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蹈派詩歌

鎖定
高蹈派詩歌:又稱帕爾那斯派、巴那斯派。
中文名
高蹈派詩歌
別    名
帕爾那斯派
所屬時代
19世紀下半葉
詩派特點
反浪漫主義

高蹈派詩歌簡介

19世紀下半葉法國詩壇上出現的反浪漫主義的一個詩派,是法國自然主義文學在詩歌方面的表現。該派詩人主張“為藝術而藝術”,認為詩歌是純粹的藝術,因而應注重形式,倡導詩歌客觀化、科學化,反對浪漫派詩人過度抒情,主張態度客觀、立論嚴謹、技藝完美,力圖把個人感情隱藏在客觀事物的背後,其創作內容最初取材於當代社會生活,後轉向神話、史詩、異域傳説及古文化等。
詩歌形式固定,格律統一,文字機械, 辭藻公式化,描述精確。
高蹈派曾出版詩集Le Parnasse Contemporain《當代帕爾納斯》(3卷;1866,1871,1876)。

高蹈派詩歌代表性人物

代表性人物有Leconte de Lisle(勒貢特·德·利爾);Théophile Gautier等。勒貢特·德·利爾有詩集《古代詩篇》(1852)、《蠻族詩集》(1862-1878)。邦維勒(1823-1891),法國詩人,戲劇家與批評家。高蹈派的先驅。
他十分注重對題材的深入研究,注意收集考古、歷史和文化方面的資料,反對浪漫派毫無遏止的感情抒發,主張客觀和冷峻,語言精確簡練,把詩美的創造視為詩歌的要務。高蹈派詩歌是通向20世紀詩歌的一座橋樑,它在詩美(形式方面)上的探索及創造為後世詩人(如象徵派詩人)開闢了一條新路。

高蹈派詩歌文學界的影響

自19世紀90年代起,該派逐漸影響加拿大法語詩人,其中以É·內利岡、R·肖邦、 G·德拉艾、E·埃旺蒂雷爾等尤為突出。他們在創作中倡導科學與詩歌相結合,力圖使詩歌受科學精神的洗禮,具備嚴謹的結構、精確的語言、諧和的節奏和韻腳。內利岡對加拿大文學界的影響頗大,著有Vaiseau d’or《金舟》、Vision《幻覺》、Tristesse blanche 《白色憂愁》、Les Rythmes du soir《晚禱》、Le Soir d’hiver《冬夜》等詩作,詩集Poésies complètes 《內利岡詩歌全集》由其朋友整理出版。他的詩歌注重形式和節奏,主要表現醜惡現實和詩人美好理想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及由此帶來的悲傷和痛苦,感情真摯,富有感染力。