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髽,漢語三級字 [2]  讀作髽(zhuā),指古代婦人在辦喪事的時候梳的髮髻,用麻束住頭髮 [3] 
中文名
拼    音
zhuā
部    首
外文名
hemp-tied hai
注    音
ㄓㄨㄚ [1] 
出    處
《儀禮》
釋    義
婦人在辦喪事的時候梳的髮髻
總筆畫
17 [1] 

現代釋義

髽zhuā
⒈ 古代婦女服喪時用麻紮成的髮髻。
⒉ 古代婦女服喪時用麻扎髮髻。
⒊ 梳在頭頂兩旁的髮髻 [3] 
◎ 髽 zhuā
〈名〉
(1) 古代婦人喪的露髻,用麻束髮 [hemp-tied hair]
髽衰三年。——《儀禮》
(2) 又如:髽髻(梳在頭頂兩旁的髮髻);髽角兒(頭頂兩旁的髮髻上翹如角兒) [3]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𠀤莊華切,音撾。《説文》喪結。《儀禮·士喪禮》婦人髽於室。《注》去筓纚而紒也。
《喪服注》露紒也。猶男子之括髮。《禮·檀弓》魯婦人之髽而吊也。自敗於台鮐始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