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都景德寺

鎖定
高都景德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高都鎮高都村,佔地面積3376平方米。高都景德寺初建於唐朝,曾與碧落寺、顯慶寺、松林寺並稱“古澤州四大名寺”。 [4] 
高都景德寺坐北朝南,南北長80米,東西寬42.2米,佔地面積3376平方米,寺為二進院落佈局。其院落的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前殿、中殿和正殿。高都景德寺基本保持了宋金時期的建築風貌,為研究晉城宋金寺廟建築提供重要參考價值。 [3-4] 
2013年5月3日,高都景德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高都景德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高都鎮高都村
所處時代
宋至清
佔地面積
3376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780-3-078 [1] 

高都景德寺歷史沿革

高都景德寺初建於唐朝。
明代,高都景德寺重修主殿。
元代,高都景德寺重修前殿。
1956年,高都景德寺被改建為“糧站”用作國庫儲存了糧食。
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高都景德寺古蹟。 [2-3] 

高都景德寺建築佈局

高都景德寺結構

高都景德寺坐北朝南,東西寬42.2米,南北長80米,佔地面積3376平方米,該寺為二進院落佈局。其院落的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前殿、中殿和正殿,軸線西側為廂房,東側為廊房,正殿的兩側為耳殿。
主殿又稱法堂殿、三佛殿,裏面曾供奉着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此殿的前檐柱上有宋元佑二年(1087年)及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題記,對該殿的建築年代提供了重要證據。
中殿在主殿的南面,相距20餘米。中殿又稱轉佛殿、大雄寶殿,裏面曾供奉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
前殿在中殿的南面,裏面曾有四大天王、彌勒佛和韋馱菩薩,在修建糧站時遭到破壞。 [3] 
高都景德寺

高都景德寺特點

高都景德寺佈局基本完整,其建築結構特點主要有三點:
一是殿宇平面面闊五間,同時期的建築中少見。
二是殿內採用減柱造,僅當間使用金柱兩根,大大擴展了殿內使用空間。
三是樑架採用草、明栿組合,在原有的平棊(天花板)以上,樑架用粗木,幾乎不做加工。平棊以下,從殿中的視線所能及的,都刻削為月梁,與宋《營造法式》所載做法幾近相同。 [3] 

高都景德寺歷史文化

  • 歷史傳説
據説,明末清初,高都景德寺被村裏人稱為會館。高都在那個年代屬於商業重鎮,所以南來北往的商賈經常在此聚集。隨着來這裏的商賈越聚越多,慢慢地,商賈們將物品交易開始蔓延到高都景德寺內。後來,把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定為舉行廟會的日子,商人們也就把寬敞的高都景德寺當做交易市場。 [4] 
  • 史料記載
史書記載 史書記載
明萬曆《澤州志》載:高都景德寺在城東高都鎮,唐建。清《澤州府志》因之。清《鳳台縣志》載:高都景德寺在城東高都鎮,舊志雲唐建,舊名慈善,內有宋牒。在青蓮寺的釋迦殿後檐石柱上有篇題記,是高都景德寺的最早記錄。 [2] 
  • 發掘歷史
1956年,高都景德寺被改建為“糧站”,用作國庫儲存了糧食,原有建築和屋檐上的雕刻全被磚瓦和木板封蓋起來,變成了一座座呆板的、四四方方的“白盒子”。前兩次全國文物普查,僅把一些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古蹟納入普查範圍。高都景德寺錯躲”過了前兩次的文物普查,直到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才被發現。 [4] 

高都景德寺文物價值

高都景德寺基本保持了宋金時期的建築風貌,主殿內室後側為典型的減柱造,在晉城現存同時期的建築中較為少見,為研究晉城宋金寺廟建築提供重要參考價值。 [4] 

高都景德寺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高都景德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高都景德寺旅遊信息

高都景德寺地理位置

高都景德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高都鎮高都村。 [2] 

高都景德寺交通指引

澤州縣高都鎮人民政府距離高都景德寺1.2千米,可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