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鬥龍河

鎖定
鬥龍河是大豐人心目中的“母親河”,鬥龍河歷史800年,直線100裏,沿線排洪、澆灌4428平方公里,全程貫穿沿海濕地,它是裏下河流域的泄洪走廊,更是鹽城人自古以來的出海大通道。 [1] 
中文名
鬥龍河
所屬水系
裏下河
河    長
100 km
流域面積
4428 km²

鬥龍河幹流概況

鬥龍河西岸種水稻,鬥龍河東岸長棉花,鬥龍河平均寬幅120米,自古以來就是天然的漁場,滋養了兩岸人民。 [1] 

鬥龍河名稱來歷

據傳鬥龍河內曾有一青龍興水淹地、傷人、危害過往船隻,後有一青年提寶劍斬殺惡龍!為紀念他,遂為此河起名鬥龍河!
九曲十八彎
鬥龍河之九曲十八彎,關於鬥龍河的來歷,民間流傳着很多美麗的傳説。其中,更是以“白牛鬥青龍”傳説留下的九曲十八彎而聞名。河道立刻拐了一個急彎,小白牛連叫了十八聲,大白牛回頭看了十八次,河道也就拐了十八個彎。 [1] 

鬥龍河形成變遷

鬥龍河,位於今江蘇鹽城境內,流經大豐、鹽城、興化等地。是鹽城境內比較主要的排洪、抗旱、水上運輸通道!早在1128年到1855 年間,黃河從江蘇北部入海,長達700 餘年。在江蘇的南端是長江入海口, 南北兩方的豐富徑流帶來了大量的泥沙,形成了廣闊長江三角洲。在鬥龍港以南海域,分佈着輻射沙洲。岸外有輻射沙洲掩護,使海岸不斷淤長,形成海濱平原。鬥龍河,也在這經年累月的衝擊中漸成規模,併成為其中一條較大的入海河流。鬥龍河在串場河的草堰界延伸50裏河,在白駒界延伸30裏河,匯入西團牛灣河,形成老斗龍港,到達龍堤界,為新鬥龍河。新鬥龍河往西延伸,通興化、寶應,往東延伸入黃海。河灣百折達黃海,淑氣遄催雨澤新。鹽城,因水而生;大豐,因鬥龍河而興。鬥龍河不僅催生了草堰、白駒等千年古鎮,更在歷史上數次用博大的胸懷,將洶湧狂暴的洪水收納柔化,送至浩瀚黃海。明隆慶三年(1569年),大水災,“田沉水底十三年”,居民滅頂之災,而鬥龍河略高不沉,蘇州大批災民遷至今大豐沿海,成為鹽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