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首鱘

鎖定
高首鱘是鱘形目鱘科鱘屬魚類。 [5]  高首鱘成熟個體全長通常在75-190釐米,最長可超過2米,體長形,頭長而尖;吻長,呈平扁錐形;橫裂狀的口位於頭部下方;上、下唇具乳突;吻部腹面有2對圓柱形須;小眼睛位於頭部側上方,眼前方是長得較大的鼻孔;背鰭位於身體後段;腹鰭點在背鰭起點之前;尾鰭歪形,上葉長下葉短;體表有5行縱行骨板;噴水孔位於鰓蓋前上方;鰓膜與峽部相連,鰓弓發達;魚鰾只有1室,較大;肛門靠近腹鰭起點。 [6] 
高首鱘分佈於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棲息於支流的匯入口和大壩尾水區等水域中。 [7]  高首鱘性兇猛, [8]  洄游情況不是十分清楚,從海中進入河流,分秋季型和春季型兩個種羣,產後親魚在夏季和秋季返回河口,但對於高首鱘來説,江海洄游似乎是非必須的。高首鱘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圓口類和魚類等為食。高首鱘產卵期為每年2-6月,年產卵1-2次, [7]  懷卵量為63000-47000粒; [8]  壽命為10-20年。 [7] 
高首鱘在美國鱘漁業中具有重要地位。歷史上高首鱘曾被過度捕撈用於生產魚子醬,使其資源一度急劇下降,後通過採取保護增長措施,高首鱘資源重新恢復,到1954年已允許限量捕撈。 [8]  高首鱘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 [9] 
中文名
高首鱘
拉丁學名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別    名
美洲白鱘
外文名
Columbia Sturgeon、White sturgeon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鱘形目
鱘科
鱘屬
高首鱘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鱘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科
鱘亞科
亞    種
[1] 
分佈區域
美國、加拿大
命名者及年代
Richardson,1836
保護級別
(IUCN 2020年 ver 3.1)——易危(VU) [4] 

高首鱘動物學史

庫特內河流經加拿大和美國,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注入哥倫比亞河,其中的高首鱘是一個在遺傳學上相對獨立的種羣。有報道説,在約1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時代,庫特內河中的高首鱘種羣就被庫特內湖下游的邦寧頓瀑布(庫特內瀑布)與哥倫比亞河中的其他高首鱘種羣分隔開來。 [3] 
薩克拉門託河盆地的高首鱘也有一定的遺傳獨立性,但與哥倫比亞河及弗雷澤河的高首鱘接近。弗雷澤河高首鱘種羣很可能來自哥倫比亞河中的高首鱘,1998年在弗雷澤河下游就捕得一尾在哥倫比亞河下游標誌放流的高首鱘。 [3] 

高首鱘形態特徵

高首鱘
高首鱘(10張)
高首鱘是北美地區最大的鱘魚類,可長達670釐米、重810千克,最大年齡可達80年。高首鱘背骨板11-14枚,側骨板36-48枚,腹骨板9-12枚,背鰭條數42-52,臀鰭條數25-31,鰓耙數34-36。 [3]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佔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端錐形,兩側邊緣圓形,頭部有噴水孔;口呈水平位,開口朝下,吻須圓形;身體最高點不在第一背骨板處,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無背鰭後骨板和臀後骨板;側骨板比軀幹部顏色淺,鰓耙無結節;側骨板數少於55,吻端下有0-1個突狀物;臀前骨板數多於5,吻須近吻端,鰓耙數多於30。高首鱘背部呈灰色至黑色,腹部為白色。骨板之間有星狀小骨片。 [3] 

高首鱘棲息環境

通過對哥倫比亞河上游一個長56千米江段(加拿大基尼賽德壩至加美邊界)中的高首鱘研究發現,高首鱘喜棲息於支流的匯入口和大壩尾水區等水域,這些水域水較深(15米以上),流速低。個體活動範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越冬時,喜棲息在靜水水域。 [3] 

高首鱘生活習性

洄游:高首鱘的洄游情況不是十分清楚。高首鱘從海中進入河流,分秋季型和春季型兩個種羣。產後親魚在夏季和秋季返回河口。但對於高首鱘來説,江海洄游似乎是非必需的,因為自哥倫比亞河建壩以來,高首鱘形成了陸封種羣。高首鱘在弗雷澤河和哥倫比亞河存在定居型種羣。雖然在弗雷澤河河口可以見到高首鱘的亞成體,但它們並不進入海水環境。在尼查科河,高首鱘侷限在尼查科河及其支流(斯圖爾特河)。 [3] 
食性:高首鱘的食物是底棲無脊椎動物(甲殼類、昆蟲、軟體動物)、圓口類和魚類。 [3] 

高首鱘分佈範圍

水域:高首鱘分佈在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從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羣島到加利福尼亞州的蒙特利都有分佈。產卵的河流主要是三條:弗雷澤河及其支流(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哥倫比亞河(包括美國境內的哥倫比亞河下游及其支流和加拿大境內的哥倫比亞河上游)和薩克拉門託-聖華金河(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3] 
國家: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美國(華盛頓州、俄勒岡州、蒙大拿州、愛達荷州、加利福尼亞州、阿拉斯加州)。 [4] 
高首鱘分佈圖 高首鱘分佈圖

高首鱘繁殖方式

高首鱘初次性成熟時,雌鱘全長95-135釐米,15-30年齡;雄鱘全長75-105釐米,10-20年齡。雌鱘每2-6年產卵一次,雄鱘每1-2年產卵一次。高首鱘的平均相對懷卵量為5648粒/千克體重,卵徑3.5-4.5毫米。 [3] 
高首鱘產卵在3-6月,水温10-17℃。在具有卵石和石質底質的深坑處產卵。已知水温是影響高首鱘產卵的主要因素。薩克拉門託河高首鱘產卵高峯時的水温是14.5℃。有人曾認為高首鱘產卵的最適水温是14℃,最高臨界水温是18℃。但庫特內河高首鱘的產卵水温較低,1994-2000年5月6日至6月24日,在庫特內河利比壩下游約120千米處19 千米長的江段中,觀察到高首鱘每年產卵9-20次(每次持續17-31天),產卵期間的水温只有7.5-14℃,其中48%的產卵發生在水温9.5-9.9℃時,66%的產卵發生在水温9.5-12.5℃時;每次產卵都發生在水温穩定或水温升高期間,如果水温降低,並且降幅達0.8℃以上時,高首鱘則停止產卵。 [3] 
在繁殖季節中,高首鱘的產卵次數在不同河流中也不相同。在斯內克河愛斯哈寶壩下,觀察到高首鱘每年產卵4次;在哥倫比亞河博納維爾壩下高首鱘在61-83天內產卵38-48次。在14-17℃時,胚胎孵化時間為7-8天。剛出膜的仔魚10-11毫米長、17毫克重。出膜後13天(17-20毫米長、27毫克重)時進入外源性營養階段。 [3] 

高首鱘保護現狀

高首鱘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20年 ver 3.1)——易危(VU)。 [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4年 ver 3.1)——無危(LC)。 [2]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2] 

高首鱘種羣現狀

高首鱘曾是北美地區主要鱘漁業和垂釣對象。19世紀末以來,高首鱘的資源量大幅度下跌。在哥倫比亞河,高首鱘漁業開始於19世紀80年代,1892年捕撈產量最高,達到近2500噸,自那以後產量下跌,1899年降至45.4噸。1899年至20世紀60年代末,產量波動在45.4-227噸之間。1987年垂釣業和漁業總產量為800噸。1991年垂釣業和漁業總產量為2.65萬尾。在薩克拉門託河和聖華金河,19世紀末的高首鱘漁業使其資源量大幅度下降,1917年薩克拉門託至聖華金河口的高首鱘漁業被禁止,1954年重新開放了垂釣業,1990-1991年的資源利用率約為3.3%(每年890尾)。在弗雷澤河,1880年後,高首鱘的平均年捕撈產量為27噸,1897年達到高峯,為517噸。此後,捕撈產量大幅下跌,1917年以來年捕撈產量很少超過15噸,1994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禁止了弗雷澤河中的鱘魚捕撈。在庫特內河,1990年高首鱘的資源量評估為880尾,80%的個體年齡在20年齡以上。在薩克拉門託至聖華金河口,1990年高首鱘的資源量評估為2.7萬尾,個體全長在102釐米以上。 [3] 
按照IUCN(1994)的評估標準和1996年的評估結果,高首鱘處於為低危和近危,但2004年按照IUCN(2001)評估標準重新評估,高首鱘的瀕危等級降級為無危,最大的羣體存在於美國西海岸及其河流中,主要是薩克拉門託至聖華金河、哥倫比亞至斯納克河,但弗雷澤河下游和尼查科河下游的高首鱘(江海洄游型)處於易危級(VU),庫特內河中的高首鱘和弗雷澤河上游的高首鱘(淡水生活型)處於瀕危級(EN),尼查科河的高首鱘和哥倫比亞河上游的高首鱘(淡水生活型)處於極危級(CR)。 [3] 

高首鱘瀕危原因

造成高首鱘資源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河流建壩造成的高首鱘棲息地喪失和產卵場退化。在哥倫比亞河干流,先後建起了14座大壩,第一座大壩建於20世紀30年代,使高首鱘在大壩之間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羣體,這個羣體不僅與海洋隔絕,與哥倫比亞河中其他幾個較小羣體之間的交流也十分有限。水流調節、河道改造、築堤提防和挖泥活動使整個哥倫比亞河中高首鱘的棲息地發生了改變;建壩造成了春、夏季的低水位,使高首鱘的產卵場衰退,水庫中高首鱘的自然繁殖力下降。河流建壩所造成的低流速、高透明度以及氣體過飽和,都會降低高首鱘仔魚的成活率。mtDNA研究顯示,與弗雷澤河的高首鱘種羣相比,哥倫比亞河中高首鱘種羣的mtDNA多樣性減少。在庫特內河,1897-1944年,在其下游建起了5座大壩,1972年建成的利比大壩(位於庫特內瀑布上游約50千米)造成了春季高首鱘產卵季節的低水位,春季流量減少了50%以上,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實際上就很少有高首鱘幼鱘的補充。 [3] 
弗雷澤河尚未建壩,雖然其中現存的高首鱘種羣似乎良好,但它們的分佈範圍小,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此外,過度捕撈使薩克拉門託至聖華河口特別是哥倫比亞河下游的高首鱘資源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截至20世紀90年代末止,垂釣是高首鱘利用的主要形式,但在哥倫比亞河下游的河口仍然有少量的商業捕撈,隨着漁業管理的加強,偷捕活動也隨之增加。 [3] 

高首鱘保護措施

  • 人工繁殖和養殖
美國和加拿大都進行了高首鱘的人工繁殖和養殖。美國的高首鱘養殖發展速度較快,在多個鱘魚養殖場進行高首鱘的工廠化高密度養殖,達到全電腦自動控制的程度,同時使高首鱘的性成熟時間較自然條件下的成熟時間縮短了一半以上,雌鱘7-8年開始成熟,並可用來生產魚子醬。高首鱘已引入意大利、匈牙利、丹麥和德國進行人工養殖。 [3] 
參考資料
  • 1.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Richardson, 1836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10]
  • 2.    高首鱘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10]
  • 3.    陳細華編著,鱘形目魚類生物學與資源現狀,海洋出版社,2007.09,第113-117頁
  • 4.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引用日期2022-08-11]
  • 5.    陳細華編著,鱘形目魚類生物學與資源現狀,海洋出版社,2007.09,第113頁
  • 6.    肖慧等編著,鱘魚人工養殖技術,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3,第188頁
  • 7.    陳細華編著,鱘形目魚類生物學與資源現狀,海洋出版社,2007.09,第114頁
  • 8.    肖慧等編著,鱘魚人工養殖技術,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3,第189頁
  • 9.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引用日期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