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魚獵龍

鎖定
魚獵龍是一種發現於老撾的大型棘龍類,體長估計能達到10米,體重可達2.4噸。魚獵龍屬下目前只有一種,即模式種老撾魚獵龍。與大多數棘龍類相似,魚獵龍的標本質量也比較一般,僅有牙齒,一些椎體和腰帶骨骼,因此對於魚獵龍的生態復原大多數情況下還需要依賴它的親戚們,如重爪龍和似鱷龍。
中文名
魚獵龍
拉丁名
Ichthyovenator [7] 
模式種
老撾魚獵龍(Ichthyovenatorlaosensis
分類位置
巨齒龍超科,棘龍類,棘龍亞科
產    地
老撾,沙灣拿吉盆地
時    代
早白堊世,阿普特期,距今約1億2500萬年至1億1300萬年
地    層
上砂岩組(Grès supérieurs Formation)
命名人
羅南.艾倫等人(RonanAllain et al.

魚獵龍命名由來

魚獵龍的屬名是“ichthos”和“venator”的合成詞,意為捕魚的獵人。種名主要強調它的發現地老撾。

魚獵龍基本信息

魚獵龍的目前僅有一件正式發表的標本,即正型標本MDS BK10-01 至 15,保存了背椎,最後一節背椎的神經棘,第1和第2節尾椎,5節關聯着的不完整的薦椎,腸骨,右側恥骨,坐骨和一節比較靠後的背椎肋。
除此之外羅南.艾倫等人在2014年的北美古脊椎動物年會上還發表過一篇會議摘要,裏面寫道在正型標本的發現地點他們又發現了另一隻魚獵龍的部分關聯的骨骼,包含3顆牙齒,左側恥骨和很多節脊椎骨,其中包含了完整保存的關聯的頸椎。裏面的一些標本在後續的研究中與其它棘龍類的物種進行比較,發現它們與斯基瑪薩龍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魚獵龍具有以下自近裔特徵組合:背部具有帆,且在背帆存在一個明顯的缺口。倒數第二節背椎的神經棘背腹向高度是椎體前後向長度的4.1倍,且神經棘的前緣具有一個手指狀突起。第三節和第四節薦椎神經棘的側視為扇形。第一節尾椎的椎弓橫突的背視輪廓為“S”形。第一節尾椎前關節突的骨質板與椎弓橫突間形成一個很深的陷窩。腸骨體前後向延長,腸骨與恥骨的長度比大於大多數的絕大多數獸腳類恐龍。後部的肋骨與胸骨相關節,恥骨近端同時具有恥骨凹和閉孔凹。坐骨近端的前緣具有一個發達的骨質板,並有一個非常大的開孔。坐骨骨幹內外側向壓扁 [1] 

魚獵龍系統發育位置

魚獵龍定種文獻的系統發育分析支持魚獵龍屬於重爪龍亞科,但是近期的棘龍類系統發育分析幾乎都支持魚獵龍是棘龍亞科的成員 [2-4] 
魚獵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魚獵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魚獵龍食性與棲息地

魚獵龍沒有完整的頭骨保存,也沒有前肢和後肢,對於它的生態復原只能依據其它棘龍類的成員進行推測。一般認為棘龍類都會有狹長的吻部以及發達的前肢和巨大化的拇指爪。魚獵龍的主食應該也是魚類,同時參考其它棘龍類的食譜,它可能也會捕食小型植食性恐龍甚至翼龍,或是進食它們的屍體。魚獵龍的腸骨相對於恥骨和坐骨有所加長,這一點與棘龍有些相似。同時,魚獵龍的尾椎具有較發達的神經棘,因此可能像棘龍一樣具有類似於蠑螈那樣的大尾巴用於在水中推進身體前進。綜上所述,魚獵龍可能像棘龍一樣是水性很好的恐龍 [5]  。同時,通過研究魚獵龍和棘龍這樣保存較好的棘龍亞科不難發現,棘龍亞科似乎比重爪龍亞科更適合水中生活。魚獵龍的標本質量與棘龍2014年新報道的標本依然有很大的差距,無法開展諸如重心估計,流體力學分析這樣非常定量化的研究。同時魚獵龍的化石缺少前肢和後肢,古生物學家依然不知道它的體態。古生物藝術復原雖然是基於科學的,但是真相往往依賴更完整的標本和更定量的研究。依據殘缺的標本和簡單的相關性做出的推論很有可能是不正確的。棘龍的“科學復原”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

魚獵龍古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

發現魚獵龍的地區還發現過蜥腳類,禽龍類和新角龍類的恐龍,同時還發現過其它獸腳類恐龍的足跡。同一地層還發現過輻鰭魚類的化石,它們很有可能是魚獵龍的食物來源。魚獵龍的食魚性也有利於自己與其它獸腳類恐龍發生生態位分化。
依據目前棘龍類的化石記錄,棘龍類在歐洲,非洲,南美洲和亞洲都有發現。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棘龍類起源於泛大陸裂解之後的某個時間節點,隨後擴散到南方大陸和北方大陸,並通過不同大陸之間存在的物種的交流形成了白堊紀時期的分佈格局 [6]  。考慮到棘龍類普遍具有較好的水性,這種解釋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而另外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棘龍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侏羅世或晚侏羅世最早的時候,並在泛大陸完全分裂之前就已擴散至全球各地,隨後由於泛大陸的分裂,不同的種類被留在了不同的地區。在泛大陸分裂以後,不同地區的棘龍類存在一定程度的擴散與交流。依據目前的貝葉斯末端定年計算,棘龍類的最近共同祖先起源於1億4700萬年前,因此第二種解釋並沒有得到驗證。但末端定年法的結果會受到末端物種抽樣的影響,若有更古老的棘龍類化石發現,棘龍類的最近共同祖先的年代可能會被推到更古老的時期,比如在泛大陸裂解之前。因此對於棘龍類如何擴散至全球的問題,目前還無法下定論。
參考資料
  • 1.    Allain R, Xaisanavong T, Richir P, et al. The first definitive Asian spin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Laos[J]. Naturwissenschaften, 2012, 99(5): 369-377.
  • 2.    Barker C T, Hone D W E, Naish D, et al. New spinosaurids from the Wessex Formation (Early Cretaceous, UK) and the European origins of Spinosauridae[J]. Scientific reports, 2021, 11(1): 1-15.
  • 3.    Mateus O, Estraviz-López D. A new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Barremian) of Cabo Espichel, Portugal: Implications for spinosaurid evolution[J]. PloS one, 2022, 17(2): e0262614.
  • 4.    Arden T M S, Klein C G, Zouhri S, et al. Aquatic adaptation in the skull of carnivorous dinosaurs (Theropoda: Spinosauridae) and the evolution of aquatic habits in spinosaurids[J]. Cretaceous Research, 2019, 93: 275-284.
  • 5.    Ibrahim N, Sereno P C, Dal Sasso C, et al. Semiaquatic adaptations in a giant predatory dinosaur[J]. Science, 2014, 345(6204): 1613-1616.
  • 6.    Brusatte S L, Benson R B J, Xu X. The evolution of large-bodied theropod dinosaurs during the Mesozoic in Asia[J]. 2010.
  • 7.    Ichthyovenator  .Deepb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