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閣寺

鎖定
高閣寺,原名大士閣,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文峯區馬號街,始建於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 [1] 
高閣寺坐北朝南,通高20餘米,為高台樓閣式建築,台基高約8米。南面為正面,設石階32級。石階兩邊及承台周圍,均有石獅、石柱、石板護攔。底基約有一米高的石浮雕裝飾,每面八條龍,相互對稱。閣的正面置閣扇門,明間和次間共用四根圓木通柱,直達閣頂四架樑下,框架結構堅實牢固。高閣寺樑架呈明代特徵,斗拱和閣門為清代地方手法。高閣寺在是一座傳統禮制文化、多元宗教文化、王府文化等多元文化兼容幷蓄的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 [1]  [3]  [6] 
2013年5月,高閣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高閣寺
地理位置
河南省安陽市文峯區馬號街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95-3-49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別    名
大士閣

高閣寺歷史沿革

明洪熙元年(1425年),明成祖第三子朱高燧以彰德府署改建為王府,高閣寺是明趙王府旌教祠中最後一座殿。現存高閣寺為其舊跡。 [1] 
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建高閣寺,即現存高閣寺。 [1] 
清朝乾隆和光緒年間,曾重修高閣寺。 [1] 
民國十四年(1925年)6月10日,安陽各界人士在高閣寺門前召開聲援“五卅”運動大會。 [2] 
1982年,安陽市人民政府投資對高閣寺修繕,將其損壞的木件按照原樣進行安裝,增補檐橫,翻蓋房頂,整修石欄杆,頂起下沉的大殿西北角。 [4] 
1985年,高閣寺挑頂換瓦。 [4] 
1995年,文峯區人民政府對高閣寺落架大修,重修西廂房三間,並重飾油彩。 [3-4] 
2023年,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實施了高閣寺修繕項目。 [3] 

高閣寺建築格局

綜述
高閣寺
高閣寺(1張)
高閣寺坐北朝南,通高20餘米,為高台樓閣式建築,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頂,台基高約8米,長寬各約13米,平面為正方形,南側中部為石質階梯,其餘全用青磚壘砌。高閣寺南面為正面,正面設石階32級,拾級而上,可登台上閣樓。 [1]  [6] 
殿閣
樑架
樑架(2張)
殿閣石階兩邊及承台周圍,均有石獅、石柱、石板護欄。閣的正面置閣扇門,進深、面閣各三間,皆為9米。明間和次間共用四根圓木通柱,直達閣頂四架樑下,框架結構堅實牢固。4根金柱直接承託上檐五架樑,通柱外與兩層檐柱和角柱相連接,沒有天花板。斗拱較為複雜。正脊浮雕游龍,兩端為鴟吻。四垂脊有套獸,頂覆以綠色琉璃瓦。脊拉牽上書“大明成化六年(1470年)歲次庚寅八月重建”,前金搭牽上書“大清光緒玖年歲在癸未六月重修”。高閣寺樑架呈明代特徵,斗拱和閣門為清代地方手法。 [1]  [7] 
西廂房
高閣寺西廂房三間,是清代建築。 [4] 

高閣寺文物遺存

高閣寺石浮雕
高閣寺石浮雕(2張)
高閣寺底基約有一米高的石浮雕裝飾,每面八條龍,相互對稱,其上還刻有印度梵文。 [1]  [6] 

高閣寺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安陽高閣寺,原名大士閣,因建在磚砌的高台基上,所以又叫高閣寺。 [1] 
“五卅”運動
民國十四年(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安陽。共產黨員楊介人到省立十一中學發表演講,號召安陽各界人士聲援“五卅”運動。6月初,全城學生開始罷課,商人罷市,工人罷工。6月9日,各校學生齊聚在省立十一中學,聲援“五卅”運動,在全城掀起了反帝愛國高潮。6月10日,安陽各界人士在高閣寺門前召開聲援“五卅”運動大會。全城閉市,機關、學校、商店、工廠一律下半旗,向死難同胞致哀,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2] 

高閣寺文物價值

高閣寺是一座傳統禮制文化、多元宗教文化、王府文化等多元文化兼容幷蓄的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 [3] 

高閣寺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3年5月,高閣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高閣寺旅遊信息

高閣寺地理位置

高閣寺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文峯區號街。 [1] 

高閣寺交通指引

自駕:自河南省安陽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高閣寺,距離約3.9千米,用時約1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