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鬱永河

鎖定
鬱永河,中國清代地理學家。字滄浪,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詳。
本    名
鬱永河
滄浪
出生地
浙江仁和
主要作品
《採硫日記》
國    籍
中國
時    期
清代

目錄

鬱永河簡介

性好遠遊,遍歷閩中山水。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至十月為採集硫磺礦,從福建去台灣。他不避艱險,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考察,以日記形式寫成《採硫日記》(又稱《裨海紀遊》)。此書記述了台灣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地質(火山、地震和礦產)以及台灣海峽的水文、氣象等情況,是研究台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還著有《海上紀略》等。《海上紀略》(含“宇內形勢”篇)論述了歐洲、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和地理情況,以及中國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與亞洲各國的航線。

鬱永河經歷

鬱永河在康熙叁十六年(1697)由福建到台灣來採硫磺,那一年距施琅率清軍入台已有十四年了,就環境變遷的角度而言,十七世紀漢人在台灣固然已墾成一些田園,但從鬱永河將來台見聞所撰的《裨海紀遊》觀察,可以發現當時台灣原始景觀的改變仍然有限。最初,鬱永河自府城(台南)出發,隨行給役者凡五十五人,他乘着犢車經過新港社、嘉溜灣社和麻豆社,見識到府城附近土着聚落的改變。接着他由半線社到大肚社、牛罵社,渡過大甲溪,到達宛里社。這段路程他印象深刻,他記道:「經過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見一人,輒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其實這就已觀察出大甲溪是當時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另一分界。從竹塹社到南崁社的路途中,他吃盡了苦頭,沿路未見一人一屋,感到當地「非人類所宜至也」。亦即反映出十七世紀新竹一帶未開發的景觀。到達淡水社以後,鬱永河遂在關渡附近暫居數月,上山考察硫磺礦穴,歷經茅棘,發現各地多為森林的原始景觀。
要之,透過鬱永河的記述,我們對台灣生態環境可以有叁方面的瞭解。首先,自然鬱積的瘴癘對早期漢人移民是一大威脅。其次,在自然的情況下,長途旅行極為艱辛。而簡陋的居所和原始的周圍環境,是相當地不便與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