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鬼臾區

鎖定
鬼臾區:又作鬼容區,號大鴻。上古醫家,黃帝臣,曾佐黃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於難經究盡其義理,以為經論。
中文名
鬼臾區
別    名
鬼容區
大鴻
臣    子
黃帝臣子
出    自
黃帝外經
運氣學之祖
黃帝內經
讀    音
guǐ yú qū

鬼臾區詞義

鬼臾區 鬼臾區
鬼臾區:又作鬼容區,號大鴻。傳説上古醫家,黃帝臣,曾佐黃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於難經究盡其義理,以為經論。《史記·孝武本紀》:“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集解駰案漢書音義曰:“區,黃帝時人。”○索隱鄭玄雲:“黃帝佐也。”李奇曰:“黃帝時諸侯。本作‘申區’者,非;藝文志作‘鬼容區’也。”)

鬼臾區史書記載

《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又曰:“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史記·孝武本紀》:“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區對曰:‘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漢書·藝文志·兵陰陽》有《鬼容區》三篇,顏師古注曰:“即鬼臾區也。”

鬼臾區運氣學之祖

聶文濤認為,《黃帝內經》傳遞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信息。《素問·天元紀大論篇》介紹的是鬼臾區回答黃帝關於運氣學説的一些重要提問。這種精神上的依託表明,古人相信鬼臾區可以稱之為運氣學之祖。學術地位僅次於岐伯

鬼臾區原文內容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週而復始,餘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長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如何?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帝曰:請問其所謂也。
鬼臾區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原文2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帝曰:上下週紀,其有數乎?
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週。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週,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餘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着,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弘,必得天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
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
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醜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戊之歲,上見太陽;已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着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鬼臾區黃帝外經記載

《黃帝外經·陰陽顛倒篇》
黃帝聞廣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嘆廣成子之謂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獲。遣鬼臾區問於岐伯天師曰:帝問至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師必知厥義,幸明晰之。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聖帝安克聞至道哉。帝明知故問,豈欲傳旨於萬祀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知之。然仁聖明問,敢備述以聞。窈冥者,陰陽之謂也。昏默者,內外之詞也。視聽者,耳目之語也。至道無形而有形,有形而實無形。無形藏於有形之中,有形化於無形之內,始能形與神全,精與神合乎。鬼臾區曰:諾,雖然,師言微矣,未及其妙也。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陰陽。陰陽之道,不外順逆。順則生,逆則死也。陰陽之原,即顛倒之術也。世人皆順生,不知順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廣成子之教示帝行顛倒之術也。鬼臾區贊曰:何言之神乎。雖然,請示其原。岐伯曰: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搖矣。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馳矣。精固神全,形安能敝乎。鬼臾區覆奏帝前。帝曰:俞哉,載之《外經》,傳示臣工,使共聞至道,同遊於無極之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