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陽民間染織技藝

鎖定
高陽民間染織技藝是流行於高陽縣域及周邊縣市的傳統手工技藝,該技藝始於明末,興於晚清,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紡織史和中國近代工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高陽民間染織業經歷了明朝末年的初創期,清朝末代和民國初年的興盛期,日偽統治時的衰落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轉型期,歷經數代興衰疊替,曲折坎坷,表現了民族手工業頑強的生命力和高陽地區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中文名
高陽民間染織技藝
所屬地區
河北 · 保定 · 高陽縣
遺產編號
1—8—5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高陽民間染織技藝染織簡介

河北省高陽縣地處華北平原,位於保定市東南部。該區域是河北省有名的產棉區,高陽素有“紡織之鄉”的美譽,輻射周邊數縣,為高陽手工印染工藝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高陽民間染織技藝文化保護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保定高陽縣 遺產級別: 省

高陽民間染織技藝紡織技術

做為中華民族傳統紡織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陽民間染織技藝的發展與時代同步,不斷吸收、融合外來紡織工藝併為我所用。它的工藝技術種類繁多,代表性的工藝技術共分為四大類型十數個小項。四大類即紡、染、織、整民間工藝。十數個小項包括土布印花、土軋光技術、扔梭織布織織布、提花樓子織布、土漂染技術等。
高陽民間染織技藝具有自己一整套紡、染、整工藝流程。其產品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和實用價值。在20世紀30年代,用“高陽民間染織技藝”生產的紡織品曾佔華北地區紡織業產量的三分之一,並曾出口世界各地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國後,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高陽民間染織技藝仍保持了了自己完整的生產工藝和產品出口,“高陽土布”享譽世界。
高陽民間染織業表現形態多種多樣,既有家庭式、作坊式的小型生產模式,也有近代工廠、佈線莊等近代工商業生產模式。高陽民間印染技藝在整個華北甚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是華北地區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紡織文化的縮影,是中國鄉土經濟和文化的重要遺存。機械化模式出現後,高陽民間染織技藝將被取代,急需保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