺形設計圖案,用勾筆直接在壺內勾好線條,西洋畫則用淡赭色起稿。着色時應手法利落,一氣呵成,避免厚薄不勻或漫浸外溢。 [5] 

內畫(魯派內畫)題材作品

魯派內畫的內容最先是簡單的裝飾圖案,後來隨着技藝的發展慢慢地向國畫借鑑,逐步發展到山水、人物、花鳥、歷史故事、神話傳説等題材,並進一步模仿傳統名畫,同時加上了題款、印章,使內畫作品日臻完美,主要有《水滸一百零八將》《清明上河圖》《紅樓夢》《洛陽興殿圖》《百子圖》《百壽圖》《百美圖》《百鶴圖》《百蝶圖》《泰山雄姿》等。 [1] 

內畫(魯派內畫)傳承保護

內畫(魯派內畫)傳承價值

魯派內畫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古老稀有的傳統民間手工技藝,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魯派內畫在題材、工藝、構圖、地域特色上都有較高的美學及欣賞價值。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魯派內畫吸收凝練了博山當地的民俗風情和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其所表現的藝術形式也充分反映了博山當地的人文風情,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功能;對從事傳統手工藝研究的工作者而言,魯派內畫特有的活態流變性可以作為歷史資料而起到獨特的科研功能。 [4] 

內畫(魯派內畫)傳承狀況

傳統產品市場萎縮
隨着社會進程的發展,內畫產品的實用性逐漸減弱,很多器形因不再具有實用性而逐漸脱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流通性逐漸降低,使內畫市場逐漸萎縮。同時,一些商家用感光材料大批量複製內畫圖案,導致內畫市場產品以次充好,良莠不齊,擾亂了市場秩序。 [4] 
人才結構不合理
博山地區擁有數十名國家級、省級內畫藝術大師,但年齡普遍偏大,其繼承人大都安於現狀,把內畫技藝當作謀生的手段,很難趕超師輩們的藝術成就。因內畫的學習時間過長,技法難度大不易於掌握,使有意願接觸該行業的新人越來越少,整個內畫行業面臨着青黃不接的局面。 [4] 
品牌建設落後
博山美術琉璃廠解體後,部分內畫藝人迫於經濟壓力改行從事別項工作,部分藝人成立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獨立經營,呈零散分佈的狀態,相互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加之沒有龍頭企業的帶領,難以應對複雜多變的現代化消費市場。 [4] 

內畫(魯派內畫)傳承人物

張路華,1978年出生于山東淄博,魯派內畫代表性傳承人、文化部恭王府中國傳統內畫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內畫藝術大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張廣慶內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張路華自幼受父親張廣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薰陶開始學習繪畫,14歲進入內畫藝術研究院學習內畫,傳承了中國內畫傳統的操作模式和藝術形式,成年後利用進入中國高等藝術學府系統學習藝術理論的機會,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由民間走入文人化。 [6] 

內畫(魯派內畫)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張廣慶內畫藝術研究院獲得“內畫(魯派內畫)”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內畫(魯派內畫)項目保護單位張廣慶內畫藝術研究院評估合格 [13] 

內畫(魯派內畫)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5年,魯派內畫作品《八部天龍》獲得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及工藝美術博覽會銀獎。 [5] 
2006年,魯派內畫作品《東坡禮佛》獲得第七屆中國美術大師作品及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 [5] 
2008年,魯派內畫作品《姜子牙岐山封神》在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中獲得2008年“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民心》獲得首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內畫藝術委員會精品展金獎;《楚辭九歌》獲得淄博市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5] 
2009年,魯派內畫作品《維摩請經變圖》獲得山東省陶瓷琉璃創新設計大獎賽金獎;作品《嚴冬過盡綻春蕾》獲得“好客山東″標緻品牌精品展金獎。 [5] 
重要展覽
2016年10月1日,魯派內畫在“方寸之間·大千世界”——傳統內畫製作技藝精品展中進行了展覽。 [8] 
2019年,魯派內畫在2019北京世園會“山東省日”活動開幕式中展出;同年4月,魯派內畫在山東省糖酒商品交易會中展出;同年7月,魯派內畫在70年山東成就展中展出。 [9-11] 
2020年9月,魯派內畫在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中進行了展覽。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