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魑魅魍魎

(漢語成語)

鎖定
魑魅魍魎(拼音:chī mèi wǎng liǎ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 [1] 
魑魅魍魎指傳説中山川間害人的鬼怪,也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多用於書面語。 [4] 
中文名
魑魅魍魎
拼    音
chī mèi wǎng liǎng
近義詞
牛鬼蛇神、牛頭馬面
反義詞
志士仁人麟鳳龜龍
注音字母
ㄔ ㄇㄟˋ ㄨㄤˇ ㄌㄧㄤˇ
出    處
左傳·宣公三年》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主語、賓語、定語

魑魅魍魎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故民人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體。”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魑魅魍魎”。 [1] 

魑魅魍魎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自周平王東遷以來,周天子名義上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實際上已逐漸失去控制各個諸侯國的能力。在這個時候,南方的楚國逐漸強大了起來,特別是到了楚莊王時,楚國就產生了侵吞中原、取代周王朝的野心。 [2]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帶領大軍去攻打陸渾的戎人(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散居於今河南嵩縣及伊川縣境),來到了東周王朝的都城王城(今河南洛陽市)城下,在那裏炫耀武力,閲兵示威。周定王知道後,趕忙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見了王孫滿就問起周王宮裏藏着的九鼎是個什麼樣子,其大小輕重如何。 [2] 
九鼎是周王朝最高權力的象徵。王孫滿心裏明白,楚莊王特意問鼎,顯然是藐視周王朝,並有取而代之的野心。於是他機智而又含蓄地説:“鼎的大小輕重取決於德,而不在鼎本身。從前夏朝有德的時候,把遠方的東西畫成圖像,讓天下的長官進貢青銅,用來鑄造鼎並且把圖像鑄在鼎上。這樣萬物都具備在鼎上了,也可以讓百姓認識神物和惡物。所以百姓進入山林川澤,就不會碰上不利於自己的東西,就不怕出什麼事,魑魅魍魎這些鬼怪也不會遇到,因此能使上下和諧,受到天下的保佑。成王將鼎固定在王城,占卜的結果是傳世三十年代,享國七百年,這是上天的命令。周朝的德行雖然衰減,但天命並沒有改變,所以,鼎的輕重是不能詢問的。” [2] 

魑魅魍魎成語寓意

民間傳説中的魑魅魍魎誰都未曾見過,但是現實生活中的“魑魅魍魎”卻無處不在,大到漢奸賣國賊,小到偷雞摸狗的小人,都是影響國家和社會安寧的蛀蟲。為了衞護正義而制定出的法律和法規,在確保了國家和社會安寧的同時,也讓生活中的“魑魅魍魎”無處遁形。當人們在遭受“魑魅魍魎”的不法侵害時,應該勇敢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 

魑魅魍魎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魑魅魍魎”指傳説中山川間害人的鬼怪,也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多用於書面語。 [4] 
  • 運用示例
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藜蔡糧莠,化為善草;魑魅魍魎,更成虎士。” [2]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故民入川澤山林,魑魅魍魎莫能逢之,不覺灑然擊節曰:‘此《山海經》所由作乎!’” [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七回:“滿山多豺狼虎蟲,遍地有魑魅魍魎。” [2]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三回:“雖説轟轟烈烈,原不寂寞,但只是把一個累代家有藏書、門無雜賓之家,弄成魑魅魍魎塞門填户,牛溲馬勃兼收幷蓄了。” [2] 

魑魅魍魎拓展閲讀

傳説,黃帝蚩尤大戰於逐鹿,蚩尤長得奇形怪狀,人身牛蹄,四目六首;頭上還長着角,耳朵邊毛髮直豎。蚩尤的弟兄們也都是銅頭鐵額,獸身人語。他手下還有魑、魅、魍、魎等妖魔鬼怪。據説魑魅是人臉獸身,長着四隻腳;魍魎棲則像三歲小娃的樣子,通身黑裏透紅,長耳朵,紅眼睛,烏黑的長頭髮,能學人聲來迷惑人。關於蚩尤的神話傳説,在《史記》《淮南子》《山海經》等古書中均有記載,而“魑魅魍魎”也就成了鬼怪的一種通稱。 [5]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150
  • 2.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醜惡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28-30
  • 3.    李子丹著. 成語詩歌全集 上[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7.08:516
  • 4.    魑魅魍魎  .漢典[引用日期2023-01-02]
  • 5.    習天俊編著. 中國歷史文化小知識精粹集成 上[M]. 鄭州: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 2009.0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