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鬼崽嶺遺址

鎖定
鬼崽嶺遺址,位於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祥霖鋪鎮田廣洞村南1千米處的鬼崽嶺,是宋至清朝時期的遺址。 [2] 
鬼崽嶺遺址是一處以自然神為祭祀主體,包含自發性個人行為和社羣統籌行為的原始宗教信仰遺存,盛於宋代而衰於清末。數千石像集於一地,有的散置地面,有的淺埋於土,均為石制,分文、武、男、女,大小不一。該遺址發現於1989年,後以“鬼仔井石像羣”為《湖南文物地圖集》所著錄。其時地表可見的石像約為200餘尊,形態以“交趾”居多。2010年的考古工作成果顯示,該遺址的實際分佈範圍約為300平方米,由層密度每平方米5至10尊石像不等的3個主要石像堆積層所構成的核心分佈區約為200平方米。所有石像均系地表式供奉而非坎瘞式埋藏。石像原材料大多為本地河牀中隨處可見的礫石,雕制簡約,工藝粗放,主題多簡單重複,表現出民間行為的總體特徵。石像的大小、扁圓以及淺浮雕、高浮雕或圓雕類的雕刻方式所反映的石像發展脈絡,可大體對應唐宋以來等多個歷史時期的共存陶瓷器所反映的時代序列。鬼崽嶺遺址是湘南地區同類遺存中已發現最早,石像最多,延續時間最長,藴含信息量最大的遺址,對於湘南地區原住民的“災難性”變遷和瑤族文化的發展變革歷程,以及苗、瑤源流等關鍵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新證據。 [2] 
2013年5月,鬼崽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鬼崽嶺遺址
地理位置
南省永州市道縣祥霖鋪鎮田廣洞村南1千米處的鬼崽嶺
所處時代
宋至清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81-1-381

鬼崽嶺遺址歷史沿革

1989年,當地人在鬼崽嶺附近發現大量石像,當時就有村民拿着鬼崽嶺的石像到文物部門鑑定。但由於石像風化嚴重,有的已經面目全非,這批石像並沒有引起文物部門的注意。《湖南省文物地圖集》中對這一遺址有簡明扼要的陳述:“分佈面積約100平方米,約200餘尊石像形態各異,其中以‘交趾’居多,高0.2~1米,雕刻粗獷。年代不詳。” [4] 
鬼崽嶺遺址 鬼崽嶺遺址
2010年8月,湖南省文物局委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建了以吳順東研究員為領隊的“鬼崽嶺遺址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為期18天的田野調查和考古勘探工作。 [5] 

鬼崽嶺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鬼崽嶺遺址 鬼崽嶺遺址
鬼崽嶺為田廣洞村水源地,名蛩山,又名櫟山。鬼崽嶺得名於地上地下近萬尊石像,當地人俗稱這些石像為“鬼崽崽”。該遺址為古代大型祭祀遺址,調查發現,雕刻粗獷傳神的各種石俑近萬尊,散落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文官像、武官像、孕婦像及各種普通士兵像,石像高度在30釐米至100釐米之間不等,並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石像製作年代在秦漢以前,同時唐宋元時期亦有延續,是古代祭祀文化的大型集成,反映了該地區的祭祀特點,同時又具有濃厚的民俗文化傳奇性。鬼崽嶺遺址石像大致可分為三個雕刻成形期,即史前期,秦漢魏晉期,唐宋元明清期。其產生原因大致與宗廟祭祀有關,亦可能有原始宗教、民族及民俗成分,但由於其歷史太久遠,時間跨度較大且無文字可考,各期石像不能一概而論,而是各具特徵,各有所用。就現有資料及實地調查推斷,鬼崽嶺及石像最初只是一座大型的祭祀“壇場”(祭壇),該地是史前人堆積或選擇的祭壇,“石像”佈滿壇場,具有原始祭祀或紀念性質,歷經數千年曆史,且存在後人“盲目”地“續雕”現象。  [3]  [6] 
地理環境 
鬼崽嶺遺址 鬼崽嶺遺址
鬼崽嶺石像所在地位於湖南省道縣、江永縣及江華瑤族自治縣三縣交界處,處道縣西南邊陲,其南與江華瑤族自治縣相鄰,西與江永縣銅山嶺農場河源諸村毗鄰。其中心位置距九疑山舜帝陵35千米,為銅山嶺東南末端,西北距萌諸嶺5千米,屬南嶺區域。調查發現,在道縣清塘鎮、江永縣上江圩鄉、回龍圩農場、桃川鎮及廣西富川縣麥嶺鄉等地亦發現了少量與鬼崽嶺石像類似的石像,這些地方的石像絕大部分堆積於巖洞內,數量較少,每處石像一般在10~50尊左右;種類比較單一,沒有發現將軍像、孕婦像和騎馬像,只有坐像,並且具有仿照鬼崽嶺晚期石像特徵,與鬼崽嶺第三期石像即宋元明清時期比較近似,其雕琢痕跡清晰,輪廓比較分明。從數量、種類及製作年代來講,説明鬼崽嶺這一區域為這類石像中心堆積地。 [3]     [6] 

鬼崽嶺遺址文物遺存

石像及分期  
鬼崽嶺遺址 鬼崽嶺遺址
鬼崽嶺祭祀遺址石像散落地核心區佔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地面散落石像近5000尊。通過試掘,發現距地表2米以下尚有5~6層排列整齊的石像,據此,估計地下埋藏石像數量也不應低於5000尊,加上鬼崽井裏遺落石像和別處散落石像,遺址內石像總數應在一萬尊以上。石像高度在30釐米至100釐米不等。這些石像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史前期石像(距今約5000年前)。本期石像是在整塊石材上雕琢,呈坐姿,由於年代久遠,加之風雨剝蝕嚴重,雕琢線面已磨蝕,人物面部五官模糊,四肢粗略,只能大體分清手足擺放位置,均屈左腿,右腿自然下垂,呈“交趾”狀。石像石材為天然石灰石,石筋裸露明顯,表明年代已極久遠。據統計,此類石像佔地表散落石像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鬼崽嶺遺址 鬼崽嶺遺址
2.秦漢魏晉時期石像。本期石像基本沿襲了史前期石像的姿態及雕琢手法,即在整塊石材上靈活運用圓雕、浮雕和線刻手法,按天然石塊的形狀因材施藝,特別是利用石塊本身的質感和石塊的自然張力進行雕琢處理,造型強勁穩定,進一步提高了整體感和節奏感。本期石像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特點:  
①雕刻手法簡潔豪放,運用了石頭本身所具有的質感和團塊,線條對作品只略略起到了修飾作用,刻線淺而刻畫有力,對身軀、手腳的處理只注重動作的力度,不講究形態的逼真。如坐像一般曲左腿伸右腿,符合常人動作習慣,小腿和大腿曲張有力,顯得肌肉健壯,腰身直立挺拔,握劍之手只刻成一圓團,使人感到很有力度;雙手交叉,手臂與身軀之間雕一孔開,上半身的重量大半壓在手上。  
②人物面部五官基本上在一個平面上,學術上稱為“扁平人像”,雕寬嘴厚唇,鑽兩孔表示為鼻,眼用陰線刻成近似於“臣”字形或水滴形,有眶無珠,耳用淺浮雕刻成半月形表示。   
③從服飾方面看,石像着襦(漢代男子常服),長度均過腰,一直達到膝蓋;低領雙層衣襟,衣襟相交,左襟壓右襟,腰束帶;腳穿圓頭鞋,形制交代不清;髮髻上小下大,中間用繩束,在頭頂正中,這種髮式在漢代叫椎髻,椎髻在漢時陶俑及畫像磚和壁畫人物中常見。   
秦漢魏晉時期石像在遺址地表以上最多,佔總數的50%以上。  
鬼崽嶺遺址 鬼崽嶺遺址
3.唐宋元明清時期石像。本期石像以武士像居多,可見明顯的雕琢痕跡。武士披甲冑,執劍,還有騎馬和騎象的將軍像。大部分石像呈坐姿曲腿交趾,只有少部分坐像兩腿自然下垂,座呈不規則長方體狀。用材也不統一,既有石灰石材質,也有紅砂岩材質。形體也較史前期石像和秦漢魏晉石像高大,最高的達到了100釐米。此類石像僅佔全部石像總數的20%左右。 [3]  [6] 
材質
材質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天然石灰岩材質,此種材質石像佔95%以上,且各個時期均大量使用。二類為紅砂岩材質,此種材質石像僅佔石像總數的5%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唐宋元時期。石灰石在遺址周邊2千米外大量存在,紅砂岩在遺址所處的鬼崽嶺即能找到。隨手可取的石材為先民雕琢石像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尚未發現石像製作工場遺址。  [3]  [6] 
人物形態
人物形態上可分為文官像、武官像、孕婦像、普通士兵像。文官像頭戴高冠,手持朝笏,為寬衣大袖形象。武官像一般披甲冑、執劍、騎馬或騎象。孕婦像形體高大,隆腹,雙手抱腹,頭束巾。普通士兵像執劍或手握大刀。 [3]  [6] 

鬼崽嶺遺址歷史文化

文化活動
2013年9月9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組織召開了湖南永州鬼崽嶺遺址專家研討會。會議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歷史所、民族所及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單位的考古、歷史和民族學等方面的專家。在詳細瞭解了鬼崽嶺遺址調查發掘的具體情況後,堅持科學的學術態度成為會議的共識。 [4] 

鬼崽嶺遺址研究價值

鬼崽嶺遺址是長期形成的大型祭祀場所。鬼崽嶺文化是漢瑤祖先共同創立的,反映了南楚文化的許多特徵,對研究南楚文化、研究莫南瑤族歷史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切入點。遺址周邊大量廟宇,古民居中大量“舜德”文化遺存及陳氏家譜對田廣洞五姓村民為舜後代的明確記載,這些都反映了鬼崽嶺祭祀與舜有關,為研究舜德文化和當地祭舜歷史和方式提供了實物證據。 [3]  [6] 

鬼崽嶺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鬼崽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鬼崽嶺遺址旅遊信息

鬼崽嶺遺址地理位置

鬼崽嶺遺址位於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祥霖鋪鎮田廣洞村南1千米處的鬼崽嶺。

鬼崽嶺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永州市道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鬼崽嶺遺址,路程約34.4千米,用時約5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