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鬥雞台

鎖定
都吉台古遺址 在諸城市區北25公里渠河與荊河匯流處,有一名叫都吉台的村莊,村東有一高台,名曰“鬥雞台”,相傳為春秋時魯大夫季孫意如與後惡鬥雞之處,村名因台名諧音而得。都吉台古遺址就在“鬥雞台”上,南北長103米,東西寬22米,總面積7416平方米,文化層厚8.5米,下層為龍山文化,中層為商周文化遺存,上層有漢代遺物和唐宋遺存,內涵十分豐富。
中文名
鬥雞台
意    義
都吉台古遺址
總面積
7416平方米
建成時間
春秋時期

鬥雞台各地鬥雞台

諸城鬥雞台
諸城鬥雞台遺址 諸城鬥雞台遺址
此地曾多次發現西周、春秋、戰國及漢代墓葬,出土了饕餮紋飾的銅尊、雙耳銅簋、銅鬲、爵等器物,其造型厚重,紋飾古樸,具有商代特點,是諸城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完整銅器。1982年,在遺址南部一春秋墓中,出土了一批銅器,內有一件刻有20多個銘文的大銅盤,有着重要的歷史價值。1983年,在遺址北部一處春秋墓中,出土了車馬器、鼎、鬲、盤、壺及一套完整的編鐘,皆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和考古價值。最為令人驚異的是,在這些文物以及墓中棺槨上,均包裹着一層白色物,為植物做成,有粘性,質輕而薄,有專家疑為原始紙漿。如果這一猜測被證實,那麼原始造紙出現的年代將會大大推前。
都吉台村坐落在漢平昌故城遺址上,但這裏出土了大量漢代以前乃至原始社會的文化遺存,説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這裏就是山東半島地區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該遺址對研究龍山文化、商周遺存及春秋戰國時期齊、魯、莒等諸侯國的勢力範圍、疆域、文化交流情況,對研究東夷文化及山東半島地區與中原文化的交流等,都有着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1979年,該遺址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吉台石橋子鎮都吉台村在諸城市區以北26公里處,北瀕渠河,荊河由南往北注入渠河,兩河相匯,三面環水。全村近650户,2300多口人。村東南有鬥雞台,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明萬曆《諸城縣誌》記載:“鬥雞台在城陽城東北,高兩丈,圓六百步,春秋魯昭公25年(公元前517年)季氏與郈氏鬥雞處。”當時的鬥雞多為賭博,各出賭注,以兩雞相鬥結果決定輸贏。《史記·魯周公世家》載: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大夫季孫意如(即季平子)與魯大夫後惡(即都昭伯)在此鬥雞,為了取勝,各自都耍了點兒鬼花招。季氏將芥末面灑在雞翅上,欲以辣壞郈氏雞眼取勝;郈氏則在雞爪上暗縛銅鈎,欲以利爪鬥贏。結果季氏雞大敗,季氏甚為惱火,侵入郈氏之宮地自縊。郈氏聯合臧氏到魯昭公處告季氏,昭公討伐季氏,季平子請囚請亡皆不許,季氏遂聯合叔氏、孟氏三家共伐魯昭公,魯昭公敗而失國出亡,後惡亦被孟氏所殺。關於鬥雞台,酈道元的《水經注》亦有記載:“浯水經平昌城北,城之東有台……名為鬥雞台。” 台下有井,傳説井內有龍出入,故又曰“龍台”,此井在乾隆11年下大雨時坍塌,已是枯井。村人相傳有人在早上曾發現台上有雞相鬥,説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據出土的大量陶器、銅器證明,早在西周時,此地便有人煙,是我市最早的聚落遺址之一。此地漢代為平昌侯劉印封國,即平昌故城。平昌故城幾經興衰,清初,這裏又形成村落,村名“鬥雞台”。清咸豐10年,土匪騷擾,民不聊生,當時鬥雞台已成為較大村莊,有民團又有圩牆,較為安全,因而不少外村人來此避難。民團首領是當時頗有名氣的進士,他組織民團等加固圩牆,增崗設哨,並宣佈保護外來難民,在難民中如有作亂者,他有先斬後奏之權。由於措施得力,土匪未能騷擾該村,村莊安全,百姓無恙,盛傳“都吉”、“都利”,有口皆碑。後來,人們便根據此義,把鬥雞台改稱為“都吉台”。
灌縣鬥雞台
一名“鬥犀台”。《都江堰水利述要·遊地紀略》:“鬥雞台,在灌縣城西,傳即李冷令士民挾弓矢助斬孽龍處。一稱鬥犀台。”鬥犀台者,蓋因李冰化形為牛,與牛形之江神鬥,故稱。然名鬥雞台者亦有因。民間傳雲,李冰作蜀太守時,見兩雞爭粟粒,粒落石罅中,均不得食而鬥。一雞敗走,一雞堅持到底,向石罅猛啄。歷經多時,終將石罅啄穿,飽食而去。冰因此悟“有志竟成”之理,引導百姓,鑿開離堆,平息洪水。功成後,特建鬥雞台以紀念之。
鄒城嶧山斗雞台遺址
遺址位於嶧山鎮下山村南2公里處,南部緊靠嶧山,為周代遺址。因傳説此處是當年邾國王親國戚鬥雞取樂之地,故稱“鬥雞台”。195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並登記。遺址原面積較大,後因山水將遺址從中部衝開,形成東、西2個台子。據1980年測量,總面積1.6萬平方米,今為原面積的三分之一。遺址表面暴露遺物較多,斷崖上可見古文化厚度l至4米,並可劃分明顯層次。採集標本有陶鬲、豆、罐、盆的口沿及殘石器等。陶器多夾砂灰陶、飾繩紋、較粗糙,多屬西周至戰國時器皿。1985年,鬥雞台遺址被公佈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和縣鬥雞台
河北省南和縣有古蹟鬥雞台,民間相傳為唐代名相宋璟小兒子鬥雞處,古時士人九月九日登高賦詩遠眺,每至於此。
雞台晚照自古是南和縣八景之一,古詩有云:
誰起層台古道旁?
鬥雞軼事説前唐。
而今故址憑登眺,
只有村雞唱少陽。
邑人高堅有詩曰:
拾翠尋芳去復回,
日斜獨立鬥雞台。
當年公子風流跡,
煙雲迷茫不再來。
呂淙又有詩云:
悲歌獨上鬥雞台,
颯颯寒聲動地來。
流水自浮黃葉去,
飄風不放白雲回。
從軍漫説張侯劍,
作賦空思宋相才。
西下夕陽天又瞑,
愁懷潦倒向誰開。

鬥雞台相關傳説

南和城的正明門外,有個古蹟叫鬥雞台。相傳是宋公子鬥雞的地方。
宋公子是指唐朝宰相宋璟的小兒子宋衡。別看宋璟在朝堂堂正正,治國有方,算得上中外馳名的丞相,可他的這位貴公子,還真是個遊手好閒啷裏郎當的風流之輩呢!
宋璟上朝走了之後,把家從宋台搬到城裏來住。因宋衡是老幺,自小就很嬌慣,大了以後,仍然喜歡幹些鬥雞耍狗的事。一天他從學館裏沒精打采地走出來,走到十字路口,看見兩隻大公雞正在打架,頓時來了精神,連蹦帶跳奔過去就喊:“雞鬥,雞鬥!快往前湊,誰要不鬥,日它老舅!”説着就彎腰瞪眼地看起來。那兩隻雞就像受了他的鼓勵,勁更大了。你撲過來,它衝過去,你叼住它的冠子,它擰住你的脖筋,越鬥越兇,越打越猛,誰也不肯服輸。宋衡看得簡直入了迷,順手拉過一個富家子弟就説:
“哪隻公雞能勝?”
“我説‘大黑袍’能勝!”
“不,我説‘錦羽鱗’能勝!你敢跟我打賭?”
“打賭就打賭,.二十個銅錢!”
説完倆人就勾手盟誓,為各自的雞加油鼓勁兒。
那兩隻雞直鬥得鮮血淋漓,羽毛橫飛,還是不肯罷休。過了一會兒,只見那“錦羽鱗”定了定神,振了振翅兒,一個飛龍鑽沙跳上去,咬住“大黑袍”的喉管兒,把它壓在身子底下。那“大黑袍”幾次掙扎,也翻不過身來,終於拖嚕着翅膀逃走了。這位宋衡高興得一蹦老高,立刻跟那富貴公子要來二十個銅錢。宋衡把錢放在手裏,掂了掂,心裏想:要是能把那個“錦羽鱗”買到手,讓它天天跟別的雞鬥,準能成為一隻“鬥雞王”,那才更有意思哩!可是一看,那隻大公雞已經跑遠了,就趕緊追上去,跟在後面看它是誰家的雞。追來追去,追到一個觀音廟裏,見一個老奶奶正在甩簸箕簸糧食,就向老奶奶説明來意。老奶奶笑了笑指着旁邊一隻雪裏白母雞説:“要買就得連我這隻母雞一塊買去。因為它們是天生的一對兒,誰也離不開誰。剛才就是別的雞欺負這隻雞,大公雞才去跟它們鬥哩!可是要買母雞價錢就得加兩倍,三十錢才行!”宋衡説:“你這母雞能下金蛋,,還是能下銀蛋,咋這麼貴呀?”老奶奶説:“又能下金蛋,又能下銀蛋,就看你有沒有那福份,”宋衡聽了只好把兩隻一塊買了。
宋衡得到這兩隻雞,既不敢讓母親知道,又得瞞着學館裏的先生。只好找了個偏僻的地方去耍。於是就跑到正名門外的土山上,那兒又寬敞又僻靜,是個十分理想的鬥雞場。宋衡就在那兒立了鬥雞的擂台。起初,宋衡的“錦羽鱗”總不肯跟人家的雞鬥,有不少人恥笑它是個“草雞毛”。宋衡氣得真想一刀把它的頭剁了。後來想起買雞時老奶奶的話,心裏忽然明白了。從此宋公子每次鬥雞之前,先讓“雪裏白”'跟人家鬥,鬥敗之後再讓“錦羽鱗”出馬。“錦羽鱗”果然鬥得十分兇猛,每鬥必姓。這樣一來二去,宋公子鬥雞就出了名,還得了不少錢。
有一天,宋璟從京城回來,在家裏看不到宋衡,又到學館裏去找,也沒見他的影子,後來聽説在南邊鬥雞台鬥雞,就到那裏去了。一出正明門,就見土山上圍滿了人,宋璟擠進人羣往裏看。這時,宋衡鬥雞正鬥到興頭上,你看他:捋胳膊,挽袖子,揮手弄拳地給雞加油。臉上刁二畫虎不象個人形。宋璟一看忍不住失聲喝道:“農民廢耕,學生黜學,都來鬥雞,成何體統!”眾人一看是宋丞相來了,都悄悄溜走了。宋衡見父親站到面前,嚇得跪到地上説。:“孩兒不敢了,孩兒不敢了!”宋璟怒氣衝衝地説:“往後不准你到這裏鬥雞!”説着就要把宋衡領走。宋衡既不敢不聽,又捨不得丟下那兩隻雞,就吞吞吐吐地説:“那、那兩隻雞也是我的。”宋璟看看鬥雞台上的那兩隻雞。説:“公雞司晨,母雞生蛋,讓它們各務其本去吧!”
宋衡走了以後,那兩隻雞白天飛到筆架山上打食兒,晚上就住在鬥雞台裏。每天清晨“錦羽鱗”按時打鳴,就像鐘錶一樣準確。聲音又大,又好聽,全城都能聽到。人們聽到雞叫就起來耕做,十分勤奮。“雪裏白”呢,天天生蛋,從不間斷。有時人們耕地起得早了,也能撈出個金雞蛋來。大夥兒都説,這時宋丞相給咱留下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