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之裕

鎖定
魯之裕(1665-1746),字亮儕,號塵花軒主人,書齋又號趣陶園、語石山房等。 [2]  太湖縣人,清康熙年間人,生於父親雲南任內,童年時在老家太湖讀書,工書法、善騎射: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授內閣中書,出任河南確山縣令和清河道、直隸布政司參政等職。後特選江西贛州府知府,户部貴州司員外郎,升湖北安襄鄖道、署按察使。 [2]  為官數十年,在興修水利、發展生產、革除舊習等方面多有建樹。著有《長蘆鹽志》、《下荊南志》、《式馨堂詩文集》等書,皆行於世。享年81歲。 [1] 
全    名
魯之裕
亮儕
塵花軒主人
所處時代
清康熙年間
出生日期
1665年
逝世日期
1746年
主要成就
《長蘆鹽志》、《下荊南志》、《式馨堂詩文集》等
本    名
魯之裕

魯之裕人物簡介

魯之裕,生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卒於清乾隆一年(1746年),字亮儕,號塵花軒主人,書齋又號趣陶園、語石山房等。其父魯啓昌於康熙年間出任雲南永順鎮總兵,當時正值清廷與三藩會盟,魯之裕七歲時,曾作為質子前往雲南吳王府中。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魯之裕中舉,雍正五年(1728年)考取內閣中書,出宰河南,歷知南陽等五縣事。後特選江西贛州府知府,户部貴州司員外郎,升湖北安襄鄖道、署按察使。乾隆四年(1739年)升任直隸清河道、署布政使。任職期間多有政績,尤精水利,浚畿南河道七百餘里。乾隆七年(1742年)魯之裕偕家人到湖北江夏定居,頤養天年。 [2] 

魯之裕代表作品

主要著作有《式馨堂集》、《經史提綱》、《長蘆鹽法志》、《明詩鈔》、《詩古文》、《書法彀》、《救荒一得》、《蜕窩集》等詩古文及纂輯經史源流諸書共二百餘卷。詩別集《趣陶園集》見採於《皇朝經世文編》。魯之裕曾在河南總督田文鏡手下任職,田為人處事很嚴苛,屬下都很畏懼他。一次,田文鏡派魯之裕去收繳中牟縣李知縣的官印,並代理中牟縣知縣。魯之裕扮成普通百姓騎着驢子進入中牟縣境,探察實情。當聽到很多百姓説現在的縣官很賢明,不忍其離去後,魯之裕當即決定不接受知縣的官印,斗膽推掉了中牟知縣一職。魯之裕離開中牟縣城時,全縣士紳百姓都燒香送他。清代著名作家袁枚《魯亮儕逸事記》記述了魯之裕事蹟。 [2]  清光緒《襄陽府志》還收錄了清魯之裕的《重修米南宮祠碑記》。 [3] 

魯之裕人物生平

魯之裕曾在河南總督田文鏡手下任職,田為人處事很嚴苛,屬下都很畏懼他。一次,田文鏡派魯之裕去收繳中牟縣李知縣的官印,並代理中牟縣知縣。魯之裕扮成普通百姓騎着驢子進入中牟縣境,探察實情。當聽到很多百姓説現在的縣官很賢明,不忍其離去後,魯之裕當即決定不接受知縣的官印,斗膽推掉了中牟知縣一職。魯之裕離開中牟縣城時,全縣士紳百姓都燒香送他。 [2] 
魯遇事敢為,不惜榮譽:時河南督撫田文鏡委他出任中牟縣令,前去接任時,道旁數百人攔路告訴魯,説該縣李令為官清廉,不能卸職。魯入縣境查明情況後,得知李令系雲南人,別母遊京師十年,得中牟縣令,因借俸迎母至任上,被彈劾。魯知其冤,拒不受印,並拍案發誓説:“大丈夫不能做使人背冤之事!”遂快馬返回。督撫厲聲問他:“你為何返回?”魯取下頭上的珊瑚帽子,大聲回答説:“我是一個貧寒出身的人,來河南求得一縣今,當然歡喜。但我到中牟後,士民都留戀李令,説他賢良,不讓他走,何況李令被劾是冤,因此未能受印。假如您知道這種情況,我為了沽名釣譽空手回來,這是我的罪過;倘使您不知道這些派我去,我回來如實向您稟報,請您指示,則不辜負您愛才之心。如果您認為沒有什麼哀憐,我再去接任也不遲,何敢違抗您的命令呢?”説罷起身欲辭。田督喊他回來,親手將珊瑚帽重新給他戴上,並説:“這帽子還該你戴,不是你,我幾乎害了忠良,你真是個奇男子。”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曾撰文敍其事,讚揚魯之裕是奇男子、偉丈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