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鬼道

(歷史文獻中的正一道)

鎖定
鬼道有四種釋義,分別是:
1、正一道。在漢晉的歷史文獻中,多稱張陵之道教為“鬼道”,稱其道徒名為“鬼卒”。 [1] 
2、古代郊祀祭壇相連接的通道。
3、方言,機靈。
4、佛教六道之一,餓鬼道的簡稱。
中文名
鬼道
拼    音
guǐ dào
注    音
ㄍㄨㄟˇ ㄉㄠˋ
釋    義
鬼道邪説

鬼道詞語信息

【釋義】
1、正一道。在漢晉的歷史文獻中,多稱張陵之道教為“鬼道”,稱其道徒名為“鬼卒”。 [1] 
2、古代郊祀祭壇相連接的通道。
3、方言,機靈。
4、佛教六道之一,餓鬼道的簡稱。

鬼道詳細解釋

1、正一道(天師道)的真實情況:
在漢晉的歷史文獻中,多稱張陵之道教為“鬼道”,稱其道徒名為“鬼卒”。《三國志張魯傳》曰:“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又置義米肉懸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華陽國志李特雄期壽勢志》曰:“李特字玄休,略陽臨渭人也。祖世本巴西宕渠賨民。種黨勁勇,俗好鬼巫。漢末,張魯居漢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所謂“鬼道”,亦即“鬼巫”,即巴蜀地區的古代巫教,這説明張陵所創的正一盟威之道與巴蜀巫教關係甚密。與其它地區、其它民族相比較,巴蜀氐羌族人的鬼道有幾個鮮明的特點:(1)對縱目三眼神的崇拜,(2)對三官的崇拜,(3)追求長生不老的仙道傳統,(4)驅鬼降魔的原始巫術。 [1] 
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礎上,“鬼道”遂發展成為“天師道”。蒙文通説:“《晉書》又記:五斗叟郝索聚眾為亂。叟即西南民族之稱,知五斗米道原行於西南少數民族,符簶之事始於張道陵,符簶固非中國漢字也,故餘疑其為西南民族之宗教而非漢族之宗教。”張陵繼承改造了巴蜀氐羌民族的巫教,從此西南少數民族的巫師文化被納入道教,成為道教思想重要的組成部份。可以説,張陵正一盟威之道的直接淵源就是巴蜀氐羌民族的原始巫教——鬼道。 [1]  李膺《益州記》:張陵避病瘧於丘社中,得呪鬼術書,遂解使鬼法。入鵠鳴山,自稱天師。漢熹平末,為蟒蛇所噏。子衡奔走,尋屍無所,乃假説權方,以表靈化。 [4] 
三國志·魏書八·張魯傳》:“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2]  張魯在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2] 
後漢書》載:張衡妻“始以鬼道”、“兼挾鬼道”,“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其母好養生,“有少容”,“兼挾鬼道”,往來於益州牧劉焉家。張魯通過其母與劉焉家的關係,得到信任。張魯,母有姿色,兼挾鬼道,往來劉焉家,劉焉遂任魯以為督義司馬。 [3] 
新唐書·康承訓傳》:“勳好鬼道,有言漢高祖廟夜閲兵,人馬流汗,勳日往請命。”
昭槤 《嘯亭雜錄·徐中丞》:“公深愧以鬼道設教,而滿庭胥吏皆有見聞,不能掩也。”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人事不修,羣趨鬼道,所謂國將亡聽命於神者哉!”
2、古代郊祀與祭壇相連接的通道。
史記·封禪書》:“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 司馬貞 索隱:“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雲:‘壇有九陛,通道以為門。’又《三輔黃圖》雲:‘上帝壇八觚,神道八通,廣三十步。’”《史記·孝武本紀》:“亳人薄誘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用太牢具,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
3、方言,機靈。
老舍小坡的生日》十:“遮眼的更鬼道,忽然一回身,把後面的小猴,一下捏在地上。”
4、佛教六道之一,餓鬼道的簡稱。
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回:“﹝計氏﹞於景泰三年六月初八日失記的時自經身故。誠恐沉淪夜海,未出人天;久絕明期,尚羈鬼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