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魚蝨

(魚蝨屬節肢動物門動物)

鎖定
魚蝨別名魚鱉、魚寄生、魚怪, [5]  是浪飄水蝨科動物。全體乳白色呈長卵形,闊而扁,雌者長達30毫米,闊約15毫米,雄者較小,長4-10毫米,寬1-6毫米。頭部複眼長卵形,黑色,有短觸鬚2對,頭下方有顎1對,小顎2對。胸部共7節,胸肢7對。腹部萎縮成尾狀,分5節,鰓足5對,成葉狀,在尾節下方。 [6-7] 
魚蝨於世界各地皆有分佈,主要生存於温帶淡水水域中,但亦有一些種類可生存於鹹水或半鹹水水域。 [8]  魚蝨善游泳,但有許多種類往往以翻筋斗的方式在水中前進。鯉魚、草魚、吳郭魚、鰻魚等淡水魚類常發生感染。魚蝨不分宿主種別,各種淡水魚皆可被寄生,多半寄生於血液循環充足的區域,如魚鰭基部,嘴周圍,用盤狀的刺吸口器取食血液和黏液,以吸盤牢固地吸附在宿主皮膚上。當飽食血液後常會離開魚體,躲於環境,再附着另一尾魚,故具更換宿主能力。雌蟲受精後,離開宿主於水生植物、石塊等產下100-300個具點黏液狀的卵,排列呈長列狀。 [9] 
魚蝨首載於《四川中藥志》。據有關研究,魚蝨子含黑色素、磷酸鈣、蛋白質等。並有一定的止痛作用。 [10]  魚蝨的腹面有許多倒刺,似把釘般地吸附魚體上,在魚體上不斷爬動,並以其腹面倒刺、口刺、大顆, 刺傷、撕破魚體所寄生部位,分泌毒汁,使魚體消瘦。由於魚蝨吸食魚血,引起魚貧血,體表皮膚有許多傷口,促使魚體感染微生物,從而造成魚類死亡。 [11] 
中文名
魚蝨 [1] 
體    色
灰綠色 [1] 
體    長
3-4 mm [1] 
繁殖旺季
4月至8月 [1] 
生活方式
寄生生活 [2] 

魚蝨主要特徵

魚蝨的腹面有許多倒刺,能用來在魚體上不斷爬行,刺死魚體,吸吮魚血,引起魚種大批死亡。在温暖的南方(水温16-30℃),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長江流域一帶,每年6-8月為流行盛期。魚蝨對寄主年齡無嚴格的選擇性,對大魚主要是妨礙生長,一般不引起死亡,但對魚種危害很大,少量寄生就能引起死亡。 [2] 

魚蝨生活史

成熟的雌性魚蝨會在魚缸的玻璃面或岩石等處產卵。此時卵的大小約為0.4mm×0.25mm大小,一次可以產30-200個蟲卵,蟲卵被膠狀物質包裹着產於對象物上。 [3] 
魚蝨的成長受水温影響。魚蝨發育的適宜水温一般是15-30℃,在這一温度範圍內水温越高成長速度越快。比如從孵化天數來看,水温在28-30℃時大約需要10.7天,而水温16-17℃時則需要44天。 [3] 
一般在11月前後產出的蟲卵由於水温低於發育適宜水温,孵化會在來年4月前後,這時魚蝨以卵的形式來越冬。孵化出的仔蟲為了吸附魚體而在水中游動。當魚蝨在魚體上寄生後就開始反覆脱皮直至成長為成蟲。 [3] 

魚蝨流行情況

魚蝨種類很多,主要寄生於海水和鹹淡水魚類,淡水中種類較少。宿主包括梭、鱸、鯛、鮃和羅非魚等,感染率15%-100%。流行季節5-10月、水温25-30℃最為嚴重。 [4] 

魚蝨防治方法

1.全池遍灑25%粉劑敵百蟲(1-2 ppm),或90%晶體敵百蟲(0.25-0.5 ppm)。 [2] 
2.每畝用10-15kg楓楊樹枝葉或樟樹葉,紮成7~8捆,沒泡在食場周圍。 [2] 
3.每畝各用10-12.5kg馬尾松、苦棟樹皮切碎混合煎汁,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潑2-3次。 [2] 
4.每畝用蘺根40-50根,分紮成7~9捆浸入魚池周圍。 [2] 
參考資料
  • 1.    張紹華.觀賞魚養殖問答.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06:第173頁
  • 2.    趙乃剛,沈菊人.實用養魚技術400問.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1:第146頁
  • 3.    (日)吉田信行.金魚飼養大全.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08:第138-139頁
  • 4.    全國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網絡委員會,俞開康.海水魚蝦疾病防治彩色圖説.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02:第23頁
  • 5.    孔慶洛編,海洋藥物民間應用,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07,第68頁
  • 6.    孔慶洛編,海洋藥物民間應用,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07,第68頁
  • 7.    孔慶洛編,海洋藥物民間應用,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07,第69頁
  • 8.    魚蝨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7-01]
  • 9.    魚蝨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7-01]
  • 10.    孔慶洛編,海洋藥物民間應用,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07,第69頁
  • 11.    魚蝨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7-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