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提菲

鎖定
魯提菲 (1366~1465) ,維吾爾族詩人。原名艾拜都拉,魯提菲是他的筆名﹐意為“得到真主恩惠的人”。多數學者推斷他出生於喀什噶爾。青年時代曾求學於撒馬爾罕﹐後移居於霍拉桑汗國首府亦魯(今阿富汗斯坦赫拉特)﹐在那兒從事著述﹑教學﹐度過了大半生。他撰寫了20多部著作﹐包括文學﹑歷史﹑哲學等各個方面﹔並以詩歌形式將波斯著名史學家阿里‧亞茲迪的《凱旋記》譯成維吾爾文。其著作流傳的僅有兩部﹐一是包括300餘首抒情詩的《魯提菲集》﹔一是長篇敍事詩《古麗和諾魯茲》。 [1] 
中文名
艾拜都拉
外文名
Lutfi
別    名
魯提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維吾爾族
出生日期
1366年
逝世日期
1465年
職    業
詩人,作家
主要成就
被譽為“維吾爾語言的泰斗”
當時文壇上著名的“雙語詩人”之一
出生地
喀什噶爾
信    仰
伊斯蘭教
代表作品
《凱旋記》,《古麗和諾魯茲》;《魯提菲集》﹔
筆    名
魯提菲

魯提菲成就及榮譽

魯提菲是當時文壇上著名的“雙語詩人”之一。他的波斯語詩作﹐據稱可與薩迪﹑哈菲茲等名家的詩篇媲美。他的維吾爾語詩作﹐在他生前即已結集成冊﹐在使用突厥語的各族人民中廣為流傳﹐並曾被之管絃﹐眾口傳唱﹐對後來維吾爾﹑烏茲別克﹑阿塞拜疆等民族的文學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魯提菲繼承了前代維吾爾語言文學的優良傳統﹐並從波斯阿拉伯文化中﹐特別是從民間語言文學中汲取了豐富的滋養﹐其詩作無論從思想境界﹑表達手段﹑語言技巧各個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對提高維吾爾文學語言的地位﹐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當時﹐他即被譽為“維吾爾語言的泰斗”。
魯提菲的抒情詩﹐絕大部分是格則勒體﹐約存280餘首。內容以愛情為主﹐芳草美人﹐深有寄託。他所塑造的一個個耀人眼目的形像﹐激發起人們對美好事物﹑對理想﹑光明的追求和嚮往。在抒發自己漫漫長路﹑上下求索的急切﹑愁苦心情時﹐又是那麼火熱﹐那麼真誠。纏綿而不悱惻﹐痛苦而不絕望。召喚人們不去幻想虛無縹緲的來世﹐而去積極追求人生的真善美。這一點在蘇菲派的遁世主義思潮彌温於精神世界的中世紀﹐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

魯提菲個人作品

敍事長詩《古麗和諾魯茲》﹐長達4200餘行﹐是以民間傳説為素材創作而成的。講述的是納沃夏德王子諾魯茲和法爾哈爾公主古麗的悲歡離合故事。這部長詩﹐雖然以愛情為題材﹐卻表達了詩人的人生態度和政治抱負。它熱情地歌頌了正直善良﹑英勇無畏﹑互助友愛﹑忠於愛情等美好品德﹔鞭笞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暴虐和蘇菲派修道士的偽善狡詐。隨著故事的展開﹐主人公曆盡千險萬難﹐光明終於戰勝了黑暗﹐正義終於戰勝了邪惡﹐和平終於取代了戰亂﹐敵國言歸於好﹐情人破鏡重圓。世界上充滿了幸福歡樂。這充分反映了作者嚮往國家統一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政治理想。這在戰亂頻仍﹑人民顛沛流離的霍拉桑汗國時代﹐是完全合乎人民羣眾的願望的。

魯提菲作品風格

魯提菲的詩作﹐人物形像鮮明生動﹐辭藻和修辭手段極為豐富﹐表達手法新奇﹐語言接近當時的口語﹐生動優美﹐活潑流利﹐獨具一格﹐對維吾爾古代文學語言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影響。
參考資料
  • 1.    管守新等編著,新疆 喀什風物誌,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10,第1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