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抹額

鎖定
抹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首服 [1]  ,也稱額帶、頭箍、髮箍、眉勒、腦包、抹頭,是將布帛織錦等物摺疊或裁製成條狀圍勒於額前,多飾以刺繡或珠玉。
抹額是中國傳統婦女重要的裝飾物,其形制多種多樣,工藝手法、顏色圖案豐富多彩。這種首服的起源可以遠溯到商周時期 [1]  ,但“抹額”一詞始於唐代 [2]  ,於明清時代較為流行。
中文名
抹額
別    名
額帶
頭箍
髮箍
別    名
眉勒
腦包 展開
別名
眉勒
腦包
抹頭 收起
起源國家
中國
起源時間
商周時期

抹額起源發展

關於抹額的來源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抹額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頭箍狀飾物“頍”,“”以絲帛製成,不分男女尊卑,都可佩戴。另一種觀點認為,抹額來源於幧頭。幧頭又稱綃頭、陌頭,是流行於東漢以後的一種頭巾,系扎時右後抄前,交結於額。這兩種觀點其實並不矛盾。商周時代的頍是最原始的額飾,之後所有額間裝飾均是由其發展演變出來的。這裏的“抹額”更多是指“將布帛等物摺疊或裁製成條狀圍勒於額”的裝飾習俗。東漢時期的綃頭則是抹額這一飾物更加具體和直接的來源 [1] 
秦漢代以來,抹額用於軍隊儀仗,即“軍容抹額”,是武士儀仗,以布帛抹額,用作部隊標識。《中華古今注》“軍容抹額”條:“秦始皇巡狩海濱,亦有海神來朝,皆戴抹額緋紅大口袴,以為軍容禮,至今不易其制。 [3]  ”漢魏時,男子在冬季將布帛裁成長條,內蓄綿絮,系紮在額間,以利保暖。漢代將這種頭飾稱為冒絮或陌額絮,晉代稱絮巾。《續漢書·輿服志》注,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 [1]  。漢代婦女也用布帛扎額,不過多為歌女舞姬這樣裝束,帛巾從前繞後,在腦後繫結下垂,帛帽上綴有圓形飾片 [4] 
抹額
抹額(8張)
“抹”字始於唐代,故使用“抹額”一詞稱呼這種將布帛摺疊或裁製成條狀圍勒於額前的首服,始見於唐代 [2]  。唐代的武士儀仗仍沿用“軍容抹額”。《新唐書·婁師德傳》記載,“婁師德乃自奮,戴紅抹額來應詔”。唐墓壁畫顯示,當時也有女子佩戴抹額,主要是女扮男裝的侍女或樂伎。陝西禮泉新城長公主墓中,第4過洞的西壁畫南第六位侍女,頭部系扎着一條紅底白花紋錦帶,錦帶寬度等齊,長僅覆額。韋貴妃墓《束抹額男裝女侍圖》中,女侍穿圓領條紋胡袍,頭戴白色細長抹額。在段蘭璧墓中,第五天井東壁青年侍女身着男裝頭勒花頭巾。從壁畫和記載中可知,唐代抹額的顏色主要是紅色或黃色 [5]  ,款式比較單一,抹額上的刺繡裝飾也普遍簡單且出現的頻率不高 [6] 
宋代,軍士仍將抹額紮在幞頭或帽子之外,以不同顏色進行標識。《東京夢華錄》卷十記有“兵士皆小帽,黃繡抹額,黃鄉寬衫” [7]  。除此之外,由於宋代普通男人崇尚繫裹頭巾,抹額逐漸多為女子所用。宋代婦女的抹額在製作上比以前講究,通常將五色綿緞製成各種特定的形狀,有的在上面繡彩色花紋,有的綴上珠寶 [4]  。元代貴婦用抹額不多,士庶之家的女子愛用抹額,防止髮髻鬆散便於勞作,抹額形制比較簡單,有的僅僅是一塊帕巾,系扎時先摺疊成條狀,由後繞前,於前額繫結 [8] 
明清時期,抹額盛行,婦女不分尊卑,額間常繫有抹額,形制也發生很大變化。除布條圍勒於額外,還出現了多種樣式,除了繡花,考究的還綴上珠翠寶玉,兩端裝上金屬搭扣。富貴之家用水獺、狐狸、貂鼠等獸皮製作暖額,這種毛茸茸的獸皮暖額圍勒在額部,宛如兔子蹲狀,因此被稱為“卧兔 [4]  。清代貴族女子穿戴朝服,要在朝冠下檐佩戴一隻“金約”,形似圓形髮卡,起束髮作用,其上鏤雕金雲紋、鑲嵌珠寶,應當是最高極別的抹額了 [9] 
辛亥革命後,時裝、髮型首飾的流行潮流日趨西化,抹額的功用和審美,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淡化至消失。近代,一些偏遠地區的老婦人尚佩戴抹額。另外,在江南水鄉服飾中,保留着一種三角形的包頭巾,包紮頭巾時,需要使用“撐包”,即用抹額來把頭巾撐起來,這成為抹額最後的“遺風” [9] 

抹額製作工藝

形制款式
抹額的形制有多種:用布條圍勒於額;用彩錦縫製成菱形,扎於額;用紗羅裁製成條狀,虛掩於眉間;以黑色絲帛貫以珠寶,懸掛在額頭;以絲繩編製成網狀,上綴珠翠花飾,使用時繞額一週,繫結於額間的“魚婆巾”或者叫“漁婆勒子”;以綢緞納以絲綿,外表施以彩繡;有的裝綴珠寶;用動物毛皮為材料的“卧兔”;以及金屬材料製成頭箍或腦箍等 [10] 
抹額一般總長在41釐米到49釐米之間,最窄處一般為2.5釐米到5釐米,最寬處一般為6釐米到11釐米。抹額的形狀一般可歸為四類:1.等寬或者中間寬兩邊窄的梭形;2.兩邊上翹的波浪形;3.中間細長,兩邊稍寬並逐漸變尖的啞鈴形;4.中間窄兩邊寬的八字型。其中,啞鈴型和八字型所佔比例比較多,並且在固定廓型中有細微的變化。如啞鈴型兩端有寬有窄,八字型兩端大部分為整體上翹,小部分為頂端是平的 [10]  。各地的抹額形制、工藝亦有區別,北方的抹額或形如飛鳥,或狀如箭葉,或繡如繁花;而江南地區抹額以黑色為主色,十分淡雅 [9] 
用料材質
從材質上分類,抹額可分為布料抹額和非布料抹額。布料抹額一般採用棉布、綃、錦、緞等天然纖維面料。棉織物手感柔軟,表面無光澤,無較大彈力。絲織物手感光滑,表面有光澤,垂感較好。絲織物中緞的使用最多。明朝皇帝及重臣權貴都喜用緞類織物製作抹額 [10]  。布料抹額上的常見刺繡圖案題材有花卉植物、蝶戀花、魚戲蓮、動物等,例如梅蘭梅菊、連理枝、比翼鳥、喜鵲登梅、鳳穿牡丹等等 [10] 
明清時期,貴族及富貴人家會用非布料材質,如獸皮、金屬材料,製作抹額以顯示其富有,製作方法有點翠法、鎦金法、掐絲法等 [10] 

抹額文化特徵

圖案寓意
中國服飾講求“意在形先”,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人們往往從自然界提取代表美好願望的自然元素融匯到抹額的刺繡和花紋設計當中。有些抹額上的刺繡體現了愛情主題,如連理枝、比翼鳥、喜鵲登梅等。將蝶戀花、喜上眉梢等圖案刺在抹額上表達了少女懷春、思念心上人的美妙心情。有的抹額裝飾是為了託物言志。例如植物中的四君子“梅蘭竹菊”分別代表了不屈不撓的意志、淡雅脱俗的品格、高昂傲骨的氣節、高尚堅貞的情操。更多的抹額紋樣寄託着納福招財的美好願望。清代婦女抹額上繡蝙蝠、桂花是希望“福增貴子”;繡二龍戲珠,是希望“吉祥慶豐”。抹額上繡鳳穿牡丹紋,鳳凰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牡丹是富貴花開的象徵。有些抹額甚至直接裝飾“福、祿、壽、禧”等吉祥文字 [10] 
穿着限制
明清時代抹額的形制變遷體現了其政治性。明代前期抹額中規中矩,即使是富貴人家都不敢用過於華麗的裝飾和麪料。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明朝後期政治對服飾的約束日益鬆弛,抹額的裝飾開始花哨起來,面料越來越精細,裝飾物已不侷限於刺繡,變得越來越名貴、繁縟起來。清王朝對下層小吏和民間百姓的額飾材料作出了嚴格規定,小吏和民間百姓只能用清素緞、藍素緞、綾、綢、紡、絲、素紗、棉布、夏布;奴僕、優伶、皂隸等不能使用絲、絹、紗、綾、緞等高檔面料,只能使用葛布、黑絨、毛褐等低級面料;除皇室外,不能使用明黃色,不能使用龍鳳圖案;非富貴之家不能使用金、銀、寶石等裝飾抹額 [10] 

抹額歷史價值

抹額的實用功能最主要的為束髮,便於勞作。勞作于田間的人們最早用一條布將頭髮束起來,免遭頭髮遮眼之苦。到了冬季,抹額亦具有保暖功能。“軍容抹額”最初也是用於士兵束髮或勒緊帽子。而隨着時間的流逝,抹額的實用性漸漸減退,取而代之的是其審美內涵。豐富多彩的抹額圖案紋樣體現了豐富的審美文化意藴,展現了民間美術的審美理想 [10]  。“軍容抹額”作為儀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則成為武士威武精神的體現 [2] 
參考資料
  • 1.    胡晟男.中國古代首服“抹額”的歷史沿革探究[J]商品與質量,2016(40):78
  • 2.    韓倩.從“武裝”到“紅妝”——中國古代“抹額”小考[J]方圓與法治(上半月),2005(21):60-63
  • 3.    知否知否 明蘭抹額與王熙鳳撞款  .華西都市報[引用日期2020-04-21]
  • 4.    高春明.中國曆代服飾藝術: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12:78-79
  • 5.    郝少晶.唐墓壁畫中的抹額初探[J]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6):83-84
  • 6.    唐代抹額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0-09-11]
  • 7.    張秋平,袁曉黎主編.中國設計全集 第6卷 服飾類編 冠履篇:商務印書館、海天出版社,2012.10:84
  • 8.    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09:306-308
  • 9.    甄明.抹額:額上的一抹風景[J]中華遺產,2017(第12期):46-55
  • 10.    李楠、陳妍.中國抹額的裝飾語言及功能內涵研究[J]服飾導刊,2015(1):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