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魁北克會議

鎖定
魁北克會議,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統F.D.羅斯福、英國首相W.丘吉爾及兩國高級軍政官員,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的兩次戰略會議。 [2] 
中文名
魁北克會議
外文名
Quebec Conference
發生時間
1943年 至 1944年
發生地點
加拿大魁北克市
參與人
F.D.羅斯福,W.L.S.丘吉爾
內    容
制定地中海戰場的作戰方針
參與國家
美國和英國

目錄

魁北克會議定義

第一次魁北克會議:指1943年8月14至24日,羅斯福和丘吉爾率領各自三軍參謀長在魁北克舉行的會議。會議代號“四分儀”,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中國國民政府(1927~1949)外長宋子文以觀察員身份參加會議。會議在墨索里尼下台(1943.7)和西西里島戰役即將勝利結束(1943.7-8)背景下進行。會議的主要議題是討論“霸王”作戰計劃問題:英國堅持優先進軍意大利巴爾幹,企圖拖延“霸王”計劃,美國則力主應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歐洲大陸。會議結果:會議再次確認了“霸王”計劃應比地中海計劃佔有優先地位;同時英國接受了美國在太平洋的作戰方案,重申了“三叉戟”會議決定,在緬北發動攻勢;會議還一致決定在對德戰爭勝利一年內擊敗日本。 [1] 
第二次魁北克會議 指1944年9月11至16日英美兩國政府首腦及美國財長摩根索、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和兩國軍事參謀人員參加的會議。當時,美、英等國已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蘇軍正在東歐、中歐挺進,德軍面臨三面圍攻的形勢。會議着重討論對德、對日作戰戰略和戰後處理德國的問題。會議決定:盟軍應在西線全速挺進,突擊魯爾和薩爾,攻佔德國的心臟地區;在意大利保持盟軍原有兵力以牽制德軍;戰事如轉至中歐,則應搶在蘇軍之前攻佔維也納;美、英就佔領德國區域達成協議:東部為蘇佔區,西北部為英佔區,西南部為美佔區。會議還討論了摩根索計劃,但由於美國國內反對和英國提出不同意見,不得不放棄。第二次魁北克會議協調了英美戰略關係,但在協調東歐政策方面沒有較大進展。 [1] 

魁北克會議中國

1943年8月,羅斯福和丘吉爾決定,為了制定地中海戰場的作戰方針,加速準備“霸王”戰役,確定此兩戰役與太平洋戰爭及印度洋戰爭之關係,[注:C·A·戈尼昂斯基等:《外交史》三聯書店1980年版上冊第406頁。]舉行了一次首腦會議。8月14日至24日,羅斯福、丘吉爾及其高級官僚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會議,代號四分儀。魁北克會議為中緬印戰區取得的唯一比“三叉戟”會議前進了一點的是派一支3千人的美國突擊隊,羅斯福還許諾出兵緬甸,打破了美國傳統的亞洲大陸政策。 [1] 
魁北克會議前夕,意大利代表就開始與美英聯繫投降事宜。於是丘吉爾力圖乘意大利投降之機,佔領巴爾幹,將蘇聯的影響擋在多瑙河以東。美國雖然同意蘇聯的要求,但卻無意立即在法國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而英國的戰略指導是:如果美國贊同英國的地中海戰略,那麼英國也可以協助美國在孟加拉灣、印度打擊日本。 [1] 
美國認為要迫使日本投降,必須攻入日本本土,要攻打日本本土,必須利用中國的基地和人力,要利用中國的基地和人力,就必須打開中國的國際交通線,充實中國的軍備。由於中國在反攻日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須援助中國,否則,日本一旦奪取了美國在緬甸的飛機場,或者切斷中印駝峯航線,粉碎了中國的抵抗,就可以抽調中國和緬甸戰場的軍隊進入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必將影響美國對德戰爭。所以,會議前夕,馬歇爾向羅斯福建議:必須説服英國夾攻南緬甸,反對英國在巴爾幹和地中海作戰的建議,得到了羅斯福的贊同。羅斯福還表示,必要時美國可以出兵兩師參加緬甸作戰。[注:梁敬淳:《史迪威事件》第168~188頁。]英美的分歧,説明了兩國遠東戰略的矛盾。 [1] 
英國一再推遲反攻緬甸,實際的原因是丘吉爾把緬甸看作不列顛帝國的前哨,所以他“決不會甘心於使解放緬甸的功勞歸之於美國人或者更可能的是歸之於中國人。”[注:舍伍德:《羅斯福與霍普金斯》第463頁。] [1] 
魁北克會議上,羅斯福和丘吉爾決定在結束對德戰爭12個月內打敗日本。[注:《美國的對外關係。外交文件集。1943年的華盛頓會議和魁北克會議》第1125頁。]在打敗日本的預定計劃中,決定在緬甸實施一次進攻戰役以使佔領緬甸北部地區,改善通往中國的空中航線並建立同中國的陸路聯繫,計劃預定還要開闢新的通往中國的航空線和改進已有的航空線,千方百計加強對中國的物資空運量,防止中國退出戰爭,保障駐緬甸的中美兩國空軍和中國陸軍的供給,擴大對日軍的軍事行動。為了協調指揮,英美雙方同意建立一個東南亞盟軍司令部。美國同意由英國海軍上將路易斯·蒙巴頓勳爵為司令,以換取英國增派部隊參加緬甸攻勢的保證。[注:邁克爾·沙勒:《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36頁。]史迪威被任命為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司令。 [1] 
這次會議英美最高首腦雖然同意了反攻緬甸,但由於丘吉爾始終堅持反對兩棲作戰,只同意配合在緬甸北部進行有限目標作戰,因此最後決議中決定,1943年11月在緬甸北部發動一次有限的進攻。為了進行這次戰役,要增加對中國的物資供應,美國還要派遣幾千名突擊隊員。會後,羅斯福和丘吉爾聯名寫信給斯大林,告訴他:“在剛剛結束的魁北克會議上,我們作出了下列關於軍事行動的決定,……在太平洋和亞洲的東南部我們將加速對日本的行動。我們的意見是要消耗日本的空軍、海軍和船隻方面的力量,割斷它的交通線並保證可以用來轟炸日本本土的基地。[注:蘇聯外交部《1941~1945年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同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通信集》。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版第1卷第150頁。]英美領導人在魁北克還草擬了美英蘇中四國關於創立常設的聯合國的宣言稿和四大國戰後維持和平責任的宣言稿。 [1] 
魁北克會議上,英國長期以來力圖縮小安納吉姆計劃的努力成為了現實。由於魁北克會議與中國有直接的關係,而中國沒有出席會議。會後,羅斯福和丘吉爾致電蔣介石,説明建立東南亞盟軍司令部的必要,會議確定的遠東太平洋戰略,並派蒙巴頓赴渝向蔣介石面陳會議精神,共商反攻緬甸的具體事宜。 [1] 
1943年10月9日,蔣介石在黃山委員長官邸召集東南亞戰區盟軍總司令蒙巴頓,中國戰區盟軍總司令參謀長史迪威等討論反攻緬甸作戰計劃。[注: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第二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年,第334頁。]中國方面出席會議的有宋美齡、何應欽、商震、劉斐、林蔚等人。 [1] 
會上,首先由中國軍令部次長劉斐報告了中國戰場大勢,中國參加緬甸戰役及其他戰役的準備與計劃。接着,蒙巴頓傳達了魁北克會議攻打緬甸的決定,説明會議商定反攻緬甸以攻克北緬甸為主。軍事行動以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為主,以英印軍為輔。由於暫時不能組織海軍攻擊仰光,由英、美、印組織有熱帶叢林作戰經驗的士兵兩萬人,組成游擊隊,破壞南緬日軍的交通運輸,攻擊日本後方指揮、後勤機關,策立北緬作戰。索默威爾中將向蔣介石保證逐步增加空運量,到達每月一萬噸。蔣介石在會上一再堅持,此次作戰之成敗,關鍵全在海上,必須有絕對優勢之海空軍實力,才可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希望英美組織強大艦隊,控制緬甸和新加坡海面,打擊日本增援力量。[注:同上,第394頁。]南北夾攻,方能萬無一失,以免中國軍隊深入北緬孤軍作戰,再蹈前車之轍。由於蔣介石對此一再重申,蒙巴頓為了緩和氣氛,答應儘快準備進攻南緬。 [1] 
會後,蔣介石指示何應欽,雲南中國遠征軍要謹慎從事,英美不控制孟加拉灣,不從南緬配合,我們決不再單獨進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