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滅蜀之戰

鎖定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
263年8月,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
魏軍具體進軍路線是:西路鄧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負責切斷姜維後路,東路鍾會軍則主攻漢中諸城。姜維在沓中與鄧艾交戰後,擊敗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而鍾會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鄧艾則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鋭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
263年11月,蜀漢正式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統一的序幕。 [1] 
名    稱
魏滅蜀之戰
發生時間
公元263年8月至11月
地    點
漢中、益州(今甘肅、四川)
參戰方
曹魏、蜀漢
結    果
曹魏成功吞併蜀漢,晉公司馬昭因此功封晉王
參戰方兵力
魏軍十八萬
蜀軍十餘萬
傷亡情況
不詳
曹魏主將
鍾會、鄧艾、諸葛緒
蜀漢主將
姜維、廖化、諸葛瞻

魏滅蜀之戰戰爭背景

三國後期,魏、吳、蜀並立抗爭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長變化而漸趨崩潰。 [2] 

魏滅蜀之戰蜀漢

蜀漢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漢維持着比較穩定的局面。247年至262年間,蜀漢經過將領姜維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量日漸消耗,加上後主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竊弄機柄,朝政日非,民有菜色。262年侯和之戰,姜維軍大敗,死傷慘重。於是黃皓和諸葛瞻意圖罷免姜維,讓閻宇代替大將軍職位。姜維厭惡黃皓弄權,上書請殺之,劉禪不聽。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屯田,擁兵北防。朝政內外產生嚴重分歧。至此,蜀漢的基礎已大大動搖。 [2] 

魏滅蜀之戰吳國

此時吳國,因孫權死後內爭迭起,社會矛盾更加尖鋭,多次攻魏也多以失敗告終。吳國的實力大大削弱了。 [2-3] 

魏滅蜀之戰魏國

而魏國自明帝曹叡駕崩後,八歲的齊王曹芳為繼位為傀儡皇帝,先是曹爽專政,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獨掌大權。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並意圖代魏。司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勢力,籠絡士族,同時,他們還注意招攬人才,移民實邊,沿用曹操的方法,推廣屯田,興修水利,使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對外上,名將鄧艾數次抵禦姜維的北伐軍,司馬昭也在壽春平定了諸葛誕的反叛。 [2] 
然而260年甘露事變賈充指使成濟公開弒殺魏君曹髦,一方面司馬氏得以進一步掌控曹魏朝堂,另一方面此悖逆惡行也讓司馬氏失去輿論和人心支持,延緩了司馬昭禪代的步伐。此刻司馬昭急需一場對外的大勝,尋求政治上的突破,洗刷污點,為篡位累積資本。
262年,司馬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蜀漢已經“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決定採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再滅東吳,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朝內羣臣皆言反對,鄧艾更是數次上書稱未到伐蜀時機。惟獨司隸校尉鍾會鼎力支持,並與司馬昭一同“籌度地形,考論事勢”。 [4] 
為此,魏國任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為伐蜀作準備。同時揚言要先攻吳,以迷惑蜀漢。姜維聞訊,忙把情況上報給後主劉禪,建議派兵把守陽安關口(即陽平關,今陝西寧強西北)和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的橋頭,作好防備。但後主聽信黃皓的鬼巫之説,以為魏軍不會進攻,不理會姜維的建議,也不讓朝內羣臣知道此事。 [5] 

魏滅蜀之戰戰爭過程

魏滅蜀之戰魏軍南下

263年8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分兩路從斜谷駱谷進軍漢中。(資治通鑑採取兵分斜谷,駱谷,子午谷三路的説法)。 [6] 
劉禪聞訊後,忙命廖化增援姜維;派張翼董厥到陽安關口防守鍾會軍。9月,魏軍全面發動攻勢,蜀國方面依照姜維的佈防計劃 [7]  ,命漢中的蜀軍不得戰鬥,退至漢樂二城駐守。 [8]  鍾會派李輔進攻樂城王含荀愷進攻漢城蔣斌,自己則帶兵攻陽安關,派胡烈攻關城。 [9]  魏興太守劉欽由子午谷出與魏軍主力會師。關城守將、關中都督傅僉想堅守,但部將蔣舒因被降職而懷恨在心,建議傅僉出戰。趁傅僉出戰之時,蔣舒投降魏軍,傅僉奮戰而死。此時蜀漢除了柳隱堅守的黃金城與漢樂二城,漢中的多數據點已被攻下。 [10]  鍾會聽聞魏軍已得重鎮關城,獲其庫藏糧谷,於是留下兩萬兵力圍住漢樂二城,領東路大軍長驅直入,直逼劍閣。鍾會又發告《移蜀將吏士民檄》勸蜀地軍民投降。
西路軍也同時展開攻勢,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欣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姜維 [9]  姜維因獲悉魏軍已進入漢中的消息,擔心陽安關失守,劍閣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戰且退,希望儘快趕到關城援助。但中路諸葛緒軍已從祁山進達陰平橋頭,切斷了姜維的退路。 [3]  姜維為引開魏軍,便率軍從孔函谷繞到諸葛緒後方,詐做攻擊。諸葛緒怕自己後路被斷,慌忙後退三十里,姜維趁機回頭越過陰平橋頭。當諸葛緒察覺自己上當時,已經與蜀軍相差一天,追趕不及。
姜維從橋頭至陰平,一路向南撤,途中與正在北上的廖化、張翼、董厥等蜀漢援軍會合。聽聞關城丟失,蜀軍惟有退守劍閣,抵抗魏軍。 [11]  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西有相連的小劍山和大劍山,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姜維利用這種利於防守的地形,在此列營守險。劉禪也派人向東吳求救,吳國派出丁封孫異等救蜀。
鍾會大軍被蜀軍阻於劍門關外,不能前進。但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棄。於是鍾會致書姜維:“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勸原為魏人的姜維歸降。姜維不予回答。鍾會文筆雖佳,面對天險,還是得用武略攻之。然蜀軍保險拒守,魏軍攻關不克,又是孤軍深入,運糧不便,於是鍾會便商議退兵。

魏滅蜀之戰偷襲涪城

在這個關鍵時刻,鄧艾提出了一條奇策,建議“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漢德陽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軍)必還,則鍾會方軌(兩車並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2] 
鄧艾策略的要點是,魏軍應趁蜀軍大受挫折時乘勝追擊。從陰平繞小道攻涪城,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援,則劍閣勢孤易破,鍾會大軍即可前進;若蜀軍不援涪,魏軍便可破涪,切斷姜維後路,並可直指成都。這條計策被接納了,並由鄧艾執行。 [2] 
鄧艾挑選精兵,想避開劍閣從漢德陽進入江由、左儋道,到達綿竹,趨近成都,邀請諸葛緒一同前行。但諸葛緒認為朝廷只命令他攔截姜維,沒有讓他向西進發,於是拒絕鄧艾聯軍之議,率軍東去白水(白水縣),與鍾會會師。同時鍾會派田章從劍閣西的道路進攻江油,田章破蜀軍三校,後受鄧艾節度為先鋒。不過,鍾會為擴大軍權,密告諸葛緒畏懦不前,使其被徵還洛陽,其部歸屬鍾會。
蜀國地圖 蜀國地圖
這年十月,鄧艾率軍三萬自陰平道出發。從陰平到江油,高山險阻,人跡罕至,也因此蜀漢未在此設防。鄧艾軍一路攀登小道,鑿山開路,造作橋閣。時"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面對不能開道的絕險之地,鄧艾身先士卒,"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穿過七百多里的荒無人煙之地,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後,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
江油關亦是“關口險峯壁立,直插雲天;關下江流湍急,濁浪翻卷”的天險,但蜀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奇蹟般出現,大驚失色,不戰而降。 [12] 
江油失守後,劉禪派衞將軍諸葛瞻抗擊鄧艾,諸葛瞻下屬黃崇勸告説:“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但諸葛瞻猶豫不決,被鄧艾奪取了險地。諸葛瞻督軍到涪城並與魏軍發生戰鬥,鄧艾大敗諸葛瞻前鋒,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鄧艾遣使致書諸葛瞻勸降説:“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諸葛瞻怒斬使者。鄧艾立即派其子鄧忠師纂等,從左右兩面進攻蜀軍。一開始魏軍進攻失利,鄧艾大怒,揚言要斬鄧忠、師纂,命二人再戰以將功補過。結果二人大破蜀軍,斬殺諸葛瞻及張遵、黃崇等人,魏軍佔領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 [13] 

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此時蜀漢政權的中心成都被魏軍逼近。雖周邊要隘尚在,仍存半壁江山,外有東吳援軍;主力部隊姜維、廖化等仍在抵抗,但無力再分兵支援成都。鄧艾入陰平時,百姓慌亂騷動,紛紛逃進山林荒野,不能禁止。 [14]  鄧艾破諸葛瞻的消息威懾整個蜀漢,諸縣長吏有望風而降的,有棄官而逃走的。 [15]  成都軍民士氣已降到谷底。
西:郫縣令常勖固城拒守,還有汶山郡之汶山、龍鶴、冉駹、白馬、匡用五圍牙門之兵可用。
:姜維大軍進於郪縣。亦有羅憲江州
霍弋鎮守南中六郡,原部署好部隊北上,可以增援成都。
:重鎮雒城尚未失陷,姜維軍離此七十里。漢中諸圍守在柳隱蔣斌王含拒守。
當時蜀漢兵多在劍閣,成都兵少。蜀君臣聽聞魏軍到來之時,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議先逃向南中地區,也有人建議東投孫吳,其中譙周力主降魏,羣臣多附和。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13] 
堅守於劍閣的姜維,先聞諸葛瞻兵敗,但未知劉禪的確切消息,恐腹背受敵,便引軍東入巴中。鍾會率魏軍進駐涪城,另派胡烈田續龐會等追趕姜維。姜維再退到郪縣,得知真實情形後,便率廖化、張翼、董厥等人向鍾會投降。
魏滅蜀之戰結束。

魏滅蜀之戰戰爭後續

參見:鍾會之亂
鄧艾滅蜀後,為劉禪請封扶風王,又上書伐吳,引起司馬昭猜忌。此時鐘會野心膨脹,與衞瓘胡烈等人上書説鄧艾有謀反跡象,導致鄧艾父子被捕,發往洛陽。收押鄧艾後,鍾會獨大於蜀中,與希望恢復漢室的姜維聯合發動叛亂。
鍾會原打算派姜維率蜀兵出斜谷,佔領長安,再派騎兵經陸路、步兵經水路,攻打孟津洛陽,奪取天下。但司馬昭早已派賈充領一萬餘兵佔據斜谷,又自領十萬兵馬屯於長安。後來鍾會決定佔據巴蜀,割據西南,於正月十六矯詔討伐司馬昭,魏將皆不服從。有人建議鍾會屠殺牙門騎督以上官職的人,鍾會猶豫不決,結果胡烈於正月十八發動兵變。魏軍於成都城內激戰,姜維率先被殺,不久魏兵殺死鍾會,死傷數百人。鍾會被殺後,鄧艾部下想把鄧艾迎接回來,但衞瓘派田續追擊鄧艾,雙方在綿竹附近遇上,鄧艾被殺。亂兵燒殺搶掠,成都城內死喪狼藉。後由衞瓘約束將士,方才平息。至此鍾會之亂結束。 [16] 

魏滅蜀之戰參戰人物

三方參戰人物
蜀漢
曹魏
大將軍姜維(蜀亡後與鍾會叛亂失敗被殺)
右車騎將軍廖化(投降後病死)
左車騎將軍張翼(蜀亡後與姜維鍾會叛亂失敗被殺)
衞將軍諸葛瞻(戰死)
後主劉禪(投降)
諸葛尚(戰死)
董厥(投降)
張遵(戰死)
趙廣(戰死)
李球(戰死)
黃崇(戰死)
王含(不詳)
蔣斌(蜀亡後與姜維、鍾會叛亂失敗被殺)
蔣顯(蜀亡後與姜維、鍾會叛亂失敗被殺)
馬邈(投降)
蔣舒(投降)
傅僉(戰死)
黃皓(投降)
柳隱(投降後辭官回蜀)
霍弋(投降)
句扶(不詳)
羅憲(投降)
楊宗(投降)
宗預(投降)
劉諶(自殺)
常勖(投降)
閻宇(不詳)
實際發動人司馬昭
東路軍鍾會(滅蜀後與姜維叛亂失敗被殺)
西路軍鄧艾(奪權後被衞瓘、田續殺死)
中路軍諸葛緒(被鍾會奪權)
師纂(被衞瓘、田續殺死)
鄧忠(被鍾會奪權後被衞瓘、田續殺死)
許儀(被鍾會處斬)
爰𩇕(“𩇕”為“靚”異體)
句安(鍾會之亂時被殺)
東吳

魏滅蜀之戰戰爭評價

魏滅蜀之戰,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魏能滅蜀,在於前者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優於後者,但戰場上的勝負,又與雙方的指揮、謀劃直接有關。 [2] 
徵西將軍鄧艾趁兩軍主力相持之際,率偏師出奇兵,行大縱深迂迴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禦,直搗蜀都成都,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
參考資料
  • 1.    《孫子兵法·九地篇》史證之二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5-31]
  • 2.    魏滅蜀之戰  .中華軍事[引用日期2013-06-01]
  • 3.    張秀平、 毛元佑、 黃樸民 《影響中國的100次戰爭·32 ·魏滅蜀之戰》
  • 4.    陳壽·《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文王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
  • 5.    陳壽·《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 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故終不自致。啓 後主寢其事,而羣臣不知。
  • 6.    三國志注·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0-01-15]
  • 7.    陳壽·《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衞、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 8.    陳壽·《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蜀令諸圍皆不得戰,退還漢、樂二城守。
  • 9.    晉書·文帝紀: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楊頎趣甘松。鍾會分為二隊,入自斜谷,使李輔圍王含於樂城,又使步將易愷攻蔣斌於漢城。會直指陽安,護軍胡烈攻陷關城。
  • 10.    《華陽國志》:景耀六年,魏鎮西將軍鍾會伐蜀,入漢川,圍戍多下。 惟隱堅壁不動。會別將攻之,不能克。
  • 11.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
  • 12.    曾春僑等.《如何實踐三十六計》.台灣:秀威,2016年
  • 13.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奉書曰:“限分江、漢,遇 值深遠,階緣蜀土,斗絕一隅,幹運犯冒,漸苒歷載,遂與京畿攸隔萬里。每惟黃初中, 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于輔,宣温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户,大義炳然,而否德暗 弱,竊貪遣緒,俯仰累紀,未率大教。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數,怖駭王師,神武所次, 敢不革面,順以從命!輒敕羣帥投戈釋甲,官府帑藏一無所毀。百姓布野,餘糧棲畝, 以俟後來之惠,全元元之命。伏惟大魏佈德施化,宰輔伊、周,含覆藏疾。謹遣私署侍 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齎印綬,請命告誠,敬輸忠款,存亡敕賜,惟 所裁之。輿櫬在近,不復縷陳。”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紹、 良與艾相遇於雒縣。艾得書,大喜,即報書,遣紹良先還。艾至城北,後主興櫬自縛, 詣軍壘門。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
  • 14.    陳壽·《三國志·卷四十二·蜀書十二·杜杜尹李譙郤傳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二》景耀六年冬,魏大將軍鄧艾克江由,長驅而前。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後主使羣臣會議,計無所出。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 15.    《華陽國志》: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破諸葛瞻於綿竹,威振西土,諸縣長吏或望風降下,或委官奔走。勗獨率吏民固城拒守。〔得〕後主檄令,乃詣艾,故郫谷帛全完。
  • 16.    《資治通鑑》:會帳下督丘建本屬胡烈,會愛信之。建愍烈獨坐,啓會,使聽內一親兵出取飲食,諸牙門隨例各內一人。烈給語親兵及疏與子淵曰:“丘建密説消息,會已作大坑,白數千,欲悉呼外兵入,人賜白,拜散將,以次殺,內坑中。”諸牙門親兵亦鹹説此語,一夜,轉相告,皆遍。己卯,日中,胡淵率其父兵雷鼓出門,諸軍不期皆鼓譟而出,曾無督促之者,而爭先赴城。時會方給姜維鎧杖,白外有匈匈聲,似失火者,有頃,白兵走向城。會驚,謂維曰:“兵來似欲作惡,當云何?”維曰:“但當擊之耳!”會遣兵悉殺所閉諸牙門郡守,內人共舉機以拄門,兵斫門,不能破。斯須,城外倚梯登城,或燒城屋,蟻附亂進,矢下如雨,牙門郡守各緣屋出,與其軍士相得。姜維率會左右戰,手殺五六人,眾格斬維,爭前殺會。會將士死者數百人,殺漢太子及姜維妻子,軍眾鈔略,死喪狼籍。衞部分諸將,數日乃定。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