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髡殘

(明末清初畫家)

鎖定
髡[kūn]殘(1612年-1692年),明末清初畫家,本姓劉,出家為僧後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石溪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八大山人,弘仁,石濤合稱為“清初四畫僧”。好遊名山大川,後寓南京牛首山幽棲寺,與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畫山水,師法王蒙,喜用幹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作底,佈置繁複,蒼渾茂密,意境幽深。善書法,能詩。存世作品有《層巖疊壑圖》《卧遊圖》《蒼翠凌天圖》《清髠殘江上垂釣圖》等。
中文名
髡殘
別    名
石溪
白禿
石道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南常德
出生日期
1612年
逝世日期
1692年
職    業
畫家
主要成就
山水
石濤合稱“二石”,“清初四畫僧”之一
出生地
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

髡殘藝術風格

髡殘山水軸
髡殘山水軸(3張)
髡殘,善畫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畫主要繼承元四家傳統,尤其得力於王蒙黃公望。構圖繁複重疊,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表現技法,多從王蒙變化而來;而荒率蒼渾的山石結構,清淡沉着的淺絳設色,又近黃公望之法。他還遠宗五代董源巨然,近習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幷蓄,博採眾長。在學習傳統基礎上,重視師法自然,自謂“論畫精髓者,必多覽書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山水中度過,經常駐足於名山大川,流連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觀的情感、性靈與客觀的景物、意境相感應、交融,使其山水畫景真情切,狀物與抒情成為一體。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險,重山覆水,開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結構嚴密,穩妥又富於變化,創造出一種奇闢幽深,引人入勝之境,生動地傳達出江南山川空□茂密、渾厚華滋的情調。他喜用渴筆、禿毫,蒼勁凝重,幹而不枯,並以濃淡墨色渲染,使得筆墨交融,形成鬱茂蒼渾、酣暢淋漓的情趣,使畫面產生雄渾壯闊、縱橫蓬勃的氣
(《層巖疊壑圖》見 [13]  ;《垂竿圖》見 [7]  ;《潑墨溪山圖》見 [8] 
博採眾長,加以發展變化,又能師法自然,於遊歷中觀賞體驗名山大川的萬千景象。所畫山水,構圖飽滿,重山覆水,繁密中見疏靈,善用禿鋒渴筆畫山石樹木,以濃淡墨渲染,蒼勁凝重中透出豐潤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渾厚華滋之質。其繪畫在當時名重一時,對後世亦有很大影響,後人將其與石濤並稱二石,又與漸江朱耷石濤合稱清初四僧。有《報恩寺圖》《雲洞流泉圖》《層巖疊壑圖》《雨洗山根圖》等傳世。 [6]  在繪畫論畫雲:“董華亭(其昌)謂:‘畫和禪理共旨,不然禪須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論品格,宋人論氣韻,品格可力學而至,氣韻非妙悟則未能也。”在提倡勤學的同時,也主張作畫須有“妙悟”,並非下死力就可得畫之神韻。
髡殘性直硬,脾氣倔強,寡交遊,難於與人相合。這種強烈的個性表現在他的禪學上是“自證自悟,如獅子獨行,不求伴侶”;表現在繪畫上則為“一空依傍,獨張趙幟,可謂六法中豪傑”。他自己也説:“拙畫雖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他長期生活在山林澤藪之間,侶煙霞而友泉石,躑躅峯巔,留連崖畔,以自然淨化無垢之美,對比人生坎坷、市俗機巧,從中感悟禪機畫趣。髡殘作品中的題跋詩歌多作佛家語,這不僅因其身為和尚,而且在他看來,禪機畫趣同是一理,無處不通。如《禪機畫趣圖》軸 [3]  、《三冬入華村圖》軸,《物外田園圖》冊的諸多題跋,大都是借畫談禪,因禪説畫。融禪機與畫理於一爐,是髡殘畫作的主要特點之一。

髡殘生平經歷

髡殘人物畫(蘇文   畫) 髡殘人物畫(蘇文 畫)
髡殘,俗姓劉,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居南京。他從小聰明好學,年輕時習舉子業,常思出家為僧。二十歲時,為反抗父母強行婚配,毅然放棄舉子業,削髮為僧,到居家附近的龍山三家庵中做了和尚,取僧名石谿 [4]  30餘歲時明朝滅亡,他參加了南明何騰蛟的反清隊伍,抗清失敗後避難常德桃花源。戰爭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關於他這段在古剎叢林的經歷,程正揆《石溪小傳》有載:“甲申間避兵桃源深處,歷數山川奇闢,樹木古怪與夫異禽珍獸,魈聲鬼影,不可名狀;寢處流離,或在溪澗枕石漱水,或在巒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飲,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欄,或避雨虎穴,受諸苦惱凡三月,”艱險的叢林生活雖使他吃盡了苦頭,但倒給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機會,充實了胸中丘壑,為後來的山水畫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這一點,在他的不少題畫詩中,都明顯可見。他削髮後雲遊各地,43歲時定居南京大報恩寺,後遷居牛首山幽棲寺,度過後半生。曾自謂平生有“三慚愧”:“嘗慚愧這隻腳,不曾閲歷天下多山;又嘗慚此兩眼鈍置,不能讀萬卷書;又慚兩耳未嘗記受智者教誨。” [5] 

髡殘作品集

存世代表作有《報恩寺圖》,繪南京聚寶門外報恩寺,通過概括提煉,表現了金陵名勝的磅礴、奇異氣象。《雲洞流泉圖》《層巖疊壑圖 [1]  和《雨洗山根圖 [2]  (均藏故宮博物院),以繁密的佈局、蒼勁的用筆、鬱茂的景緻、幽深的境界,顯現出石溪鮮明的藝術特色 [5] 
山水四景(缺一幅《夏》)
(見 [9-11] 

髡殘評價

髡殘在明末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的畫也為世人所矚目。當時著名的文人兼大鑑賞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殘的人品和畫學,在《讀畫錄》中為他寫小傳,謂:“人品筆墨俱高人一頭地……繪事高明,然輕不為人作。”張怡在髡殘的《仿米山水冊》中是這樣評價這位心靈相契的老友的:“舉天下言詩,幾人發自性靈?舉天下言畫,幾人師諸天地?……此幅自雲效顰米家父子,正恐米家父子有未到處,所謂不恨我不見髡殘古人,恨古人不見我耳。”他認為髡殘的詩,是寫出了自己的性靈;髡殘的畫是直師造化,甚至比宋代米芾父子還好;髡殘的佛學是直指本心,而沒有出家人開堂説法的那種俗套。張庚《國朝畫徵錄·髡殘傳》雲:“奧境奇闢,緬邈幽深,引人入勝。筆墨高古,設色精湛,誠元人之勝概也。此種筆法不見於世久矣!” [4]  這段話説明髡殘的畫深得元季四大家的精髓。總之,三百多年來,髡殘一直以其人品與畫品並重的高華之氣,影響着畫壇,成為畫家心目中的豐碑。
1670年作 1670年作
(見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